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认同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三重维度

2015-03-28 10:56岳柏冰葛文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成员价值观

岳柏冰,葛文杰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1;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复兴的中国梦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大众化。一般来说,一个价值观要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理论自觉和行为规范,通常需要经过 “知”、“信”、“行”三个步骤。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从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实践三个维度来进行。其中价值认知是前提和基础,是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价值认同是关键,调节着价值认知过程和价值实践;价值实践是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最终要转化为价值实践上的追求。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根植群众、引导群众,使其精神实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所认同、所实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前提:价值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首要的前提是深化社会成员的价值认知,让社会成员由“知其然”的感性价值认识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价值认识。

(一)加强教育引导,强化价值认知

作为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结构中占居核心和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引导。教育引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活动,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和要求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1.坚持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理论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在工人中重视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对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这种教育起到了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不可能在人们的思想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需要从外部进行灌输。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需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使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个体精神、人格成长、价值观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家庭中要积极培育家庭美德,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浓郁的家庭亲情,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起点。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形成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基础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社会教育是大课堂。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规范的整体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把社会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平台,强化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知。

另外,“灌输”教育还必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离开了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就很难取得实效。为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成员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增强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按照社会成员的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其在接受理论灌输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

2.坚持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是一个纯理论话题,而是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践课题,它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认知、认同和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胡锦涛所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所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具有全民性。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坚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吸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

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说服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提升教育效果,当前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领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关键。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宣传者和捍卫者,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最强。因此,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教育青少年,鼓舞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要注重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增强广大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自觉性。①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2014年第2期。

(二)加强媒体宣传,强化价值认知

在现代社会,媒体作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能否有效调控大众媒体,正确引导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媒体资源,抢占理论宣传的制高点,大张旗鼓、满腔热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丰富媒体传播内容,创新舆论引导方式

一方面,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社会成员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媒体根据社会成员的差异、兴趣爱好对自身特色进行“定位”,运用差异化策略深入研究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不断调整和充实传播内容,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宣传题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找准理论宣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多说民间话语,体现民间风格,使社会成员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有共鸣。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社会成员有效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媒体宣传方式,重视新媒体引导

在巩固传统媒体引导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媒体宣传方式,不断开拓新媒体的引导渠道,高度重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的作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正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科学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要开拓互联网引导渠道,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积极构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长效引导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媒体引导渠道,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即时性、自主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的传播优势,运用多“微”方式,普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现的关键:价值认同

所谓的价值认同就是指,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①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内心真正地认同,而不是强制被迫接受的。增进价值认同要注重与强化利益认同和榜样认同相结合。一方面,价值认同要以利益认同为内驱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是说,任何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都是受到某种需要或利益驱动的。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或需要的价值观,才能被社会成员所肯定、认可和接受。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要让社会成员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并自觉地把它转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价值认同要以榜样认同为外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感染、引导、激励、调节等作用。榜样具有可亲性、可敬性、可信性和可学性,能够产生人格感召、情感共鸣和行为带动,易于模仿。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现实生活中可观可感的具体行为事例对社会成员产生感召力,形成示范效应,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在实现利益认同中增进价值认同

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以利益认同为前提和基础,必须正确反映利益认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无不和人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与人们的现实需要相联。”②王续全:《和谐社会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理论只有关心群众,群众才能亲近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从根本上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首先应当从解决社会成员的现实需求和实际利益入手,才能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拥护。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创造时期。一方面在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那样的利益矛盾。面对社会利益结构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准则和根本追求。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设身处地设法关照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必须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诉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社会成员普遍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才能成为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共识。

(二)在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增进价值认同

榜样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是社会成员之中的一员。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先进事迹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运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能够使社会成员与榜样产生情感共鸣,使社会成员在榜样的先进事迹中受到启迪、接受教育。

榜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运用榜样的力量,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信念、行为和习惯,是古今中外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基本规律,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树立各种不同类型榜样,引导人民群众学榜样、做榜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加大榜样的学习宣传力度,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鲜活的具体形象,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真、善、美,使社会成员感受其无穷的人格魅力;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地动员和引导,使社会成员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目标:价值实践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核心价值观只能是“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转化为实践上的价值追求,必须立足基层、着眼实践,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解决社会成员所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引导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它、真正认同它、自觉践行它。社会成员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发展为“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使社会成员能够在参与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和躬身践行;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鼓励,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约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使党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最重要的途径、载体和抓手。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实践追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吸引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建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是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是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吸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以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营造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升华境界、在活动中培养良好风气、在环境中陶冶性情、在亲身实践中接受教育,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深化和提升的过程。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社会规范之中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获得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并付诸于实践,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体观的要求。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往往是刚性的,核心价值观则是柔性的,刚柔并济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方略,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我国各类社会规范的性质和方向,而各类社会规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各种法律规范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偏离方向。因此,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以指导、规范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最有利的政策导向;推动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我国司法实践中,借助于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普及,维持和保证社会思想道德底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为全社会普遍奉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转型期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基本准则和价值导向,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的建设之中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不仅为党的建设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而且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找到了一个新抓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使自身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典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融入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就是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道路、践行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党的建设目标价值提出的新要求。新形势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建设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个价值取向。

从2013年6月开始,党中央部署了为期一年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清除和整治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重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收到密切党群关系之现实效果,而且构建了一批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机制,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从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实践三个层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观自觉、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道德支撑。①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

猜你喜欢
大众化成员价值观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