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派设计文化的成因分析

2015-03-28 20:09:07展,刘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租界海派上海

黄 展,刘 芳

(1.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2.南京晓庄学院 马列主义学院,南京 210028)

关于海派设计文化的成因分析

黄 展,刘 芳

(1.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2.南京晓庄学院 马列主义学院,南京 210028)

随着近年来对海派设计文化研究的深入,亟需对海派设计文化的各个细节再次梳理与分析。其中对于海派设计的研究不能仅集中在海派设计本身所取得成就与影响力上,更应对于促成海派设计的成因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就是从海派设计本体出发,追根溯源,深究海派设计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条件,细化海派设计研究内容,丰富与完善海派设计的研究体系。

海派设计; 移民;西方思潮

1 资本主义萌芽与独特地理位置、开放的文化基因

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大规模的手工艺生产与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相互触发,为上海地区近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基础,其中一些手工艺在资本主义萌芽的体制下演变成了近代工业。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等地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风气比较开放、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文化圈,这造成了海派文化在其漫长的文化积累时期,秉承了吴越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了多样而又兼容、敏感而又合时宜、实效而又富于创新的特性。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江浙文化所造就的文化基因,让近现代上海城市文化一直具有一种探索精神。正是这种探索性让上海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它并不因循守旧,是一种实用、致用为先的思想。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像徐光启这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开放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光启在1606年接受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授的西方科学知识,作为思想开放的上海人,徐光启为官并不热衷于笔墨应酬,而是渴求现代科学与技术,他把更多时间用于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万历四十年(1612)其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了《泰西水法》,在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做法和各种水利机械。他注重实际的科学生产与应用,编写了近代农业生产大全——《农政全书》。同时,他吸取西方天文、历法之长主持修改郭守敬的《大统历》,编著《崇祯历书》。可惜的是,徐光启所作所为并未为明政府所重视,反而为欧洲和日本所熟悉,被欧洲人士称作“徐上海”。

徐光启的作为虽带有明显的个体性,但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个人特例,而是上海地区早期的开放思想升华与整体代表,他提出的“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与上海地区长期的开放、探索、务实思想浸会与熏陶密不可分。以徐光启为代表,上海地区早在洋务运动开始的几百年前,便已突破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提出学习、赶超西方的主张。虽然这些思想没有在当时社会产生多大的震动,但在上海地区对于接受“西方”思想意识却具有极大的影响。在徐光启的影响带领下,其家属亲友二百余人受洗入教(1608年),完全接受西方宗教文化[1]。而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上海一带已有教友达万余,构成南京教区的主要部分。这在当时中国儒释道所主导的二千年多年的意识主体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变革作用,打破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信仰铁板一块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的出现除了徐家的个体影响外,更是上海地区长久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民风所致。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看似不经意的变化,为未来的海派设计文化的产生提前播下了种子,深留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2 洋务运动带来的工业基础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结束,这个时期也正是上海逐步走上历史舞台,海派设计文化逐步形成的时期。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编译了西方著作文献,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尤其是洋务派在上海地区进行军事、工业生产时,直接或间接地将西方现代设计的思维通过军事、工业生产等方式引入中国。由于工业生产的带动,大量民族实业也同时兴办,上海率先实现手工作坊进入现代大规模生产的时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专业化的分工,给海派设计专门化的践行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洋务运动末期,上海地区各种类型民用工业的兴盛,造就了海派设计有力的客户群体支撑。为了宣传自身产品,与国外同类型企业竞争,加速对广告宣传设计的需求,上海自然就成为民国时期商业广告招贴的发祥地,也是商业广告发行量最大的地区,例如当时的月份牌广告,画面时尚,色彩鲜艳,大批量的印刷使得其价格低廉。各类广告不仅出现在传统印刷媒体上,还充分利用了路牌、车身、电影、霓虹灯等广告形式[2];而产品生产厂家除了利用广告之外,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设计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唯此才能在近代外商林立的上海生存。在洋务运动“国家层面”的影响下,近代上海地区产生了各种类型工业、商业,在它们逐步成熟以后,直接促成海派设计文化走上历史的舞台。

3 上海移民带来的文化交融

上海作为移民城市,不同地区与类型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各地文化的交融再生,也带来了周边地区的财富与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增长,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独特的上海市民阶层;而交汇之中形成的新上海为了满足与迎合这一阶层的需求,新的商业生产、设计、服务等应运而生。

