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惠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识与重视。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度最高的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远,并且又属于高海拔地区,也因此即使经过数千年来的变迁,丰富而又独特的藏族文明几乎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以辉煌灿烂的藏传式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以及丰富独特的藏区非物质文化几乎随处可见,每一座寺庙甚至是每一座村落都可以说是一次次完美的展示。其中,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的古荣糌粑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古荣糌粑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化产业产品的精神性、产业的依附性以及消费的娱乐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将其归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糌粑,是“炒青稞面”的藏语音译,它由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干炒磨制而成,并且同酥油、茶叶、牛羊肉一起并称为西藏“饮食四宝”。糌粑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之一,由于营养丰富、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故而很适合游牧生活,又因其寓意吉祥,所以深受牧民们的喜爱。历来制作糌粑的技艺有很多种,水磨糌粑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制作技艺。2011年,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荣乡位于堆龙德庆县西南109国道、青藏铁路沿线,距县城22公里,是堆龙德庆县五乡两镇里稍偏远一点的乡。高耸的山峰加上深陷的河谷,这狭长的山谷地形造就了湍急的溪流,它不仅灌溉出古荣乡优质的青稞,而且也为当地的水力驱动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得益于古荣乡的地理优势,古荣糌粑可谓闻名全藏区。
古荣地区加工糌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而已经远近闻名,其中古荣乡巴热村、噶冲村所生产的优质脱皮水磨糌粑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并在西藏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以来就一直带着“上等贡品”的光环被西藏官员和上层僧侣们使用。今天的古荣乡,据古荣乡书记介绍说,最主要的产业或者说特色依然是糌粑加工产业,古荣糌粑占西藏糌粑市场50%-60%的产量,且乡里目前正在积极申请西藏“糌粑之乡”的称号。
提起满负盛名的古荣乡糌粑,少不了要说糌粑制作技艺,而说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荣糌粑制作技艺,更是句句离不了水磨坊,可以说是水磨磨出了古荣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古荣糌粑的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即清洗、火炒、脱皮、精选、水磨。农耕时期,水磨这一机械设备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水磨加工就是利用水能带动石磨转动,从而将青稞磨制成粉末状。虽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文明的进程,现在的糌粑加工过程几乎已经全部机械化了,但是为了更好的保持青稞里面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古荣乡在进行磨制工序时仍是在使用古老的水磨方式去磨糌粑,将青稞炒熟后,先是进行精选,然后除去石子等杂质,待到冷却之后便开始用石磨进行加工。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缘空间的优势是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用石盘做磨子,靠水能做动力,靠着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成就了今天闻名全西藏的堆龙古荣乡糌粑。古荣乡的石磨有着自己的特点,凭借地理优势,将堆龙河水引入通往水磨坊的渠道里,湍急的河水流淌到水磨的木槽口,水流顺着木槽急速而下,流水产生足够的推力,巨大的金属叶轮在水流冲击下高速旋转,使得镶嵌在叶轮中间的中轴跟着转动,进而带动上面的石磨旋转。在石磨的上面摆放着盛炒青稞时用的方斗,呈倒金字塔状的方斗与石磨靠一小木棍紧密连接着。石磨不停的旋转带动小木棍不停地抖动,而此时的炒青稞也就顺着方斗流入磨眼里。在石磨的不停运转下,糌粑就顺着上下石磨的边缘溢出,齐刷刷流入了磨槽里。①一天下来水磨房里所有的地方都落着一层厚厚的糌粑粉,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糌粑香味。
正是这古老的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古荣糌粑。
水磨坊是藏族群众的农业投资,包含着古荣糌粑制作技艺的一处处藏式水磨坊承载着古荣乡经济发展的重担。如今的古荣乡,已出现了享誉西藏的糌粑品牌“朗孜”和“巴热”,并且所属公司都集青稞原材料的收购、加工以及销售为一体,不仅建立了青稞分级分水设备生产一条线,而且还让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设备和传统的水磨技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一方面提高了产量,另一方面还保持了古荣糌粑的优良品质。笔者在调查期间参观了作为近年来堆龙德庆净土健康产业之一的朗孜糌粑加工厂,据公司总经理女儿介绍,父亲于1993年经过多方筹资成立了朗孜糌粑公司,专门进行加工生产糌粑。现在的公司生产场区占地十八亩,有生产设备七十余套,几乎是目前拉萨最成熟的糌粑加工厂,且截止到2013年为止,古荣朗孜糌粑公司已经让将近160户的困难群众有了稳定的工作,不仅如此,公司每年还从310余户农民家采购青稞,以至于平均每户月收入增加了将近2500—4000元。
然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发掘和拯救才能促进发展。今天的古荣乡,糌粑制作技艺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自非物质文化被各界重视以来,西藏一直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宝库,不过也因自治区地广人稀,270多万人口却分散居住在足足有12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查、整理和挖掘等方面实施带来很大的阻碍。2011年,在堆龙德庆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的正确领导之下,古荣糌粑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
然而,调查发现,近年来,堆龙德庆县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虽给予了一定重视,适时地制定了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同时还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尽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但总的来看,全县、全乡依然存在重物质而轻精神和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
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全国各地的情况如出一辙,它们的不足是古荣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能全面展开的“两座大山”。尽管自治区各级政府及其他相关单位都十分重视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还专门在当地成立了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但是对于古荣乡特有的非物质遗产的普查整理以及保护工作来说,难度还是很大。而且,经费投入不足也依然是制约当地文化发展、繁荣的瓶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财政投入杯水车薪,民间资本投入又十分有限,使得文化点“非遗项目”形不成文化产业,只得靠“滚雪球"式渐进发展。与此同时,从事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对思想和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经磨炼和长期培养很难胜任。而当前这类人才已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制约当地发展。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单对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语言转换便是其一大难题。西藏自治区有很多民间的文学和工艺,以及一些特有的民间习俗等,都是通过藏文藏语记录来将其带带传承的,其中口传身授的传统技艺甚是如此,这就一定程度上给搜集整理和文字表达带来很大的不便。
