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2015-03-28 14:23张文洲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化生态农业资源

张文洲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张文洲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基于超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产物。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模式形成与推广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需要我们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情,着眼于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转变传统观念,拓展发展思路,脚踏实地从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制度体系、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的构建,尽快实现农业生态化,使农业的发展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超循环经济

一、超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超循环经济的内涵。

超循环经济是指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以协调、高效为发展原则,科学有效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组织和协调生产、流动、销售、消费之间的循环活动,使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持续,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且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模式[1(p5-10)[2](p198-201)。

(二)超循环经济的特征。

超循环经济具备以下四大特征:其一,超循环经济具有开放性。如上所述,超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每一层循环都是开放的,尤其是超循环层次其开放性的特征更加突出。只有超循环经济是开放的,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一致,有效融合;其二,超循环经济具有高效性。其高效性不仅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废物的极低量排放,产量极高的生产层面,还体现在产品销售、消费等流通层面。其三,超循环经济具有互动性。在超循环经济体中,经济、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频繁互动,并创造出更高的效益。这也促使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经济的发展,而是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从三方协调的角度出发来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其四,超循环经济具有包容性。它的包容性体现在可以满足人类发展物质需求数量与质量的满足上,体现在经济发展不破坏生态环境,协调社会发展的包容上[3](p27-31)。

二、超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系

(一)超循环经济理论为农业生态化提供支撑。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减量原则是指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节约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这一原则并不违背满足人类合理需求的前提条件,只是强调要依靠技术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生产过程的优化使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数量减少,并且使由于生产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料减少[4](p10-14)。减量原则非常适用农业生态化发展,保证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既不能从生态环境中过度索取,也不能将大量的废弃物质排放到生态环境中。使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循环再利用原则为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方法与途径。再利用有可能是投入的资源可以多次被重复的应用于同一生产过程中,也可以是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生产中的原料[5](p65-67)。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生产工艺将农业生产资源“再利用”,将不可再生的资源更多的予以保留,才能放缓资源的萎缩脚步,才能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再创新原则是促使资源得到科学利用的源动力。无论是减量,还是循环再利用,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就无法实现资源与废弃物的减量,也无法实现循环再利用[6](p77-79+87)。

(二)超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超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它涉及到循环经济、生态资源、绿色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7](p1-6)。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物质、信息、资本在各个产业内频繁的流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这个往复利用中,需要极力地促进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超循环经济。超循环经济模式创建必然会实现农业生态化。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大的集合体,工业产业、农业产业、服务产业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是农业产业超循环经济目标实现的结果。农业生态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产过程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农业生产集约化、高效化,农业产品量足质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8](p4-8)。

(三)超循环经济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超循环经济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农业生态化虽然与超循环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其实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在社会实践中,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循环经济是全面衡量经济、生态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模式。农业生态化只是经济社会中以农业产业为对象构建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持续发展,可以农业生态化看作是超循环经济的一个子集。超循环的相应理论完全适应农业生态化发展,并且成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基石,指导农业生态化不走弯路,提供全面的理论参考。从实践的角度看,超循环经济在农业发展方面是为了创建超循环农业经济,强调农业的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成为环境友好型农业。超循环经济构建中遵循的“减量、循环再利用、再创新”原则都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态化建设实践[9](p108-114)。

三、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发展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农业部门的大力推广,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时至今日,生态农业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示出来,尤其是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创建了539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其中有229个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据统计,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农业以来,粮食总产量增产16.1%,单产增长9.8%,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大幅增加[10](p139-143)。

(二)清洁农业生产实施状况。

近些年,农业污染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又一环境保护监测难题。2010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正式将农业污染列入需要治理的污染之一。国务院于次年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创建了针对农业生产的排放监测指标,并且开始大力推行清洁农业,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占全世界化肥使用量的1/3,农药用量达169.8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被消解,融入到水体与土壤中,形成农业残留,导致农产品农药超标,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农业部于2014年10月26日提出要在2015年禁止使用高毒性、高风险的农药,并且耕地施肥都采用测土配方,使清洁农业生产的深度进一步加强。

