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卫平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马太效应”,意指成功导致成功,形成累积优势,是社会上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利弊俱现的偏态心理反应。[1]该词语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智慧中都有显现。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指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学报稿源同样存在着“马太效应”。目前,高校社科学报达1300余种,其中学术地位高的学报比较少。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目录中,高校综合性学报来源期刊只有70种;2011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只有121种。级别高的学报,优质稿源充足,全面发展条件较好;而普通学报,优质稿源则明显不足,发展条件差。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级别高的学报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普通学报则因因优质稿件少,举步维艰。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名词。它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2]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巨大影响力。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3]同理,一家学报的发展不能脱离它的历史,一家学报过去的绩效对其现在的学术地位及未来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高校学报已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今基本达到了一校一学报。学报成立的初衷,除“追求真理、交流学术、引领时代”外,还是展示本单位科研业绩的最佳“窗口”。[4]而我国高校有不同的分类,如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的大学定位不同,科研实力不同,所办的学报自然也区分清晰,在办刊历史、稿件来源方面呈现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型大学所办的学报历史悠久,学术地位高,内稿尤其是优质稿件丰富,学报质量自然有保障。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该刊已有60余年办刊历史,获得了“国家期刊奖”“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等诸多荣誉。2011年至2013年,本校作者文章刊发比例分别为34%、40%和38%(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而得)。相比而言,普通学报由于办刊历史短暂或本校学科发展薄弱等原因,优质稿件欠缺,学报发展举步维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办刊十余年,2011年至2013年,本校作者文章刊发比例始终维持在14%(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而得)。
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过于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违背了学术研究规律,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浮躁之风。高校、作者、学报和评价机构已经陷入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高校要提升科研实力排名,作者要在学术地位高的学报发表论文,学报要提升学术地位进入核心区域,而上述三者都紧紧围绕着学术评价机构,因为学术评级机构拥有“裁量权”。而事实上,学术评价机构应该是服务于高校、作者和学报的。
现行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作者围绕着学术地位高的学报转。现行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制约了作者的投稿行为。国内很多大学的教授职称申报文件和科研项目结题要求细化到要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多少篇文章。类似的规定引导着作者的投稿行为,作者付出巨大心血完成的科研成果,自然会优先选择学术地位高的期刊。第二,学报围绕着学术评价机构转。学报只有提升学术地位,才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稿件。因为对于学报办刊人而言,优质稿件是期刊发展的“源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稿件增多,办刊人才能做到优中选优,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编辑加工中得心应手。而提升学术地位,对于文科学报而言,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入以下三大系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大核心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
学报稿源中存在的“马太效应”现象对于学报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就其积极影响而言,“马太效应”激发了更多普通学报的竞争意识。“马太效应”奉行“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讲究的是效率,拉大了学报之间的天然差别。不同的学报互为竞争主体,要想成为“赢家”,就必须按照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定量上提高影响因子、引文频次;定性上提高学报办刊质量,提升学报学术品位。不同的学报之间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繁荣。
就其消极影响而言,“马太效应”约束了普通学报的发展空间,产生了数量至上、学术竞赛、学术GDP主义等消极后果。在现行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下,作者在投稿时,对于不同学术地位的学报,往往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即高质量的稿件优先流向学术地位高的学报。众多普通学报要在短时期内具有赶超实力,很可能过分注重评级机构的量化因素,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以至于忽略学术的创新本质。
在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的期刊发展前途上,在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环境中,在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报办刊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办好学报不易,办好普通学报,提升普通学报学术品位和办刊质量,从学报稿源“马太效应”中突围,更是不易。
如何突围学报稿源的“马太效应”?学报办刊人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邓秀林认为,除了需要高校学报自身不断努力之外,还需要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5]金得存指出,学报要改变封闭式的办刊指导思想,引入竞争机制;办出特色,以特色求质量;加强编辑队伍学术建设,逐步实现能动的学报发展模式;改革稿酬制度,按质论酬,组织高质量稿件;做好编后工作。[6]金淑兰提出,应该从制度层面上给予地方学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一些支持,一方面可以促使学报得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减弱科研工作者对目前所谓核心期刊之类的取向。[7]以上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争取到一些优质稿件,体现了学报办刊人的工作热情和理性分析。结合不同学报的办刊历史及发展状况,在考虑到改革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依靠学报自身挖潜,发挥办刊人的积极能动性,对于争取优质稿源更有现实意义。
普通学报存在着办刊历史短暂、学科支持薄弱等先天不足,应根据自己的优势,重点突破,由一两个栏目带动全刊发展。《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开设了“复杂性理论研究”特色栏目,该栏目实现了编研互动,相得益彰。学报副主编致力于复杂性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同时担任栏目责任编辑,这为栏目的成功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栏目创设之后,始终坚持走朴实的学术路线,逐渐汇集该研究领域内优秀的学术成果,以推动复杂性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栏目自开设到2009年,共发表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20余篇,栏目的转摘率一直保持50%以上。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2009年,该栏目获得江苏省期刊出版特色栏目奖——“明珠奖”。《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开设了“儒佛道与地域文化”专栏,该栏目采用“栏目主持人”制,主持人为儒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对栏目开设和运行提供了热心支持和倾心投入,每期都能约到国内外儒佛道研究名家的高质量稿件,保证了该栏目能够在高品质水平上运行。栏目迄今已连续刊发17期共计56篇专论文章,作者包括李承贵、景海峰、向世陵、张立文、李翔海、王中江、黄俊杰等知名学者,成为国内儒佛道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栏目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点摘编1篇,篇目辑览5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3篇。2014年,该栏目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开展的第五届评优活动中获得“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作者是学报发展的衣食父母,如何吸引优秀作者投稿,是每个学报办刊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开辟各种可能的渠道,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大量优秀的稿件和作者,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8]《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用心做好优质作者的沟通服务工作。首先,借学者之力拓展优质稿源,主动与一些已退休(他们已经没有科研考核、职称晋升压力)但在学术界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接触,开辟优质稿源的新渠道。如通过吴仁安教授的支持,陆续刊发了十余篇明史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多数被《新华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机构转载。其次,走出去开拓视野,为期刊质量和品位的提升探索新路。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联系,能够争取他们对期刊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构成强大的作者团队。此外,《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筹划组织召开“儒学当代使命”高层论坛,通过举办论坛做好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的沟通工作,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
[1]张堉,高淑桂,刘春华,张书胜.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J].编辑学报,1996(2):73-77.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68.
[3]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4]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34.
[5]邓秀林.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稿源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5-68.
[6]金得存.高校学报开拓优质稿源的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3):110-111.
[7]金淑兰.地方高校学报走出稿源不足困境的制度探讨[J].编辑之友,2011(12):60-62.
[8]刘玉姝,何亚楣,李国强,陆烨,陆芳,孙飞飞,雷爱君.开拓学术期刊优质稿源的途径[J].编辑学报,2010(4):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