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中犹太移民“美国梦”的幻灭*

2015-03-28 19:15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莫里斯伙计犹太

涂 露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在美国文学当中,“美国梦”是一个反复出现并贯穿始终的主题。在美国的拓荒和发展期,“美国梦”确实鼓舞人心,激人上进。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聪明和刻苦,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1](P143-148)但20世纪的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精神上以巨大的打击,残酷的世界性大屠杀使现代社会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危机,悲观情绪开始进入美国社会。1920年代,“迷惘的一代”在美国产生,战争使他们幻想破灭,精神麻木,他们发现“所有的神都死了,所有的战争都打完了,所有的信念都垮了”(all Gods dead,all wars fought,all faith in man shaken)。1929年美国经济进入全面萧条时期,“迷惘的一代”不仅精神空虚,物质生活也极度贫乏。身处如此社会困境,文学书写中的“美国梦”幻灭感日益增多。

作为犹太移民后代,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小说中专注于犹太移民及其后代,被誉为“现代美国犹太裔作家中犹太味最浓的作家”。[2](P3)其代表作《伙计》(The Assistant)就以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为背景,阐释了犹太移民们追寻“美国梦”的幻灭过程。小说主要写了两类移民:一类移民在实利主义泛滥的美国坚守犹太民族的道德精神和理想,最终梦想破灭,黯然消逝;另一类犹太移民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并没有坚守犹太理想和道德,而是成了实利主义的践行者。但也在物质成功后陷入精神空虚中,与“美国梦”渐行渐远。

一、坚守犹太民族理想与道德者的悲哀

犹太文化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宗教和生活紧密相连是犹太民族的标志性特征。犹太经典思想深深植根于每个犹太人灵魂深处,犹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犹太宗教思想的制约与影响,犹太教已成为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丰富素材和源泉,对西方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牺牲与救赎是基督教的永恒主题,《圣经·旧约》主要是记述这一神话传说的原型,其功用在于昭示人们信仰,规范人们行为,给人们的未来以希望。

犹太民族一直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虽然弱小,却担负着拯救全人类命运的重任,充满着道德自豪感。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们却是任人摆布的羔羊。从犹太历史看,犹太人几千年的民族演进历史是一部典型的流浪史。在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之前,犹太民族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他们总是以客民的身份,寄寓在他种文明之中,甚至遭受他种文明的迫害。历史上的数次大灾难——十字军的杀戮、中世纪的西班牙的犹太隔离区,奥斯维辛集中营,都深深震撼了整个犹太民族。几千年来,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地球成了他们的“祖国”,受尽外族的奴役、迫害、屠杀,饱尝人间的艰辛与磨难。即使如此,他们始终坚信弥赛亚救赎信仰,希望上帝能给他们派来弥赛亚,拯救他们免于外族凌辱,带领他们回归故土,重建犹太文化。负罪——受罚——救赎的观念一直左右着犹太人选择道路的方向,是身处逆境的犹太民族的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里斯·博伯就是这种犹太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和《旧约》中的约伯相似,虽怨恨命运的不公,但也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乐观地坚持生存的过程中,展现了犹太移民的善良、诚实、宽容、坚忍、责任感等美好品质,这也正是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共同的价值诉求。

莫里斯是一位犹太移民,从俄国军队开小差逃出来,到了他心中的“圣地”美国后,上了一年夜校,本来想成为一名药剂师,但结婚后听从妻子的劝说,开了家食品杂货铺。莫里斯和妻子艾达在他们的杂货铺里一周营业七天,一天连开十六小时,才能凑合着过日子。

莫里斯尽管已经很穷了,但心地善良的他仍然会赊账给那些比他更穷的人。“醉婆娘”的女儿来赊食品时,莫里斯本打算不再赊给她,可小女孩的一声啼哭,他又软下心来,明知道“醉婆娘”永远也还不了帐,但给了她四分之一磅黄油、一个黑面包和醋。在小店实在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莫里斯不得不怀揣八个两角五分的硬币出去找工作,工作不但没有找到,在经过小贩布赖特巴特家时,看到小贩儿子可怜,还留下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给他。

