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重复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5-03-28 07:57
关键词:郭尔克尔凯德勒

宋 涛

(贵州民族大学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对尼采重复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有别于将“永恒轮回”囿于纯然文化现象的一般性讨论,而是将重复放置到现代哲学的认识论维度内,独创性地区分同质重复与异质重复两类概念范畴的重复知识谱系,针对近代哲学有关“主体死亡”的“时髦话语”,明确差异性重复的主体类型是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理性主体形式的补充与完善,主张以共融视域看待两者关系。正如马克思强调指出的“人始终是主体”。[1]主体性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2]

重复有着不同的知识谱系,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

(一)同一律思想谱系的重复

重复首先和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各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有关:四时交替、日升月落、日常生活等。同时,重复也是早期宗教的重要内容,如印度教的《上帝颂歌》认为:“一个人扔掉破烂的衣服,穿上崭新的衣服,他的灵魂就摆脱了腐朽的身体获得新生。”[3]这是说,净化仪式允许个人和社会涤除自身的罪恶或不当行为,从而回到先前的纯洁状态。公元前500年,因果轮回思想成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这进一步确定了同质复现的同一逻辑意味。此外,古希腊人提出了“太阳底下无新物”的永恒轮回思想。这种观点认为,循环轮回就是回到自身,这种轮回让宇宙成为永恒。公元前6 世纪,米利都学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611-547BC)认为,宇宙中的每一物永远来自同一物,并返回其中:“万物由以产生的源泉,万物又毁灭而复归于它。”[4]在这些永恒轮回的无限时间里,发生的行为是有限的,在一系列宇宙循环之后,同一返回到起源,相同状态再次开始。此外,早期基督教教义吸收并发挥了线性时间观论调;4 世纪以后,线性时间观与循环论共同主宰了哲学和宗教思想。与线性时间观不同,循环论将时间和历史视为返回自身的永久性尝试,试图再生出相同。这样做的结果是赋予过去特权——返回始源的原始条件,却忽略了轮回中的生成意义。

拉丁语词根Repetitio,派生的英文单词Repetition(重复),意思是一再要求、请求;在现代英语中,该词含义进一步扩大为复制品、副本(Copy or replica)和模仿。思想界对重复的一般看法具有与原型一致、向真理复归的内涵,德勒兹就认为,Repetition的前缀Re-代表反复之意,暗示了理性与知识的绝对性。这与柏拉图再现论的内涵暗合。希利斯·米勒也指出:“柏拉图式的重复植根于一个不受重复效力影响的纯粹模型。其他任何实例无不是这个模式的摹本。这样的世界假说导致以下概念,只有在各种事物间真正的、共有的相似性乃至同一性基础上才可能提炼出其他隐喻性表现形式。”[5]因为“柏拉图式的重复主要表现为对理念(idea)与艺术创作的二元探讨”①参见赵广明《理念与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 页脚注。古希腊语Idea 及其同义词eidos 的翻译是有争议的……英译一般为form 或者idea,中译主要有“理念”、“形式”、“相”等;“理念”的用法比较普遍,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比较切合柏拉图的本义:汉字的“理”具有超越主客对立的超验实在性,具有本源的意思,而念则明确表达了其非物质性的一面,且暗示了与“思”的本质关系。本文采用“理念”译法。。神、木匠、画家对床的创造是居于对理念——原型的再现,在理想国中,这种再现总是偏离摹本,导致最后的“拷贝”第三次远离客体的“真相”。这表明,重复实际上揭示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特征:“任何本质存在物至少需要凭借一个‘重复’物来表现和确证自身。”[6]

(二)差异思想谱系中的重复

几个世纪以来,重复思想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基本转变有赖于思考者的角度。目前的重复思想研究并没有将重复与同一视为统一的整体,而是将重复放置在变化多端的差异性议题中,当代重复思想研究实际上探讨的是差异问题。这是对定义及概念的彻底消解,而定义与概念如主体与客体、开始与结束、本源与拷贝恰恰为西学传统思维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哲学背景下,克尔凯郭尔、希利斯·米勒、德勒兹等人从差异性角度论述了重复理论的非传统性特征,并对重复在文学活动中的反同一性本质给予了肯定。这发生在几个层次上。首先,每一个哲学家都试图建立各自不同的重复理论,这些复杂的重复理论是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现代性解读。其次,重复概念的研究目的是使重复成为一种力量,再生出新事物,不再让重复回归到起源,或避免赋予重复唯一性特征;由此,本源或范本的权威性受到消解。