(三)生态农业园区初具雏形。

如上所述,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生

态农业,时至今日,已经初具规模,大体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包括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园区都是发挥自身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开创了特色产业。例如观光农业旅游园,可以为游客提代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园则开始种植各类优质高产的特色果蔬,经济效果明显。

四、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

1.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态化生产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投资大,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显著。这就导致很多农户从快速获取经济收益的单一的角度否定农业生态化的优势。虽然我国各级相关部门为发展生态农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试图用实际行动改变农户的看法,但是由于农户自身存在知识障碍、经济障碍以及市场障碍,导致农户对生态农业始终“打不起精神”,很多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依靠企业牵动、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

2.资源利用不科学。

农业生态化过程是生态意识、技术与思维的整合统一,它需要在具备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意识,掌握生态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并且具备生态生产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实现超循环经济中提到的“减量”原则。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土地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很多公共资源被农户免费或低成本使用,农户都希望在使用期限内将土地资源的价值全部“挖尽”,始终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不具备生态资源持续利用的意识与想法,大量的农业资源被低效使用。

3.产品的非生态化。

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是将个人的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不顾,使大量的农业资源被低效使用,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农药化肥残留严重超标。很多所谓“纯绿色”、“纯有机”产品根据绿色有机产品指标体系来进行检查都是非生态化产品。

4.发展路径模糊。

虽然生态农业已经在我国推行多年,并且已经创建了数百个示范基地,但是这些示范基地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的,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依然没有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利用效率仍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生态化发展路径模糊。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看一步,走一步”,没有整体的发展思路,没有具有规划性的发展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就很难带动广大农户“死心踏地”的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二)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态化意识不高。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村口多达9.4亿,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7.5亿,这些农村人口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由于科教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他们没有农业生态化意识,在农业生产中忽视环境保护问题,更没有减少农业污染的想法。大多数都是以短期、自身利益为主,忽视长期、社会整体利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同样是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他们不能找到学习生态生产知识的渠道,不能掌握生态知识与技术,这也成为阻碍农业生态化生产的因素之一。

2.农业生态化发展资金不足。

如上所述,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见效慢的生产模式。要想实施生态化农业,首先要注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的引进、设备的购置、生产环境的营造等,这些资金的投入会使传统的农业方式转换为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生产者来讲,投入这部分资金是存在风险的,稍有不慎,也有可能“满盘皆输”,正是由于这个现实性问题的存在,很多投资者都会慎重投资农业生态化生产,政府的补贴数量较少,也会使农户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风险补偿机制的欠缺,无法打消农户的后顾之忧。

3.农业生态化生产技术欠缺。

农业生态化生产技术是实现农业生态化的关键,没有农业生态化生产技术,农业生态化就是“纸上谈兵”。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生态园学科学规划与管理技术、生态有机化肥生产与使用技术、生态农药的生产与使用技术等,在上述几个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技术的

欠缺与落后制约着农业生态化的脚步。虽然我国正在农业生态化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重要的科研成果也是相继出炉,但是到大范围的推广并取得实效仍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4.农业生态化生产管理不到位。

我国已经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并且已经对一些触犯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的事件进行了处理,但处理的力度还不能遏制住一些生产主体的侥幸心理,仍然冒着违规甚至违法的风险,破坏生态环境,宁可被抓被罚,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生产条件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些环境保护部门执法还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执法工作困难重重,导致生态化生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对推行农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是极其不利的。

5.农业生态化生产制度不完善。

生态化农业是新型的生产模式,它的出现、发展到成熟需要政府各级部门与社会的鼎力支持。当前,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生态化农业模式的形成,已经出台了系列法规、政策与措施。但是这些法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过于零乱,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配套性、可操作性不强。农业生态化生产制度同样存在“多门执政,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多法规、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基本是各个单独部门的视角与想法,从总体上来讲,整个制度体系是十分不完善的。