而且,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各种新型电器的广泛使用,许多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来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就面临着艰难的境地。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多,现代工艺电磨糌粑更多的满足着市场需求,古荣乡水磨糌粑虽以质取胜,口感细腻,且在市场上保留着顽强的生命力,但它的作用却已越来越少。到2013年为止,古荣乡巴热村村民尼玛桑旦是古荣糌粑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传统技艺陷入濒临消失的境地。尼玛桑旦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的糌粑是最好的,在市场上也是最好卖的,这东西不能丢,丢了以后就没了③”,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可以跟着他学习制作糌粑技艺,以后可以将这门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
毫无疑问,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往往是有限的,国家以及社会能做的不仅仅止于此。如何让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延续下去引人思考。
同时,单单依靠古荣糌粑来发展古荣乡经济难免有些局限。如何借着古荣糌粑这一东风,为古荣乡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多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仅仅是古老的藏族文化,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对于古荣乡来说,目前最为主要的是如何对古老的糌粑制作技艺进行相关的保护。
首先,必须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与西藏的实际情况相紧密结合,除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外,人力和财力的大力投入也是急需的。其次,古荣乡还需不断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灵活转换政府的职能,让政府协助文化发展,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利用政府优势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文化工作,引导社会人员参与文化发展,进而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再次,从当地实际出发,应尽早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尽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科学且全面的抢救和保护现存的西藏这一类传统技艺。④最后,加大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做好区内的宣传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保护积极性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对其技艺进行有序的整理、记录、保存,并让广大的群众认识到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有让传承人本人以及广大群众明确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益处,才会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护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多的为大众所熟识、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如何将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并且以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实际情况为行动基础,用科学的理念重视当地文化建设,与此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实行“文化产业化”运作,是当前古荣乡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
文化产业是一种非物质经济,同时也是一种新经济业态。如若我们可以适时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那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将古荣糌粑制作技艺很好地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中。⑤
1.加大古荣糌粑的媒体宣传推广力度,实现品牌发展之路
品牌是可以有效利用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古荣乡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县”、“歌舞之乡”、“藏戏之地”和“糌粑之乡”等文化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借助传统媒体,无疑也是推广、宣传古荣糌粑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若想大力推广古荣糌粑,我们就需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作用,尽可能多地去出版一些与古荣糌粑相关的动画、短片或者电影,它们或可以借助古荣糌粑发展的相关历史背景来加以改编,目的是让受众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和熟悉其文化内涵。此外,关于古荣糌粑制作技艺相关书籍的发行以及影像制品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开展一些古荣糌粑的网络宣传工作,将一些相关网站作为宣传以及介绍古荣糌粑历史以及现状的平台,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取得很好的效果。
2.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调查会发现,当前的古荣乡文化产业缺乏精细化产业运作,社会文化组织形式仍处于粗放型、低水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不仅市场意识淡薄,而且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驱动效应。虽然,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荣糌粑”已形成一定规模,古荣朗孜糌粑公司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嘎玛嘎举派的主寺楚布寺坐落在古荣乡的楚布沟里,而西藏佛教史上比较著名的活佛转世制度就起源于此,寺庙除在西藏外,在台湾、东南亚甚至欧洲影响都很大。古荣乡应借助楚布寺的影响力,并且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以“望果节”和楚布跳神等文化旅游为依托,积极开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环线。
今天的古荣乡楚布沟正在发生着改变,据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古荣乡正在尝试在山谷里种植高原玫瑰等观赏性植物,与此同时,楚布沟里的水流也会用于制作藏香的相关产品。如果当地能鼓励并引导人们,使社会资金竟可能多的投入文化领域,这样或多或少的带动当地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等一系列与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些连带的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势必会使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并达到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双赢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而非物质文化则是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古荣乡只有借助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及现代理念,打出专属自己的糌粑品牌,与各方优势资源相结合,形成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才会带动古荣乡经济向着更好、更快、更强发展。唯有此才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古荣乡群众得到真正的大实惠并使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
注释:
① 关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www.tibet.cn/zt2006/zzycjs/index.htm.
② 杜冬.古荣糌粑:飘香在水磨山谷里[N].西藏商报,2013-06-13.
③2014年堆龙德庆县文广局情况汇报.
④ 古荣糌粑制作技艺、青稞在旋转的磨盘上成食,http://www.chinatibetnews.com/travel/2013/1106/1308723.shtml.
⑤ 马宁.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