在美国这样一个为了私利锱珠必较的社会,莫里斯在与别人打交道、经营小店时,始终遵循诚信的原则,叫他去骗人,他会大发脾气,即使他熟知那些骗人的技俩。当弗兰克·阿尔派恩让他从那些骗人的花招中挑一两样试试时,莫里斯非常吃惊地说道:“我干吗要骗顾客的钱?他们骗了我没有?”[3](P79)事实上,他经常被人骗。一位贫穷的难民波多尔斯基想买下他的铺子,莫里斯本可以顺利出手且能大赚一笔,但又不忍蓄意诳骗,而是认认真真地把铺子的败落情况告诉了他。莫里斯是个生性不记仇的人。莫里斯曾经的合伙人查利·索别洛夫骗了他四千美元,并以此钱为基础成功地开了一家超级市场。查利的不义之财他并不羡慕,即使他走投无路之时,也只是想到查利哪儿打工而已,并没有去要回原本属于他的钱。莫里斯宽容了别人,往往是亏了自己,生活日益艰难。

艰难度日的莫里斯恶运不断,从朱利叶斯·卡普的叙述中可见一般。莫里斯生来就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要是莫里斯·博伯在街上捡到一只臭鸡蛋,那是已经裂开来,漏的。”[3](P142)小店本就难经风雨,又遭沃德·米诺格和弗兰克·阿尔派恩的抢劫,莫里斯并被沃德打伤,但他没有喊叫,只是内心对自己的霉运感到恶心。莫里斯虽屡经苦难,但他依然对人性抱着美好的期待,从未动摇过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莫里斯杂货铺的老顾客就是那么几个和他一样倒霉的穷人,每天省吃俭用,老是买相同的廉价食品。他本可以早些时间把铺子卖掉,改做别的行当,但他又放心不下那些老顾客,担心他们无处去买廉价食品以维持生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每天早上六点就开门,为的就是卖三个分币的面包给那个波兰女人;寒冷的冬天,他拖着尚未病愈的身体去扫雪,为的就是让礼拜天上教堂去的人出行方便,结果他又得了肺炎,也因此丧失了性命,结束了圣者的一生。从葬礼上拉比的祷文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莫里斯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他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不停地干活。有多少个黎明,他摸黑起床,冒寒穿衣,我也数不清......正因为他如此勤奋辛劳,他们家饭桌上才有了糊口的东西。他不但为人老实,还是个认真地担起家庭重担的人。”[3](P216)

莫里斯·博伯生活在实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不能认清人性的黑暗面,固守犹太式的理想和道德,总以为真情相待必将带来生意场上的诚实交易,以致屡屡被骗。面对苦难,他选择默默忍受,与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和金钱崇拜格格不入。莫里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是命运牢牢控制了他。在找工作无果回家的路上,莫里斯在一家自助餐厅的一张堆满盘子的桌子上喝了杯咖啡后,发出了一声感叹:“这就是美国!”[3](P198)表达了拥有理想情怀的犹太移民对美国的沮丧和失望。

虽然莫里斯的一生,没钱没地位,连女儿上学的费用都付不起,是一个追寻“美国梦”的失败者,但在伯纳德·马拉默德看来,莫里斯身上集中了勤奋、忍耐、诚实、仁爱、宽容、责任感等诸多的优秀品质,他所代表的犹太教传统宗教精神正是伯纳德·马拉默德所向往的。同时,莫里斯没有仅仅停留在遵守犹太律法的层次上,而是把犹太教的精神付诸于实践之中。他是犹太民族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是犹太道德的坚守者,是一个真正的犹太人。在伯纳德·马拉默德看来,莫里斯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其很好地回答了《旧约》中疑问— —“如果行善得不到任何回报,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如果坚持信仰无价值可言,我们该如何坚持下去?”[4](P140)但是,这种“受难者”的道德标高在日益物质化和金钱化的美国似乎总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歌德曾有言:“我有一种情怀,我至今不能忘怀,这是我的烦恼”。情怀(道德理想)和烦恼(失败)仿佛宿命般联系在一起,这是莫里斯等道德理想者的悲哀。与之相反,有些犹太移民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并没有坚守犹太道德理想,而是顺应美国社会的实利主义文化,在物质和金钱中一路狂奔。