西方移民:上海在开埠以后,西方人依靠不平等政策进入上海,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与租界,所以西方来沪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如果参照邹依仁先生的研究,外国租界1865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英租界人口从1853年的几百人增长到1855年的20243人(没有法租界的数据)[3]。西方移民把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重组上海的城市空间,开辟租界,租界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各国的势力把上海划分为租界与华界两大部分,租界虽然是殖民者的势力范围,但是对于现代开化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在租界,殖民主义者禁止清军随意进入,并侵夺了中国政府对居住在租界内华人的逮捕权,使得大量文人、报社、出版社得以在这狭小空间生存。如,1902年2月间《申报》刊出查禁《春江花月报》的报道,1907年2月间《申报》刊出查禁《民报》的新闻[4]。而租界地内没有户籍制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迁居,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融,陈独秀就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说:“租界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安静的地方。”

租界内为适应本国生活方式,建设了符合自身需求的建筑、道路、公共设施。同时,不可避免地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引入租界,由于租界的进出自由,且租界地域较大,需要大量华工在其境内工作生活以维持其劳动力需求,这造成华洋杂居的局面,对于上海市民中的中下阶层直接进行了西式思维方式的引导。而西方的传教士与华侨在开埠后开办了最初一系列公共藏书楼、图书馆和阅览室。其制度设施均移自西方,40年间,在上海创办的著名图书馆有天主教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图书馆等。同时,天主教耶稣会1868年创建上海徐家汇博物馆,1874年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立上海自然博物馆,类似的还有格致书院博物馆。而且这些图书馆与博物馆均按西方理念建成,传播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构建了上海最初的中西文化交融设施。

上海周边移民:上海周边的江、浙及内地各省的城乡居民因经商、战乱、求学、谋生、献艺乃至避祸均迁徙落脚于此。尤其是在流亡的人员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江浙皖赣一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迁入,提升了地区文化层次。如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苏州,苏州城焚毁严重,苏州珠宝玉器业场、店主大批迁来避难,并在南市侯家浜(今侯家路)建成仰止堂珠玉汇市(珠宝玉器公所),是为苏帮[5],其中很多优秀的画师、画工也逃亡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城南小校场临近城隍庙一带经营年画店铺众多,绘制年画的人员大部分来自苏州,甚至有学者认为苏州的吴友如正是因此在上海绘画成名,并影响了当时的月份牌制作[6]。这些人的到来改变了上海地区人口的经济与文化结构,上海迅速集中了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的人员,快速地提高了人口素质,这在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重要移民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些较高文化素养的开明人士的到来,又较快地适应与吸收了上海初具影响的西式文化与生活方式,一方面是原有开通的思想基础,一方面结合了更为新式的西化思想,两者相互杂糅与融合,加速了海派各个文化流派的形成。

岭南地区移民:广东地区由于早期外销、通商等原因,在近代较早接触到西方思想文化。随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广州这一中心地位逐渐由上海取代。不同于江浙的战乱与生活所迫,岭南地区的移民更具有自主精神,他们早期已经先于上海接受西方文化,商业意识也比较浓厚,在意识到广州为中心的商业环境逐渐为地理环境更为有利的上海所取代以后,岭南的商人、文人因时局而变北上谋生与创业。他们主动进行调整,将在岭南地区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早期摄影、商业广告包装、现代印刷等行业与技能引入上海。如在1909年广东商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开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外商竞争,在取得较大成功后于1918年改上海厂为总厂,香港厂为分厂,工人万余名。而岭南画派的领袖代表人物高剑父也于1912年来沪,开展新美术运动,并创立《真相画报》,对海派设计的形成影响甚深。除此之外,上海还涌入了很多普通移民,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4 西方思潮与西式教育

随着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西方思潮伴随西方的殖民外交正式涌入这座中国的前沿城市。西式思想的进入是殖民主义的附属物,但客观上也促进西方各种文化意识与原有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其中宗教的进入尤为引人注目,殖民者利用武力打开的国门为宗教传播者提供了一条相对便捷的通道。清末传教士开办学堂的风气兴盛,传教士宣扬教义与教育,据现有文献记载,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的天主教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

1849年,天主教在上海设育婴堂,1864年,其迁入土山湾,开始规划为美术工厂,堂中设西式印刷、绘画、木工、雕刻,只供年龄在十三岁到十九岁的穷苦孩子和孤儿学习,学习时间为四年,目的是为了教给他们技艺用以谋生。最多时学员达600余人,教员有40余人,以宗教画、宗教用品为主要教学目标。1868年圣女院迁入土山湾,女童工500余人,主要从事抽绣花边、机绣缝纫等工作。成立于1852年的孤儿院也于1863年迁入土山湾,从事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包括绘画、木雕、木器、玩具、金银彩绘、铜器、缝纫、工艺玻璃等实用美术的工艺工作, 这对近代上海工艺美术与设计有直接的影响。《中国美术工艺》中记载当时对土山湾画馆绘画的评价:“面目容貌,无不逼真,衣服色彩,更为悦目。”土山湾工厂所生产的工艺品还供给教堂,也有欧洲名画的临摹本出售,销往国外,由此可以看出,土山湾培育中国美术人才的贡献主要是在商业绘画方面。许多传统画家及画师都先后在土山湾学习,如任伯年、丁惊、周湘、徐咏清等人,这些学生都为日后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上海本地乡绅受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影响,在善念固本的信条下,也开办一些现代实用美术教育机构,收留与培养一些孤儿;而上海本地士绅于20世纪初创办慈善机构,如习艺所、贫儿院等,其中也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位于斜桥的贫儿院创立,接受社会上的贫苦儿童,授以木工、漆工、图画、手工刺绣、手工编结、人造花和机器编织等[7]。后来很多上海的印刷、报社、出版社等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培养学徒工,兼具西式教育模式,这些基础的西式美术教育不仅使中国学生开始受到西方美术教育的熏陶,也直接促进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进入近代中国的上海。后期海派设计的辉煌如果不是得益于前期一系列的思想开放、一系列的西学培养、一系列开通的西学之士,是不可能实现的。

