王 海 生
(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小学教育研究所,山西 浑源 037400)
“神川遁士”之“神川”寻绎
王 海 生
(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小学教育研究所,山西 浑源 037400)
“神川遁士”是金元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教育思想家刘祁的号。关于刘祁为何以此为号,尤其是别号中“神川”所指何处,历来学术界看法不一。从刘祁所处时代的现实状况、故乡浑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可推断其心中的“神川”,确乃故乡浑源,立号“神川遁士”,既昭显其挚爱家乡之意,又标明其“归潜之志”。
刘祁;神川遁士;神川;寻绎
“神川遁士”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史学家、教育思想家刘祁的号。关于此号,王庆生先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刘祁谱》认为,神川乃金亡前陈州(今河南淮阳)居住地,“遁士”指刘祁科场失志归陈读书为文、会友著书[1]。其立论依据,一是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云:“御史君以世故流离,起先茔于宛丘神川旅殡洹水。”[2]507二是刘祁《归潜志序》言:“不幸弱冠而先子殁。其后进于有司,不得志,将归隐于太皞之墟。”[3]1笔者则认为刘祁之号中的“神川”指其家乡浑源,“遁士”明其归潜之志,即因金末丧乱退隐明志、默卷静学于浑源西南龙山“归潜堂”。此观点是对是错,堂主刘祁心中的“神川”又在何方,现探究如下。
刘祁在《归潜堂记》开篇就提到:“刘子朔方人,生于云中之浑源山水之间。”[3]171这句话至少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说我刘祁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浑源人,二是讲我刘祁是靠家乡山水养育熏陶出来的。事实上,通过考证其生平可知,刘祁在家乡浑源仅集中居住了两段时光。一段是《归潜志序》提到的“余生八年,去乡里,从祖父游宦于大河之南”[3]1,逆向思考,刘祁8岁以前是在家乡度过的;另一段是《太古集序》谈到的“已而余还乡里凡两年。丙申岁,南游”[4]654,显而易见,刘祁在金朝灭亡后返乡大约两年光阴。也就是说,刘祁在“故宅之址”“默卷静学”[3]172的时间不足10年,然南游近40年的岁月也没有冲淡其对故乡的眷恋,“北望依依,每以为歉”[3]156道出了这份真挚的情感。家乡浑源到底有何魅力令刘祁魂牵梦绕?恐怕这与浑源钟灵毓秀的山水之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祁所居归潜堂“盖其故宅之址,四面皆见山。若南山西岩,吾祖旧游。东为柏山,代北名刹。西则玉泉、龙山,山西胜处。故朝岚夕霭,千态万状。其云烟吞吐,变化窗户间。门外流水数支,每静夜微风,有声琅琅,使人神清不寐”[3]172。再据其于元太宗七年(1235年)秋八月拉友人乔松茂、刘偕及其弟刘郁同游家乡龙山后创作的《游西山记》,知西岩在龙山,他在描述游历情景时写到:“饭余,往西岩。岩在西方丈西,数峰如崭截,岿嵬磊砢相倚,仰观凛凛褫人神。下有屋三楹,幽洁。前有大石,石上有大树,阴翳翳,其境物大概如西方丈前。忽见浮阴四合,微雨落。又飞云汹涌上走,腾腾然,诸人皆在云气中,只尺相失。未几,夕日出,光景鲜明,余云变化多隐晦,暮归方丈,见白云缥缈,如帷幔数十幅,自文殊殿东南来,奔马莫能追。其间树彩崖姿,披露闪烁,怪丽甚。山风摆荡,林木骇人,若天地轰磕开震矣。”[3]160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刘氏故居景色优美,龙山西岩风景绝佳[5]37-39。一个人能有幸有缘生于斯、长于斯,刘祁焉能不以“神川”视之,钟情之,珍爱之?如此心旷神怡的景致既成就了刘祁的“乐山水心”[3]161,也起到了“起状志,醒醉魂,洗尘纷,平宿愤”[3]163的效用,更启蒙了他“究地理,考土风,辨古今,识草木”[3]167的治学内容与方法,归根结蒂是激发了他以“乐山乐水”的“古之圣贤”[3]166-167为榜样去实现“求进于圣途”[3]173的宏愿。
刘祁在《归潜志》卷第十说:“金朝名士大夫多出北方,世传《云中三老图》,魏参政子平宏州顺圣人,梁参政甫应州山阴人,程参政晖蔚州人,三公皆执政世宗时,为名臣。又,苏右丞宗尹天成人,吾高祖南山翁顺圣人,雷西仲父子浑源人,李屏山宏州人,高丞相汝砺应州人,其余不可胜数。余在南州时,尝与交游谈及此,余戏曰:‘自古名人出东、西、南三方,今日合到北方也。’”[3]118分析这段文字,刘祁眼中的北方主要指西京(今山西大同市)路所辖各州县,有宏州顺圣(今河北阳原县)、山阴(今山西山阴县)、应州(今山西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天成(今山西天镇县)、浑源(今山西浑源县)等;刘祁心中的“名士大夫”,除魏子平、梁甫、程晖、苏保衡、刘撝、雷思、雷渊、李纯甫、高汝砺9位名士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中,作为浑源人的刘撝、雷思、雷渊三人对刘祁影响极大,尽管“刘祁对西京路文化的怀想主要建基于故老亲旧的情感”[6]75-78。