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王栋养心思想简论*

2015-03-28 18:36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王栋



明儒王栋养心思想简论*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王栋主张知所养,安静不外逐求,要求人们做到安静养阳,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少忧戚,多坦荡。王栋主张对人欲有所节,重视“节欲”与“引欲”,谨防恶欲横流。王栋强调不懈怠,主张敬慎诚意修治。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是自强的意思,并不是要克己去私;《中庸》所讲的“慎独”并不是察私防欲,世儒们把“克己”、“慎独”都解错了。

关键词:泰州学派;王栋;养心思想

王栋(1509—1581)字隆吉,号一庵,明代江苏姜堰人。王栋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族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史书称王艮、王栋二人为“难兄难弟”。王栋对王艮“人欲合理”的观点大为赞赏,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思想。不过,王栋与王艮对于人欲的认识又有所不同。王艮倡导合理的人欲,反对不合理的人欲,也就是“恶欲”。王栋虽然也认为对人欲要进行分辨,但他同时认为,不管是合理的人欲,还是不合理的人欲,仅靠“反对”或“遏制”是不行的。他从养心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人欲不能“遏”,只能“节”和“引”。

1.知所养:安静不外逐求

王栋强调知所养,如何才能知所养?他说:“闲闲静静,欣欣融融,便是得其所养”。知养就要知安静,不要盲目追求。如果不知安静,只知“向外追逐”,便是“白日鬼迷”,就是不知所养。(《会语续集》)[1]王栋所讲的安静不向外追逐包括许多方面,而主要要求人们不要盲目追求名利。他认为,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追来追去不仅没意思,而且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他反对人们追逐名利。

王栋与王艮一样主张心乐,他认为孔颜之乐就是心乐,心乐是对“道”的追求,是一种不受物欲干扰的“真乐”。王栋自己一生淡待名利。他在外做官期间所得俸禄大多用来办讲会,剩余的再寄回家乡。据说,江西有个官员在深州任知州,期间积攒了一罐黄金埋在地下。任满回丰城时,只顾着收拾诗书信札,却把那罐黄金忘记了,到了江西后一直未去取回。后来听说王栋要到深州赴任,就让王栋将黄金取出来作为他相赠的礼物。但王栋在深州一直工作到退休,也没去挖出这罐黄金。

王栋也常常提醒他的同事、同学及弟子们,对待利益要“淡而不厌”,尤其不能因争不到名利而怨天尤人。就养心来说,有的人之所以不知所养,关键是“淡不下来,只是赶热闹。”(《会语续集》)[1]“赶热闹”就是“骋闻见,较事功、眩声名、露才智”,这样的“热闹心肠”,心理难以获得平静,当然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会语续集》)[1]所以王栋反复要求人们淡视名利,泰然养心。当然,要做到淡视名利,泰然养心也非易事。怎样才能做到淡视名利,泰然养心呢?他认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体认良知,寻乐养心,使自己一身充满和气。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刚暴者温,柔懦者立,骄矜者巽,简傲者谦,鄙吝者宽,惰慢者敬”。(《会语续集》)[1]也就是说,如果人一身充满和气,那么刚暴的人会变得温和,柔懦者会变得坚强,专横者会变得谦让恭顺等等。而这里最关键的是,人要懂得乐,只有懂得乐、追求乐的人,才能真悔真觉,才会淡视名利,使心中保持“流行不滞之真机”,“但觉忻忻融融,无忧郁烦恼处”。(《会语正集》)[1]而不懂得乐的人则心理总是不平衡,所以王栋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日坦荡,便做了一日君子;一时忧戚,便做了一时小人。”(《会语》)[1]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少忧戚,多坦荡。

王栋认为乐是一种心乐。心乐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因为心胸开阔的人由于安静、不外逐,所以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他曾这样说:“自公者不私人,亦不望人之私己。自信者不疑人,亦不忌人之疑己。”这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与人相处的问题,也就是自己对别人没付出,就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要有自信,不要胡乱猜测。他还说,心胸开阔要多看现在和将来,不要老是记住过去的失误。他说:“莫烦恼前头失处,只喜乐今日觉处。此方是见在真工夫。”因为“烦恼前头失处,尚在毁誉上支持,未复本体,喜乐见在觉处,则所过者化,而真体以呈露矣,二者之相去不亦远乎!”(《会语正集》)[1]此外,王栋认为,人平时也要有处困的训练,因为处困足以锻炼人的意志,调节人的心理。