二、拥抱美国实利主义文化者的幻灭

1620年11月11日,当102名英格兰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北美洲、寻找他们能够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就已经开始悄然萌芽——美国能够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人人都能成功”,只是由于美国早期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所致。当时美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而移民们大都能获取一大片肥沃的土地。19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很多金矿,一些移民因挖采金矿而一夜暴富,引起了一波新移民浪潮,从而为“美国梦”抹上了浓重的金黄色彩。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美国梦”的代表是一些靠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如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爱迪生就是依靠个人发明而致富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福特是靠发明汽车生产线而发家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梦”本身就具有对财富的渴求,天然具有一种实利主义的文化因子。但拓荒期和发展期的“美国梦”同时还具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对平等、自由、宽容、进取和成功的理想主义信念,对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

但20世纪以后,美国文化中的理想主义消退,以金钱物质为人生价值标准的实利主义文化在美国大行其道。这一时期,个人主义变成了对个性的放纵,对财富的追求变成了对金钱的崇拜,对成功的向往变成了对成功的不择手段。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对“美国梦”的变异与沦落多有描写。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都对美国文化中的这种实利主义进行了批评。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伙计》也是如此。小说描写了一些犹太移民,他们像盖茨比和嘉莉妹妹一样,为了成功,热情拥抱美国的实利主义,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朱利叶斯本靠一家鞋铺勉强糊口,美国的禁酒令取消后,他立马看到了新的商机,从阔伯父那儿借了笔现款,申请到了酒店营业执照,改开酒店。酒店的生意特别兴旺,很快变成三个犹太人中最富的一个,不但买了一幢大房子,还拥有了一辆水星牌轿车。在朱利叶斯看来,只要能够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众所周知,烈性饮料的需求者主要是一些穷人,他们生活在绝望之中,郁闷、苦恼、烦躁,常常会借酒浇愁,因而越是开在贫民窟的酒店生意越好。正如海伦·博伯的猜测:“或许正因为这一带的居民穷——他生意兴旺得惊人。”[3](P15)当然为了钱,见利忘义对朱利叶斯来说也是很正常的事。他和莫里斯都是犹太人,又是隔壁邻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算是比较亲近的朋友了。但他见钱眼开,冷酷无情,完全不顾莫里斯的请求,把原来的裁缝店租给别人开杂货店,使得莫里斯的杂货店经营更加艰难。

为了实现“美国梦”,不惜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去获取物质财富,这在弗兰克·阿尔派恩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弗兰克是个意大利孤儿,曾经被不同的家庭领养,后来受不了他们的虐待逃了出来,历经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后流浪到美国。他对“美国梦”的认识同样是实利主义的,就是拥有很多的钱财,能过上“王子式”的生活。在他看来,财富有着至高无上魅力,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获取财富都是可行的。“他一想到抢劫,拦路行凶——必要的话就杀人——就快活得浑身战栗,因为他一直渴望自己发财。”[3](P86)他通过偷盗、抢劫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更有甚者,他受生理欲望的趋使,竟然爬上通风口去偷看海伦洗澡,极端个人主义使人性彻底坠落为恶。

美国这种实利主义文化不但使商人们变成了一个个唯利是图的逐利分子,使无业者们变成了一个个犯罪分子,而且影响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艾达的婚姻观。艾达在为海伦择偶的时候,选择的标准不是这个人是否诚实、勤奋、善良,而是以财富为唯一标准。她看中两个犹太邻居的儿子,因为纳特·帕尔研修的是名牌大学的法律专业,将来会有个不错的前程,法律代表着权力、地位、金钱(萨姆·帕尔为读大学的儿子选择法律专业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路易斯·卡普将来会继承他父亲的酒店,收入稳定,生活富足。