五、基于超循环经济的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保障措施

(一)构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制度体系。

1.制定促进农业超循环经济形成的导向性法律体系。

为了促进农业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国家应该从宏观发展的层面,制定具有导向性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应涵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经于1989年出台了首部环境保护法,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并且环境保护法也正在不断丰富与健全。但是这部环境保护法的重点是对已经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的查处,在环境保护方面处于被动,并且这部法律与其他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太紧密,导致整体法律规范结构失衡,同时,这部法律中并没有涉及农业生态化生产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制定促进超循环经济形成的导向性法律体系,首先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在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再利用方面都制定统一的标准;其次,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内容添加进去,对于农业生态发展中相应的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再次,完善规范制度,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方案尽快实现,对农业生态技术的提供建立支撑体系,完善农业生态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创立绿色消费鼓励机制等。

2制定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技术政策与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是指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以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为了促进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产业的形成,运用各类政策手段,促进人们尝试参与农业生态化产业中来。主要的技术政策手段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以优化配置农业产业领域内的相关资源为目标而制定的政策体系。例如,政府应出台管制措施,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传统规则,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出台信息服务措施,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内容,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3.加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非正式制度建设。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会逐步形成特定的价值、道德观念与伦理规范,这些都是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内容。非正式制度虽然不成条文,没形成规定,但是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软性约束。基于超循环经济农业生态模式的形成,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媒体引导的作用,使全社会都形成有利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价值观、发展观与自然伦理观。

(二)构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技术体系。

1.鼓励促进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模式形成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需要从技术选择与技术革新两方面入手。在农业生态化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从众多的“先进”技术中选择出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技术选择是在大量新技术涌现的基础上实现,因此,当务之急,依然是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农业

生态化技术的研发。在众多新技术中遴选出适宜的技术,将其进行推广应用,分批次、分阶段的进行技术革新。技术革新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会牵涉到很多制度层面与市场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定好技术研发、选择与适用方向,为农业生态化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2.确定基于超循环的农业生态化技术研发重点。

技术研发重点的确定可以避免技术研发走弯路,可以使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鉴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生态化技术研发的重点包括耕地保护技术、土地改良技术和节约用水技术。这三大技术是保证农业生产是否可以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相协调,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研发出这些技术并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是实现农业生态化的第一步。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还应该确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重点,主要包括生产废弃物的循环治理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资源替代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关键,也是促使农业生产实现超循环的必经之路。

3.搭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可以使农业生产主体主动的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软环境。任何农户或企业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政府要加强技术产权保护力度。还要为技术创新开辟融资渠道。资金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农业技术创新风险大,融资风险大,这就需要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业务,还要通过合理的引导促进社会资本聚集到农业生态技术的创新中来。

(三)构建基于超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化经济体系。

1.实施农业资源价格改革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没有准确的体现于资源价格体系中。在当前的价格体系中,农业资源的价格是十分低廉的,这也使很多人忽视农业资源的价值性,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促进农业生态化模式的形成,农业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2.创建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

对农产品的市场进行调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其一,通过产权途径实现。通过制定并实施明确的产权制度来协调农业市场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使农业生产过程之外的技术具有市场价值。其二,进行排污权交易。它是政府调控生产的手段,也是市场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大胆尝试。当前主要适用于工业生产中,可以尝试着将其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政府要通过对生态环境严密的进行调查来设定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保证生态环境在不得不被污染的情况,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态循环,来尽力弥补,将破坏性降到最低。其三,促进农副产品交易。农副产品交易是指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当作产品推向市场进行买卖。通过农副产品交易可以使一些废弃物被再利用,资源的利用率被提高。

[1]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1).

[2]杨培源.根植与超越:基于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循环经济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1,(05).

[3]吴飞美.产业集群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5]陈良.循环经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04,(09).

[6]方杰,曹邦英,卿锦威.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生态经济,2009,(02).

[7]刘纯彬,桑铁柱.产业集群与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内生性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7).

[8]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01).

[9]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陈逸.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以江苏省13个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10]伍国勇,马俊丽.交叉产业生态化是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2).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321

A

1003-8477(2015)11-0097-05

张文洲(1972—),男,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生态农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