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
孙泰然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的文学观念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白马湖作家受其影响,他们的散文创作在为人生而创作、为创新而努力、为启蒙而实践的理念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这一群体以散文创作践行了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体认,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白马湖作家;散文创作
收稿日期:2015-05-15
作者简介:孙泰然(1983-),男,河南商丘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66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中期,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一批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作家汇聚在浙东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尽管他们当时没有结派成社,但因审美追求、艺术品格等相近而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的散文创作在为人生而创作、为创新而努力、为启蒙而实践的理念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为人生而创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20年初的“一师风潮” 后,校长经亨颐离校后返回故乡上虞创办了春晖中学。其后,夏丏尊等纷纷来到白马湖畔白马湖优美的山水让。这些刚刚经历过风潮的作家们的心灵得到休整调养。丰子恺曾感慨说:“我对于山水间的生活,觉得有意义。”[1]白马湖作家群中有不少人都著诗文极赞白马湖自然之美,如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白马湖》、刘大白的《白马湖之夜》、王世颖的《既望的白马湖》等,白马湖作家群似乎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寻找到了一片净土。
但由于深受“五四”精神的滋养,加上“一师传统”的承继,所以即使在这样的净土之地里,他们仍然没有忘记文学的济世功能,没有忘记用文学作武器积极参与现实人生。
白马湖散文家大多来自平民阶层。“白屋诗人”刘大白曾治印一方谓之曰“江南布衣”,夏丏尊把自己的房子取名为“平屋”,意在表达自己平民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在这种意识的观照下,朱自清这一时期的散文不再单纯写景,也不仅仅抒发一己之感,而是以“为人生”的态度如实描写自己作为平民阶层所面对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儿女》:
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 ”……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 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但是,朱自清并没有局限于只记录自己的生活,从他的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的题目即可看出作家对冷酷社会的愤慨,对苦难者的深切关怀与同情。丰子恺的《穷小孩的跷跷板》《劳者自歌》《车厢社会》等,同样把创作视角转向日常生活层面,描写普通平民的生活并展示他们的思想。夏丏尊的一些议论性散文如《知识阶级的运命》《悼一个自杀的中学生》等,基本都是为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而感慨,或替遭遇不公的中学生鸣不平。
这样看来,虽然这时的白马湖作家没有更多地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他们并没有完全避世于山水野趣之中,在书写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依然把目光投向了底层民众。可以说,他们依然秉承五四精神为人生、为现实的创作态度,在诉诸真情感的同时坚实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使命。
二、为创新而努力
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文为“国语”,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白话文所带来的文学语言和形式的革新激励了作家们不断地向规范挑战,使散文创作异常发达。“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有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冼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是如此。”[2]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作品多发表在《春晖半月刊》和《山雨》等刊物上。1924年与1925年朱自清和叶圣陶、俞平伯等又联手编辑出版了《我们的六月》及《 我们的七月》两部诗文专集,更加体现出这个作家群体不俗的创作实绩。他们在散文的文学观念、文体创新及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与探索,丰富了现代散文的创作模式,这是对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为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文体上,白马湖作家一直主张文体灵活自由,散文样式包括随笔、杂感、序跋、游记、书信及抒情散文等,异彩纷呈。夏丏尊认为“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3]72, 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文体就颇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小说式散文、自叙式散文、怀人式散文、随笔式散文、评论式散文以及序跋、杂文等。其他作家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等人的散文样式也十分灵活,多有创新。