就拿刘祁的高祖刘撝来说,撝字仲谦,号南山翁,平素就喜爱幽越美好的浑源山水,擢第后由弘州顺圣迁应州浑源安家落户,并娶“仕为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事”[7]1421雷思的女儿为妻,奠定了浑源刘雷的长久关系。他励精种学,科场夺魁,文辞妙绝,一世师宗,连知贡举,成就后进,为官尽职,不畏权贵,至大理寺少卿、石州刺史、中大夫,号称“一代词学宗”[3]81“金百年文宗”[2]508。从刘撝夺得金朝首开科场的词赋状元算起,其子孙刘汲、刘渭、刘偘、刘俨、刘似、刘从益、刘从禹凡四世八人进士及第,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当然,刘祁后来成为“丛桂蟾窟”中杰出的一枝,与这种“父子昆季相继擢第为名士大夫,作良牧守,文行端雅,门第清峻,为金朝第一流”[2]503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金元时期,浑源不仅有刘、雷这样世代业儒的文学世家,也有其高祖刘撝和尚书右丞苏保衡在州城南七里翠屏山讲学的翠屏书院,还有靠浑源山水养育熏陶出来的25位进士[8]82-84,确是“文人荟萃,文风极盛,成为当时的文化之邦”[8]20。在这文化繁荣、名人辈出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刘祁“金朝名士大夫多出北方”的论断更加坚定,治学过程中的参考样本更加现实,进而通过“求合于圣贤”[3]150“得圣人微意”[3]146的途径达到“学圣人之道”[3]172的崇高境界。
辽时,浑源县属西京道应州统辖,“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9]513。辽末,为反抗契丹统治者对女真的百般掠夺和压迫,阿骨打于天庆四年(1114年)率女真人起兵反辽,攻城夺地,所向披靡,并于天辅六年(1122年)四月攻陷西京,将浑源划入大金疆域。此段历史,刘祁的高祖刘撝理应了如指掌,绝对也该经常讲给后辈们听,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浑源经济、政治的发展也和金朝的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太祖、太宗的衰落和残破、熙宗到世宗的恢复和发展、章宗的极盛后便又逐渐走向衰落。由于看到卫绍王庸懦无能以及金朝“外内交病,莫敢疗理”[3]136的衰亡趋势,成吉思汗于大安三年(1211年)二月发动对金战争,并于至宁(1213年)秋分三路军几乎踏遍黄河以北的郡县,浑源县自然也被蒙古军统治。蒙古马蹄蹂躏家乡浑源时刘祁虽未受到过创伤,但一个10岁大孩子心里的那种诚惶诚恐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他后来回顾说:“晚憩僧舍,其舍盖余儿时从大父避乱所居。追维旧事,为之恻怆。”[3]157-158此后,刘祁便跟随其父刘从益“仕宦大河之南”[3]171,亲眼目睹了金朝的灭亡。在经历先子下世、科场连蹇、仕途不畅、壮志未酬、山河破碎等一系列“蹇难”之后,由于推断强大的蒙古军在灭金之后必将继续南侵攻伐南宋、统一中原,并考虑到家乡浑源从蒙古军占领至今已过了30年、战事相对趋于缓和的现实,再者为了“始欲自修,且将扫除吾先祖丘墓”以尽孝道,为了“默卷静学”“后日为时所用”[3]172实现圣道,处于壮年的刘祁“经涉忧患与夫被攻劫之苦、奔走之劳”后,“由魏过齐入燕,凡二千里”[3]1,辗转流离归返浑源,即其眼中的“神川”,当年他32岁。家乡浑源敞开母亲一般博爱的胸怀,接纳了这位“南游二十年”[3]161且“每以为歉”[3]156的受伤游子。返乡后,同为浑源人且“敦信义,尚气节”[10]的统兵大帅高定仰慕其名,专门为他在州西南的龙山上修建了一处房屋供其居住,刘祁将其命名为“归潜堂”,回归神川故里,潜心为学之意昭然自明。在这里,刘祁一边继续作诗为文与“良友”交游唱酬,一边著述涉及金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医学等方面的传世巨著《归潜志》,意在“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3]1。也正是这部《归潜志》,奠定了他“有头脑有思想观点的”[11]9“理学名儒”[12]和“一代宗师”[13]的地位。
经查阅《元史·孙威传》,善于制作铠甲、同为浑源人的孙威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被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号忠惠。其孙孙拱去世后赠大司农、神川郡公,谥号文庄[14]。显而易见,“神川郡公”中的“神川”特指浑源无疑。此亦可以作为刘祁取号当以故乡为“神川”的有力佐证。
综上可知,刘祁心中之“神川”指的就是其家乡浑源,其取“神川遁士”为号意喻“归潜之志”。当然,“归潜”并非终潜不出。究竟是进还是退、出还是处,刘祁信守的是“顺天”还是“逆天”的标准[15]。刘祁于1238年应蒙古当局征召,在南京(今河南开封)就试夺魁,充任山西东路考官。至于《归潜志提要》说他“西山之节不终”的责难,主要是限于时代的原因,囿于华夷成见,不愿承认刘祁的处世哲学,即“盖君子之道以时卷舒。得其时而不进为固,失其时而强进为狂。且先顾其内之所有何如,亦不在夫外也。吾平生苦学,岂将徒老焉?顾自鬻自求,贤者所耻……果其后日为时所用,亦安肯不致吾君、泽吾民?如或不然,虽终身潜可也”[3]172-173。刘祁看到金末政治腐败不堪、经济全面残破、世风每况愈下后才决定“归潜”的。很明显,“潜”并非他的目的,而是等待时机,为朝廷、生民做些事[11]8-9。这种“忠于人民、忠于道义”的思想就比忠于一家一姓一族的愚忠观念就彻底、开放得多了。