王栋还认为,由于养心与养气紧密相联,所以养心需要养气。这方面他有不少论述,如,“养气之说,虽始发于孟子,其实孔门语学,何莫不然?如颜子非礼勿视勿亲听言动,曾子动容貌斯远暴慢之类,何者不是养气工夫?盖内外一体,心事通贯谓之相资交养心勿忘也。”王栋特别强调,养气不要有“闲思杂虑”,一有“闲思杂虑”,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比如说“好货好色”、“好胜好名”都是“闲思杂虑”的表现。养气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认为,人最怕的是因自以为是而与人争辩。一旦与人争辩就容易气不顺、心不安,为此必须学会“持其志,无暴其气”。(《会语续集》)[1]

2.有所节:谨防恶欲横流

在人欲合理这一论题上,王栋是从身本的角度强调其重要性的。他的“人欲不能无”的思想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也是对民生的关注。王栋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论述了人欲的合理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耳目口鼻四肢,而耳目口鼻四肢都有本身的需要,如耳要听,目要视,口要吃,鼻要闻。如果人一旦失去耳目口鼻四肢等最起码的需要,闭目失听、挨饥受冻,难以生存与发展。所以王栋极力反对“察私防欲”。不过。王栋虽然强调人欲不能无,但他认为,人欲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所以他并不主张让人欲横流。怎样才能做到既满足人欲又不让人欲横流呢?这就是“节欲”。也就是通过节约人欲实现两者的统一。

王栋从孟子的养心说论证了节约人欲这一命题。孟子的养心说,主要强调养善心。在孟子看来,人性本来是善的,但后来受了世事的感染,产生了欲,而欲是恶的。而如果人的欲望多了,就难以存养他本有的善心。为了能够存养善心,孟子提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寡就是少,多了就要去,这也就为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王栋认为,孟子强调寡欲是对的,因为“一切寡少,则心无所累,得有所养,而清明湛一矣。”但如何做到寡欲则不是简单的“去欲”。他说:“后儒因欲审察心中几动,辨其善恶而克遏之。如此用功,真难凑汨。”他认为,这种“教人于遏人欲上用功”,只是教人在“声色臭味处知所节约”,并不是全面遏制,为此,对于孟子关于寡欲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以辞害义”。(《会语正集》)[1]

与王艮一样,王栋也是反对恶欲的。事实上,他的“人欲不能无”,并不主张对恶衣恶食的追求。王栋说过:“学者但一时一刻在恶衣恶食上起念,便不是志道心肠,依旧作世俗情态。”所以王栋反对恶欲。他说,学者一旦在恶衣恶食上起念就是病痛。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王栋也引用了“私欲”这一概念。但王栋所说的“私欲”与王艮所说的有所不同。王栋所讲的“私欲”一方面是指不顾“天理大公之体”的“私欲”。王栋反对“精神逐外”而不顾国家之事。另一方面是指见闻情识之类的俗欲。王栋认为,俗欲是极其有害的,所以人不能被见闻情识之欲所困扰。

王栋说,人有了恶欲就要“戒”,恶欲“不与作戒,何自反躬以知节乎!”(《会语续集》)[1]也就是说,不戒恶欲,人的不利于身心的情感就得不到控制,当然“心”也就不能养了。那么恶欲又如何“戒”呢?他认为,“戒”,不是遏制,而是要做好“引”的工作。引,就是要引导人加强个人修养,从“性偏难克处”解决内心深处的思想问题。王栋所说的“性偏难克处”主要是讲从人的名利观入手。他说:“治莫严于义利之辨。”(《会语续集》)[1]也就是戒恶欲要弄清义利关系。此外,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王栋还要求人们注意进行大利与小利的比较,努力做到舍个人之小利而服从于国家大利。