在文风上,白马湖作家的散文多推崇“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从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朱自清的《白马湖》《背影》等,可以看出,他们擅长用自然、朴实、亲切的笔调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和世态风俗。他们同时代的批评家赵景深在《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写下如此的评论:“他不把文字故意写得很艰深,以掩饰他那实际内容的空虚。他只是平易的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以前我对于朱自清的小品非常喜爱,现在我的偏嗜又加上丰子恺。”[4]
在语言上,白马湖作家力主语言的变革创新,非常注重汉语的修辞功能,将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谊与哲理完美融合,尽管有着意为文之嫌,语言却表现出现代汉语的节奏特征,又如“寻常谈话一般”,读后“亲切有味”。[5]342朱自清特别强调语言的朴素、自然、清新,他的散文大量吸收了纯正朴实的口语,经过艺术锤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背影》中的口语化叙述,传达出父子间的深情。《给亡妇》中以夫妻对话的方式娓娓追忆妻子生前往事,全文语气平静,没有任何悲凄的字眼,却传达出动人的力量。丰子恺的散文时时于文白间夹杂江南水乡方言,最特别的是经常在文中运用一些方言中颇具形象感的词汇、短语及民间谚语、俗语,如“打头颈拳”(打耳光)、“没心相”(无聊)、“出客”(正式场合)、“勿碍”(不要紧)、“偷鸡勿着蚀把米”等。而就实际阅读效果看来,在散文中使用这样纯粹的方言不但没有影响作者的表述,反而使文章多了几分活泼和生动。
三、为启蒙而实践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以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还有是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姿态,大凡狂热的启蒙主义者,都免不了居高临下的心态;中国历来就有劳心者治人的传统,很容易使陈独秀们有高人一等的想法,一旦他们按捺不住急于求成的冲动,就更会不自觉地摆出一副耳提面命的架势。”[6]但例外的是,白马湖作家群在中学教育事业中与启蒙对象——学生之间却出奇的和谐,把文学启蒙和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
在作文教学方面,以夏丏尊为代表的春晖早期的国文教师花了很多的气力和心血。他们经常研究学生的写作,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此外,他们还在写作散文中注重理念的传达,比较讲究结构、叙述与议论紧密结合,不追求辞藻,强调在平凡乃至平淡中发掘生活的哲理。
为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能力,他们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新鲜的人和事,经常让学生用一二百字写生活的一个片断,然后逐渐扩大。这样的文章篇幅虽然小,内容却充实,感情也更真切。如夏丏尊、朱自清等提倡让学生写老师、写同学,不久学生便写出了许多取材于学校生活的好文章,《春晖学生》月刊上刊载的《我所见到的夏先生》(斯尔螽)、《可笑的朱先生》(王福茂)、《冷静的匡先生》(吕襄宝)、《学友郭秋水君》(张贞黼)等便是教学成功的实例。另外,春晖中学每年春秋两季都安排旅游,旅游之前国文老师先布置给学生“途中见闻”的总题目,要大家细心留意山水景物、风土人情和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们创作了一批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章云汉《舟中》一文,这样描写赴杭途中的快乐:
大家嘻嘻哈哈地预备游(西)湖的计划,有的还凭着船沿,高高地唱着歌儿。船缓缓地进行,使静止的水在船旁激起微弱的波浪,那船尽管向前进行,把微弱的波浪遗留在后面,向江两岸推拥,一俯一仰,起伏不停……忽然听得船老大叫我们用午饭了。我便邀了七人,在船的第一舱里,自己用船板造成了一张自然而质朴的小桌,摆上一淘箩的白饭,一碗黄金心白玉边的盐鸭蛋,一碗白璧无瑕的生豆腐和一碗两面焦的煎带鱼,从我们饥饿的眼光看去,这三碗小菜真要比山珍海味好得多呢!……一位密斯祝差不多吃了六碗,到后来一般的人捧了饭碗看她的神气,都哈哈大笑……
事实上,这些体现着五四新文化、新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和散文创作实践,不但对当时的中学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现代语文的写作教学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朱自清的《背影》、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丰子恺的《杨柳》《山中避雨》等至今仍常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学生培养写作技能的范文。
从白马湖作家的散文创作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思想认知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契合,他们在受到五四新文学滋养的同时,更以自觉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子恺.山水间的生活[J].春晖,1923(13).
[2]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J].文学周报,1928(345).
[3]夏丏尊.文艺论ABC·小品文[G]//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4]赵景深.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J]//人间世,1935(30).
[5]朱自清.内地描写[G]//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J].上海文学,1993(11).
责任编辑: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