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

2015-03-28 15:18周霞房正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竞争力转型

周霞,房正宏

(1.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安徽阜阳 236037)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

周霞1,房正宏2

(1.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安徽阜阳 236037)

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势之所趋,其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实践中,它体现为三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是培育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二是调整传统的专业结构,三是推动教师有序转型。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传统的“型”一般被描述为“两个独立三个单一”,即独立的学科体系、独立的管理体制,单一的学科结构、单一的专业设置、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型”对高师院校的学科布局、专业建设乃至人才培养均做出过重要贡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个传统的“型”已经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机制弊端日益凸显,必然会制约高师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高师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走“转型”之路,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地方高师院校单一的学科现状及教师教育专业过多的结构现状,决定了其“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对传统学科专业提出了挑战

(一)单一的学科体系缺乏创新性与竞争力

肖云龙教授提出,学科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科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自身特殊能力的综合,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与高等学校学科教育统一的产物。①刘冬梅:《学科创新能力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0页。学科创新能力具有综合性、协同性、自组织性等基本特征,体现为一种多元化、多重标准、稳定的综合能力结构。实践中,由于检验高等教育人才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的标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有创业能力、准确把握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身处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是否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等,因此说,仅具备单一的创新能力结构并不能称之为学科创新能力。而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指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过程。从宏观上说,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科学奥秘、创造知识并应用知识造福人类,人才培养是要传递知识,社会服务则是为了直接应用知识,而学科则兼具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但不是每一个(或一级)学科都同时具备这三大功能,这凸显出学科竞争力的重要价值。学科竞争力是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是学科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的反映,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独特性、自学习性等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学科竞争力有不同的分类。戚业国教授认为,学科竞争力可看作是“学科比较优势”:从比较范围的角度出发,学科竞争力可分为学科国际竞争力、国内竞争力和校内竞争力;从学科内涵的角度出发,学科竞争力可分为学科创新竞争力、学科服务和教学竞争力;从其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学科竞争力可分为学术竞争力、学科适需和人文竞争力。①戚业国:《学科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3期,第13、14页。若依此划分可知,单一的学科体系同样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学科因其深厚的研究基础而彰显出一定的优势,但和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相比较它又缺乏相对的创新性;这些学术成熟度高、研究成果丰硕,且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历史进程中发展时间长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传统学科,又因其创新性相对不足而制约了其竞争力。就地方高师院校的传统学科而言,主要指以传统的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心理学科为主体而建构的教育学科,其发展目标主要是为满足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而培养教育教学人才。地方高师院校学科门类虽齐全,学科覆盖面较广,但学科间的壁垒较森严,综而不合的特点比较明显,学科的综合化水平较低。其次,地方高校的这种学科结构,再加上学科间存在重基础、重正统、重主流的趋向,易导致各学科之间不能很好地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外,单一的、传统的学科影响学科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学科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需求、社会支持、科技进步等,以及内部环境──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设备、信息等,又都制约着学科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以满足地方中小学教育需求的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心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学科是其传统学科也是优势学科,但是,相比于一些综合型大学,地方高师院校的一些传统学科的创新竞争力、学术竞争力、适需竞争力和人文竞争力相对较弱。所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学科体系,不断提升学科的创新性与竞争力。

(二)传统的专业结构固化了资源与利益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指一所高校或一个区域内所有高校的专业所构成的体系,是一个教育系统内各部分专业数量、专业布点等等构成的有机整体,②宋波,阮成武:《论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第2期。它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种类、专业个数及其比例关系,即各类高校及其具体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与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类别高校的学科专业数量、专业布局及其联系。在独立的学科体系、独立的师资培养管理体制下,单一的学科结构使得地方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即与基础教育学科相对应的师范专业成为专业的主体构成部分,传统的师范专业结构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高师院校)投入不足,同时师范类专业的学费偏低,这导致很多师范类专业建设力度不够,特别是文科类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比如既缺少实验室又无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往往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无法实质性开展实践教学。第二,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不够。一些特色专业和优质师资分散在各教学院系之中而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既没有发挥出教师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而彰显专业特色,还在增加专业建设负担的同时制约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种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其所带来的利益固化,容易引发显而易见的矛盾。由于传统的师范类师资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源,如一定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班级以及需开设的师范类课程,相应的教师职称指标比例、一定的课时绩效及相应的教师福利待遇,以上种种必须有一定的师范类学生规模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而市场难以吸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形影响高考生源报考率及报到率。这一矛盾的可能结果是师范类专业占用学校过多的资源但并没有培养出市场必需的人才(毕业生),所以,地方高师院校要转型发展,必须调整传统的专业结构,突破师范教育的限制,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以调节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籍此开辟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师范专业特色,又能拓宽非师范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转型之路。

