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研究

2015-03-28 08:16蒋青希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

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研究

蒋青希

(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

摘 要: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经历实验探索的初级阶段、政府强力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发展阶段,具有构建双推动运行机制、采取两种推进策略和四大保障措施的特点。为促进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应大力发展经济,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注重主体性的培育,在特定地域空间发展特色农民教育培训。

关键词:21世纪;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历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5) 03-0059-06

收稿日期:2015-05-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4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农民市民化问题及有效解决路径研究”(编号:14YJA880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青希(1990-),女,河南南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培训。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three stages: the primary stage of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government pushing, and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stage of market-oriented.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which are double drive mechanism, two propulsion strategies, and four safeguard measures.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nomy, service “three rural” as the purpose,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ubjectivity, develop characteristic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space to promote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一、引言

培训是指社会上所有人员为适应就业、发展或其它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活动。在大教育观背景下,人们提出并认可“教育培训”这一概念,体现了学校教育和培训的沟通与融合,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农民教育培训是指以农民为培训主体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再教育活动。“三农”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源动力。[2]只有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有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教育的基本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深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研究其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将有助于农民教育培训在服务“三农”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中获得长足发展。

二、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历程,对其产生直接的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有两个。一是2003年3月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明确下一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二是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此为依据,可将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实验探索的初级阶段、政府强力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发展阶段。

(一)实验探索的初级阶段

1.国内外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正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当时有12亿多人口,9亿都在农村。农村改革已经持续20年,突破计划经济模式,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构筑起来。而扩大农村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等迫切需要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迫切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最直接的载体和途径,成为这一阶段科教兴农关注的焦点。

2.政策准备。第一,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一系列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对务工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

第二,为贯彻科教兴农方针,使青年农民具备21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文化素质,1999年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印发《关于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决定在全国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简称‘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明确该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即1999年-2000年为试点阶段,2001年-200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其中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经济条件和培训需求以及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选择县市开展培训活动,以期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探索开展培训的有效形式。

第三,2001年6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颁布,提出“加强系统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同时以农业部实施的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切入点,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3.实践探索。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大背景的驱动和国家政策指引下,福建、山东、甘肃、广西等共100个省市纷纷展开农民教育培训试点工作,拉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帷幕。其中2000年8月敦煌市已有11个乡镇实施以科技为先导, 以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 以强镇富民为目标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3]1999年-2003 年,广西兴安县以当地的主导产业为中心,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为目标,开设水稻、柑橘、银杏、葡萄、食用菌的培植和畜禽饲养等12 个岗位,创设培训班53 个, 培训青年农民3 104 人, 使当地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2%;[4]1999年-2000年,山东省共有国家级试点县13 个,省级试点县24 个,先后培训青年农民15万余人, 其中参加县直班培训的有90 多人,省直一年制班的有600 人。[5]这些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帷幕,各地严格执行农业部和团中央的安排,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使农民教育培训初见成效。

总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农民教育培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科教兴农方针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任务,在实践层面启动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工作,这些都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探索,为今后长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政府强力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

以2003年3月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为标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由于上一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三农”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本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得到政府的强力推进。本阶段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时期。

1.发展背景。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两个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我国加入WTO。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利用等问题突出,导致远远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此阶段的农民教育培训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是培养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转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以此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显然,如此艰巨的历史任务,单靠自发的农民教育培训是不够的,政府这一“有形的手”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政策颁布。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此阶段是发布农民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文件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阶段。

第一,2003年3月农业部制定《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在分析当前农民培训工作背景的基础上,确立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规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及保障措施。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

第二,2003年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做出硬性规定。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一次强调要加快农民技能培训。2006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

第三,2004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教育重点。”2005年公布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农户要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2006年配套下发的《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3.政府推广项目。在21世纪初农民教育培训试点工程的引领下,政府各个部门又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如从2004年起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培训;2003年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中规定的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依托农广校系统, 启动“百万中专生计划”;同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在全国500个县、10 000个行政村实施百县万村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2007年, 中办、国办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

总之,这一阶段的农民教育培训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政策层面上一次又一次强调农民科技培训、职业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各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而且以大量大范围的项目推广形式对农民教育培训展开大规模的实践。无疑,此阶段的农民教育培训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之下,在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机制更加健全,培训网络覆盖面更加广泛,培训能力进一步成熟。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日益发展,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指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以此为标志,农民教育培训不再单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而是进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和市场“两手”协同的深化发展阶段。

1.相关背景。该阶段前期我国因受到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困难,“三农”也不断受到冲击。后期伴随着农村改革在工业化、城镇化中的深入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渐和谐,农业农村形势好转,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更多分享了现代化成果。

2.政策解析。进入新时期,2010年-2014年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分析这一时期的政策可以发现,农民教育培训无一例外是在尊重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继续推进并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实用人才,并且规定投资和实施主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府组织,科研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等都有权利和义务承担起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如2010年强调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2012年注重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13年为满足农民多元利益诉求,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等方式在农村开展教育培训,着力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有专业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4年,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改革的深化,不断探索创新培训模式,在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同时保障农民就业培训,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训。