同时,近代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动学习西方,希望利用西方的技术与科技来挽救垂败的中国。李鸿章等重臣在倡导洋务运动过程中,为适应大工业化的生产,培养新式人才,洋务派对当时的美术教育也进行了改革与变化,最早设立的“画法”科目是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开设外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3年,上海建立“广方言馆”是带有明显上海特色的新式学校,用以介绍西方知识,以及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美国利用庚子赔款办起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清末共向美国派出三批“庚款生”,连同其他途径赴美留学者数百人,五四前后大多归国服务,在各行各业很快就成为领军人物。当时中国留日学生主要以油画和西洋画的学习为主,同时还学习染织和雕塑等课程。留日学生归国后,对国内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开始仿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办学。这些留学生自幼离家留学,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更接近于西方文化,无论是留欧美还是留日学生,在留学期间都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美术教育观念。

5 不同艺术流派与艺术形式的影响

清末民初,依托于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传统绘画艺术经历了一场重大革命,书画艺术不再仅是“阳春白雪”的少数特权与狭隘单一的审美、评价标准,而是形成以商业经营、商品利益为导向的商业绘画,这些商业画家在遵循传统的评价体系外,还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增加了新的衡量标准——市场价格。为了通过绘画获得更大的利益,融合于此的不同流派、画法、风格的画家共同推进了传统旧式绘画的改革,转变观念,更改画风,这就促进了上海具有明显商业特点美术作品与设计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绘画流派——海上画派。海上画派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其代表人物虚谷、任颐、吴昌硕等人都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却在上海这个环境中相互影响、依存,说明了海上绘画的特点正好符合新旧绘画在时代空间转型时新的演变需求。其中有一部分海派画家为了生存或为了更多的利益,也直接从事当时的商业美术的绘画与设计,很多商标设计、月份牌的制作、画报的出版就出自他们之手,写实性的绘画往往可以很好地表现出逼真与诱人的效果,形成了“以肖为上”的画面标准,改变原有中国画的风貌,满足消费大众的审美情趣,直观与生动地体现商品的性能与功效,并可在产品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与美化产品的特点与优点,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海派设计师们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结合当时比较流行的人物形象、吉祥图形进行表现,取得较大成功,这一点在今天所呈现的遗留资料中显而易见。

在上海的商业美术形象中,美女名媛、时髦女性是当时商业美术中月份牌设计最为常用的,也是广受商业市场认可的表现形式。而海派设计中的美女形象则是借鉴了日本的浮世绘中美人画的风格与手法,除此之外,19世纪英国的新艺术运动通过不同的文化介质与流通方式,也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1] 汤开建.徐光启与利玛窦之交游及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71-80.

[2] 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0,91.

[4] 刘永文.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5-70.

[5] 付清海.太平天国运动对上海租界近代化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2003(4):13-16.

[6] 王敏.政府与媒体——晚清上海报纸的政治空间[J].史林,2007(1):78-91.

[7] 余世安.上海工艺美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工艺美术,1995(1):51-52.

(责任编辑:郑孝芬)

The Factors Analysis of Shanghai Style of Design Culture

HUANG Zhan,LIU Fang

(1.College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2.School of Marism, Nang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gjing 210028,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f design culture of the Shanghai style in recent years, it is in urgent ne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every detailed aspects of Shanghai style of design culture. Overall analysis and focus should be made on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achievements of Shanghai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themselv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hanghai design itself, tries to trace its origin,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and condition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refine,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system of the Shanghai style of design.

Shanghai style of design; immigration; western ideological trend

2015-01-09

2012年度上海大学校级基金项目(2012B03)

黄展(1978-),男,江苏沛县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工艺设计文化研究。

G127

A

1009-7961(2015)04-0023-04

猜你喜欢
租界海派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46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54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艺术品鉴(2017年10期)2017-09-08 03:33:26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看历史(2015年5期)2015-05-30 07:33:15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