(三)实践型师资匮乏弱化了实践能力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学科和教育心理学科的教学教育目标设定,直接影响着实践和实用型专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是导致实践型和应用型师资匮乏,这无疑会弱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受到区位环境、发展空间、甚至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在引进双师双能型师资时受到影响,而原有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师范专业“出身”,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教学。他们已经熟悉自己所教的课程,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愿意主动转型,这使得这部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强,多数时候是“纸上谈兵”。地方高校的很多师范类专业缺少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使得一些本该通过实验或者实训才能掌握的专业技能无法通过实训而真正提高,其结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其实,教育部早在2007年2月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 l.因此,全面提升这五种能力、尤其是突显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期学科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培育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学科分化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呈现出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一些边缘学科之中培育出交叉和新兴学科。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人类社会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要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需要人们具备多种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培养具有交叉性学科知识和应用性很强的专门人才。这为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培养目标多样化发展趋势、行业发展“互联网+”趋势、以及学科综合与交叉并行发展趋势,地方高师院校应立足于教师教育类基础学科优势,有意识地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生长点,不断促进应用型学科的发展。

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在传统的基础教育学科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需要进一步保持和加强,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地方高师院校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在坚持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积极鼓励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引导基础学科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延伸。特别是要注意利用现有学科的优势,在借助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培育高起点、高水平的交叉新兴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优势和特色学科内有效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渐培育新兴学科;合理配置学科力量打造学术团队、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在市场前景广阔的若干应用性专业基础上凝练学科方向、增强学科的服务能力以培育应用性学科。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开展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转型,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以及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之间的合作。

(二)调整传统的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对专业结构中相关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包括对专业内涵规范性、专业口径、专业质量要求等方面的调整,也包括对学科专业设置数量、布局布点、培养规模、学科与专业间的衔接等方面关系的调整,②宋波,阮成武:《论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第2期。以切实发挥出调整后的结构应有的功能。由于地方高师院校传统的单一的专业结构设置固化了资源与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为实现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首要的是要突破教师教育类专业的限制,对传统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因为,调整传统的专业结构,能够增强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为加快推进学校的转型升级,地方性高师院校于2014年开始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重点是调整传统的专业结构。其核心理念是:大幅压缩师范类专业规模,精办教师教育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着力打造专业发展协调、优势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结构体系;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升专业整体水平,以形成综合性特征明显的专业结构和框架。其中,强调精办教师教育专业,其目标是三年内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全校在校生比例小于40%,鼓励部分规模小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停办改造,适时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布局。在具体措施方面,按专业大类重新组合相近专业,审慎调整专业归属,停办就业前景堪忧的专业,限办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紧密的专业──如人文教育,积极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如财务管理。学校各相关院系和部门遵照适应需求、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思想认识,按计划、有步骤推动,狠抓责任落实,强化条件保障,“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有序完成。一个明显的改变是:原经济与商业学院按专业属性拆分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并把一些归属不清晰的应用型专业归并到商学院;在专业调整方面,整合校内资源,改造了一批非师范类专业并整合到相应学院,停招5个师范类专业,限制5个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高师院校坚持需求导向适时调整传统专业结构,有利于统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籍此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有利于促进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并推进专业及服务对象的延伸和拓展。

(三)推动教师有序转型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进行学科优化、专业调整最终都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定这一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转型。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多数的专业背景是师范类,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多承袭原师范类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突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高校教师相应地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要实现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升级,教师要从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型,从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实训操作相结合转型,积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加快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建设的步伐,实现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升级,应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积极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师资的同时,鼓励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教师有序转型。一方面,学校加大引进力度,采取“一人一议,一人一策”的柔性方式重点引进非师范专业和紧缺专业高水平人才,不受资历、工作年限等条件的限制,直接聘任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享受相关待遇;另一方面,学校制定计划并出台一系列文件,选派教师外出访问学习、单科进修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等跨专业转型进修,鼓励部分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主动转型;同时,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调查研究、科研合作、科技咨询、业务培训和带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等形式,深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锻炼,提升业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推动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措施在某些高校已初见成效。

目前,就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来看,其任务和途径主要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而且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至于转型发展的目标,各个学校则有不同的定位。根据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12月颁发《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自下而上有两个目标:一是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二是发展成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前者的建设目标,旨在“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省市共建为抓手,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双能型师资’、模块化课程等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形成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后者的建设目标,则是“以服务省级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省域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服务‘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为主要任务,以省部共建为抓手,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既在国内外同类型高校有一定的影响,又在本省同层次高校中起到带头、示范、引领作用。”①《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http://www.ahedu.gov.cn/164/view/ 14669.shtm l.对照上述目标,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for discipline and majors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ZHOU Xia,FANG Zhenghong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that discip line and majors are facing 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eriod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By cultivating emerging discip line and app lied discip line,and by ad 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and by building"double type"of teaching staff,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of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local teachers colleges;discip line;major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G658

A

1009-9530(2015)05-0094-04

2015-04-28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082)

周霞(1981-),女,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常微分方程的教学研究。房正宏,阜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阜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类竞争力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日本竞争力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