另外,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和地区立足农情还单独出台方案和规划,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有序开展。如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7月,天津市通过《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等;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中等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引领中职学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首次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实践工程。此阶段的重点培训项目在前两个阶段培训项目基础上新增了许多,包括由政府启动的和各企业、培训机构等民间团体组织的项目,国家启动的培训工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的五大工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程,2014年农业部在北京启动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地方政府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如2013年福建省实施的“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陕西省的“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等;涉农企业开展的培训,如金正大集团积极开展的“万名机播手走进金正大”培训活动,仅2013年就有2万名机播手走进金正大,接受专家的正规培训。[6]

三、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特点

(一)构建双推动运行机制

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双推动运行机制是指政府推进机制和社会力量推进机制。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三农”问题复杂,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如前所述,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单靠政府推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与社会各机构、各组织力量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一,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起着宏观调节作用。它的具体职能是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提供经费保障以及统筹协调、监督评估,并对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调动和整合,活跃农民教育培训市场。此外,农业部、教育部等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是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的“龙头”,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强有力地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第二,市场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它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与“三农”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起着“桥梁”和助推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力量可以使农民与政府管理有效衔接并实现良性互动,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只要社会力量得以发动,各方资源优势就会积聚起来,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的创造力和活力都会得到大幅提升。

第四,企业在农民教育培训中起自治作用。相关涉农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自发组织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等,在服务企业经济创收的同时助推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第五,农民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力量。农民教育培训的最终价值取向在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农民增收,共享现代化成果,因此农民教育培训的良性推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评价、反馈和监督。

(二)采取两种推进策略

我国人口多且分布不均,地理环境也相对复杂,多年来区域和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当不平衡。所采取的农民教育培训推进策略要从国情、农情出发,实现科学发展。

一方面,置入式策略。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三农”建设,是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产物,以科技和工业为发展土壤和生存空间。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应将农民教育培训置于这个大背景中开展,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是不可取的,应当把农民教育培训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城镇化建设等连接起来。

另一方面,以点带面策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不一。这种不平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贯彻“以点带面”策略,即先进行试点,后进行推广。统筹规划东、中、西部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先试点后推广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在机制,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采取四大保障措施

第一,法规制度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包括政府文件、培训规划、培训方案等在内的法规制度。国家制定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各地制定各类促进条例和实施细则,确保农民教育培训有序展开。

第二,组织保障。为了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程,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统筹协调和提供条件保障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效。如“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试点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又在各试点县农业部门或者团委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计划、设计课程和招生等工作。

第三,经费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充分关注。现已基本上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涉农企业多方参与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现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等,确保经费投入的多元化。

第四,师资队伍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骨干力量,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指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从专业院校和科学院(所)聘请的专家、从事农业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示范大户、致富能手等。各地区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还对各种类型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更新培训、多媒体教学应用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等。部分城市还专门制定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有步骤的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如《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专兼职教师的主要要求、职责、聘任条件、享受的权利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规范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的聘任工作,[7]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质量。

四、促进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根本之举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工程,若从教育的范畴进行分析,社会生产力则是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地域、形式、规模的农民教育培训之所以不同,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决定的。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土壤的根本之举。

(二)在服务“三农”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

部分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只重视眼前利益,出现孤立、偏离“三农”的倾向。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在农村范畴内,现代化农村是母系统,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发展的子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农民教育培训受制于“三农”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紧紧围绕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工作重心,坚持在服务“三农”工作的大局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由此,农民教育培训才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加大统筹协调发展和资金投入的力度,进而收到更明显的成效。

(三)注重培育主体性,激发群众的活力

农民教育培训的根本是满足农民群众的致富需求,提高其劳动能力,为企业创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农民教育培训的产生和发展,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进一步认可。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史上一项广泛、深刻又复杂的教育和社会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农民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除了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推进力量,还要依靠广大群众的主体合力。要动员全社会成员,使他们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军中来。

(四)因地制宜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形成自身特色

各地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不尽相同,再加上政府主导行为选择指向的差异,必然造成农民教育培训存在地区差异性。缺乏创新、千篇一律地照搬他人的发展模式,必然遭到特定地域的排斥。因此,特定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应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从而使本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得到广泛关注,进而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最终增强自身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何谭谭.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10.

[2]常志伟.近五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2-34.

[3]王友文.实施科技培训工程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敦煌市七里镇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纪实[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8):6-7.

[4]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全国农民培训开展情况检查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4):3-6.

[5]姜卫良,杨武杰,赵克伟.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试点工作大见成效[J].山东农业,2001(3):11-12.

[6]张琴.激活多方资源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民教育培训[J].中国合作经济,2014(5): 54-56.

[7]张大鹏.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农民科技培训, 2012(6): 6-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Jiang Qing-xi

Key words: in the 21st century;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刘奉越)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