3.不懈怠:敬慎诚意修治

对节欲养心问题,王栋不同意朱熹等人对先儒“克己”的解释,他说:“克己,即修己以敬”。他认为,“敬”是相对于“怠”而言的,也就是“不怠之谓敬”。“克己”是克服懈怠,而不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他说,孔子所说的“克己”是“力胜”、“自胜”的意思,主要强调敬慎修治,核心是要人发奋自强不懈怠。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与《易传》中所说的“自强”是相同的意思。所以说,“克己”也就是“自强不息”。(《会语正集》)[1]王栋还解孔子的“克己”为“反身推己,强恕而行”。他认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一节,是孔子教育颜渊如何通过“克己”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不是如后儒们所说的“克己去私”。他说,朱熹等人解“克己”为“克去己私”,以及由此推衍出“去人欲”、“绝私意”等说,要求人们“省”“防”“察”“检”,完全是误解了孔子的原意。

养心也要诚意。如何诚意?王栋说:“诚意工夫,全在慎独”。(《诚意问答》)[2]王栋此语与朱熹等人相似,但解法不同。王栋认为,“慎独”并非为了“察私防欲”。他说:“察私防欲,圣门从来无此教法”。(《会语正集》)[1]世人解“慎独”为“察私防欲”是解错了。在王栋看来,“独”是不睹不闻,也就是顺应自然;“慎”是戒慎恐惧,也就是严谨不懈怠。“慎独”强调的是在立意上的谨慎与思考,并不是什么察私防欲。这与朱熹用慎独来克遏人欲完全不同。王栋还认为,“诚意”的“意”,其本体之意就是“独”。他说:“独即意之别名”。(《会语正集》)[1]由此,王栋实现了诚意与慎独的统一,他所说的慎独功夫与诚意功夫,也就成了一种功夫。《一庵学述》说,王栋“以诚意为慎独,则以慎独发明其诚意之旨。”[3]王栋“意”“独”合一的价值就在于赋予了“意”的自主性,所以“意”能“自作主张,自裁自化”。当然,在这里,王栋眼中的慎独功夫,已经不是已发之功,而是动念之前的未发之功。动念之前的未发之功是指在一些低级颓废、庸俗下流等社会丑恶现象面前的控制功夫。这一功夫十分重要,如果在动念之后,再好的功夫也难以控制了。为此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人们懂得了诚意就是慎独这一道理,那么就不会在动念之后谈什么用力了。(王士纬《一庵学述》)[3]

此外,王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还引伸出“谨念”这一概念。他认为,慎独在于“谨念”。什么是“谨念”?“谨念”就是“未显之初,用功防慎”,或者说“念头动处须当谨”。这与前面所说的“意”有点相似。他认为,做到“谨念”就能“立定主意,再不妄动”。(《会语正集》)[1]因为“情念一动便属流行”,一旦流行,“气”控制不住,行为也就控制不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谨念”呢?王栋的主要观点是不睹不闻,以防为见闻、情识、利害所混。所以他说:“无一毫见闻、情识、利害所混,故曰独。”(《诚意问答》)[2]当然,王栋这里所说的“不睹不闻”与《中庸》所说的“不睹不闻”不是一个意思。他是要人防止外部浸染,而影响自己的“灵体”,影响自己的身心。

参考文献:

[1]袁承业,辑.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M].明刻清修本.东台:泰州馆藏,1912.

[2]袁承业,辑.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二[M].明刻清修本.东台:泰州馆藏,1912.

[3]王士纬.心斋学谱[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东台:泰州馆藏,1912.

(责任编辑:王佩)

Discussion on Confucianist Wang Dong’s Thought

ZHANG Shu-jun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in Taizhou,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Abstract:Wang Dong believed self-cultivation by seeking quietness,his thought required people to be quiet and more magnanimous,with weak wishes and less sadness.Wang Dong advocated abstinence from human desires,and opposed evil desires.He stressed sincerity against procrastination.As what Confucius said,by his understanding,Self-restraining was not to clear away selfishness,but to be strong-couraged; Self-supervision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as not to check oneself.The two phrases were misunderstood by some Confucians.

Key words:Taizhou thought; Wang Dong;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作者简介: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收稿日期:2014-12-2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1-0037-03

中图分类号:B248.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王栋
Transformation relation between coherence and entanglement for two-qubit states
Quantum correlation and entropic uncertainty in a quantum-dot system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发酵中草药复合物对奶牛抗氧化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喜欢抢红包的猫
坚强外婆 我要背你一起走人生路
“神人”王栋
王栋养心说及其节欲思想
王栋的安身与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