注 释:
① 桂敬顺撰、赵叔戡译、任叔勤校译《浑源州志》,浑源县志办公室出版1983年版,第82-84页。
[1]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46-568.
[2] 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 [M]//李修生.全元文:第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 刘祁.归潜志[M].崔文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刘祁.太古集序[M]//张金吾.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654.
[5] 王海生,刘山青.刘祁《归潜志》成因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37-39.
[6] 王耘.金末士人群体与文化认同——以《归潜志》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8(4):75-78.
[7] 元好问.雷希颜墓铭[M]//张金吾.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1421.
[8] 王继光.恒山与“和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0.
[9]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3.
[10] 李跃山.恒山之旅[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130.
[11] 冯巧英.《归潜志》摭谈[J].太原大学学报,2001(4):5-9.
[12] 魏崇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J].历史研究,2000(3):31-44.
[13] 杜成辉.刘祁及其学术成就简评[J].北方文物,2007(2):67-72.
[14]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42-4544.
[15] 王海生,刘山青.金元刘祁学习目的论述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70-72.
InterpretingShen ChuaninShen ChuanHermit
WANG Haisheng
(Institut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unyuan Branch of Datong University, Hunyuan, Shanxi 037400, China)
Shen Chuanhermit is the assumed name of Liu Qi, a literati, historian and education thinker duri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re isn’t a unified point of view in academic circle on why he gives himself such an assumed name, especially the reference ofShen Chu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s time,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of his hometown-Hunyuan and the rich impact of its humanity, it can be deduced thatShen Chuanin his mind is indeed Hunyuan, andShen Chuanhermit shows his deep love for his hometown and his thought of being a hermit.
Liu Qi;Shen Chuanhermit;Shen Chuan; interpretation
K81
A
1673-2065(2015)03-0121-03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27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2014-08-24
王海生(1977-),男,山西应县人,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小学教育研究所讲师,教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