加拿大女诗人、作家、评论家Margaret Atwood认为:“在典型的美国文学情节中,移民总是抛弃古老的价值观……奉行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抛弃母国价值观的代价就是融入到美国的‘大熔炉’当中去:他必须力图——并经常要消除其民族来源的痕迹而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接受新的社会身份。抛弃母国价值观得到的好处是物质上的成功,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故事情节也许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主人公放弃了祖先的社会身份而变成成功的美国人,同时也可能发现其成功后莫名的空虚。”[5](P149-150)

《伙计》中的这些“成功者”似乎都印证了Margaret Atwood的话。朱利叶斯·卡普为了些许小利呕心历血的精打细算,时刻担心自己的酒店被歹徒抢劫而生活在恐惧之中,忧心忡忡地过着日子。第二代犹民海伦中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做文秘,虽然极讨厌这份工作,但也必须做下去,家里房贷还等着她来还呢。正值青春年华的海伦,每天都生活在像冬天一样的了无生机的世界中,她常常用笔把还没过的日子一一都划掉,就当作都过去了。她渴望读大学,渴望真正的爱情,渴望美好的生活,但所有这一切离她似乎都很远,以至于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真是一场浪费。路易斯·卡普算是个富二代,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但精神生活极度空虚,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和追求,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生命就是生存而已,毫无意义。他每天坐在酒店里“剪他那倒霉的指甲,直到剪到肉隐隐作痛。他听到一笔生意成交,就抬头看看,和蔼可亲地笑笑。”[3](P14)据海伦的观察,路易斯从中学退学以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发型的改变,可见他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三、“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第一代犹太移民莫里斯·博伯、朱利叶斯·卡普和第二代犹太移民海伦·博伯、路易斯·卡普,他们是犹太移民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整个美国犹太移民生活的缩影,他们生活的失败体现了东欧犹太移民追逐“美国梦”的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体自身的因素,有文化传统的因素等,但最根本的还是现代美国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美国梦”的破灭首先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公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6](P1)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得不合理,那么这个社会只可能是少数人的天堂,多数人的地狱。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基督教和犹太教向来就有很深的积怨。美国上流社会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犹太移民自然会遭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犹太教信仰者与基督教信仰者在国家的制度安排上也不具有同等的基本权利。美国所谓的宗教自由,其实只是基督教一教的自由,犹太教处在被排斥和打压的不自由地位。所以犹太移民不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悲惨的命运。莫里斯总是在不断地努力,但是他越卖力干,似乎到手的越少,越是努力越倒霉,到头来总是逃脱不了失败。如果犹太移民不能通过自己的诚实和勤奋来致富,美国社会就会逐步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机就停止了。而且基督教和犹太教是美国两大基本教派,在美国正式的教会会员中,“大约93%是基督教徒(约1.3亿人),近5%是犹太教徒(约600万人以上)。”[7](P9)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两大教派的敌对状态,也将影响美国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美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梦”的破灭其次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国经济非常困难,失业严重。人们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常常通宵排队,甚至不择手段,华盛顿州竟然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时期,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开始解体,人们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个人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使“美国梦”变了味,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使“美国梦”的吸引力逐渐丧失,“美国梦”被引入歧途。朱利叶斯·卡普在物质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精神上却是孤独和悲苦的。他时不时地到莫里斯的店里坐坐,和莫里斯聊聊天。“卡普自己也不明白道理何在,他喜欢莫里斯喜欢自己。”[3](P124)一个犹太移民,客居于异族文化之中,靠金钱树立起来的自信终究是靠不住的,金钱只能满足面子上的虚荣,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所以朱利叶斯·卡普还要不时地回到他原本的犹太人圈子里,从犹太教道德规范的模范坚守者莫里斯那儿寻求心灵的慰藉。如果犹太移民只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美国社会将会彻底丧失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

[1]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丽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3).

[2]Salzberg,Joel.Bernard Malamud:A Reference Guide[M].Boston:G.H.Hall and Co.,1985.

[3]伯纳德·马拉默德.伙计[M].叶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Hershinow,Sheldon J.Bernard Malamud[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Inc.,1980.

[5]Atwood,M.Survival: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M].Toronto:House of Anansi Press,1972.

[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莫里斯伙计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神奇飞书
下雨的订单
能 看 多 远
半夜的演讲
我的风筝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防偷吃的毒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