1843年,克尔凯郭尔完成自传体小说《重复》的写作,书中首创了现代哲学争论不休的重复概念,同一时期出版的《恐惧与战栗》是其重复思想的延续,《重复》讲述了康斯坦丁(即克尔凯郭尔)与未婚妻雷洁娜·沃尔森(Regine Olsen)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生活事件。订婚之后,康斯坦丁的内心却时刻在婚姻生活与个人信仰之间挣扎;最终,两人解除婚约。《恐惧与战栗》用《旧约》中亚伯拉罕的故事阐述了信仰是个人自我实现的关键。上帝为了试探亚伯拉罕,暗示其将儿子以撒献祭,亚伯拉罕经过痛苦的挣扎,决定服从信仰的召唤,当他准备对儿子下手时,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儿子的失而复得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新生。克尔凯郭尔受此故事启发,他意识到,服从信仰的召唤才能铸造生命的完美形态。他在解除婚约后,潜意识中仍旧希望恢复和雷洁娜的恋爱关系,让此前的美好回忆在未来的现实中重复。因为亚伯拉罕的故事暗示他,放弃意味着失而复得,意味着他可以再次拥有有血有肉的雷洁娜。尽管克尔凯郭尔很快就发现,现实生活不可重复。但是,从更高层次上说,他的确再次拥有了雷洁娜,她成为克尔凯郭尔所有作品的灵感所在,直到生命的尽头,她的名字始终和他紧密相连。从此观点看,克尔凯郭尔的重复具有神学意味。个体生命的重复可能性基于基督受难、复活这一事实,希伯莱人追溯始源时代,即尚未进入伊甸园的时代;因为这意味着新的开始,原罪和死亡消失……不过,克尔凯郭尔渴求的重复并不是返回人类的蒙昧时期,而是追求个体生命的完满形态,只不过在新的可能性下,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得以实现。克尔凯郭尔明言:“重复的辩证法是容易的,这是因为重复已经生成——另外,它不可能被重复——事实是这使重复产生新事物。”[7]显然,“没有重复,何谈生命”[8]。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对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批判,似乎不是通过一套前后一致的完整理论来实现的,因而人们不得不依靠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暗示来理解其思想。尼采的永恒轮回正是这类让人颇为费解的学说之一:一方面,永恒轮回作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题,是其解构同一性的思想利器;另一方面,尼采对永恒轮回的论述往往前后矛盾,时常陷入古希腊因果循环论的怪圈,这让读者困惑不已。不过,如果能结合尼采思想特质,辩证看待永恒轮回的矛盾之处或许正是领会其思想要领的关键。

一般认为,永恒轮回思想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启发,把世界看成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主张,现在实际上发生的,将无限地重复出现。尼采以怪诞、晦涩的语汇表达了类似看法:“我与这太阳,与这大地,与这只鹰,与这条蛇,一起轮回——并非向着一种新的生命,或者一种更好的生命,或者一种类似的生命:——我永恒地轮回,向着这种相似和同一的生命……使我又能传授万物之永恒轮回。”[9]356轮回是创造自我的原因,轮回与全新的生命体验并无一致性,轮回似乎不过是把古已有之的循环论加以复述而已,在此看不出尼采的意图所在。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再次肯定了这一点,他借魔鬼之口,在人最孤独、最寂寞时说道:“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10]就此而论,尼采仍旧重复了自然轮回观,强调生活不过是周而复始的相似过程。然而,如果将尼采的永恒轮回视为古典因果论的现代形式,这显然有误读尼采思想之嫌;相反,他在此暗示了它意:首先,“我”就是轮回的因与果,“我”是自我同一的。其次,魔鬼在轮回中重复出现,说明永恒轮回成了所有生命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迄今面临的最恐怖和最无助的问题,也是其所要承担的最大负担。此外,查拉图斯特拉初次听到“一切皆空虚,一切皆相同,一切皆过往”[9]213这一预言时,害怕不已,于是他在惊惧和战栗中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棺材爆裂,吐出种种大笑。接下来,查拉图斯特拉对精灵谈论永恒轮回,在幻觉中他看见牧人把爬进喉咙里的蛇头咬下,从而变形成一个周身发光者,这预示欲生先死的轮回。最后,查拉图斯特拉的鹰和蛇明确说到:“万物分了又合;同一座存在之屋永远在建造中,万物离了又聚;存在之环永远忠实于自己。存在始于每一刹那;每个‘那里’之球都绕着每个‘这里’旋转。中心无处不在。”[9]352

尽管上述重复思想与传统循环论有一定相似性,却仍旧存在重要区别:尼采的永恒轮回偏离了古希腊对永恒轮回思想的解读,更加戏剧化;永恒轮回成为实际的发展。换句话说,尼采借鹰、蛇这两个象征地球上最高傲和最聪明的动物之口说出存在即是忠于自己,而不是信仰的“神”;说明轮回是自我同一的存在,排除了人只有在上帝及天国那里才能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赋予现实生存以最高的强力意志。此外,“每一个地方都是中心”这是真正“为己”的存在;消融了事物的“这里”“那里”之后,神独一无二的中心地位消失了,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中心,神作为中心还能是全然的吗?最后,尼采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上帝已死”①上帝之死见尼采著《快乐的科学》《疯子》,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 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同情者》,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9 页。,这意味着重估一切价值;尼采甚而进一步指出“上帝是一种猜想……根本没有诸神”。[9]130-131其最终意图是“用永恒轮回学说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11]。因为人是一切命题的“元命题”,永恒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生命的完整形象永不止息,一次次把自身肯定为“元”类型,这一类型实现了人的差异性生成。

总体而言,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都从基督教的信仰中看到了重复,在现代思想的嬗变中两者都看到“差异”和“自我”的来临。借助重复,克尔凯郭尔力图在信仰中构建个体的完整统一,达到全然的审美生存,而尼采却用重复——永恒轮回颠覆了神的世界,让自身成为信仰,这一过程表现为:狄奥尼索斯——查拉图斯特拉(尼采)——自我实现。

对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当代价值新解,是指20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先后出现的各种批判和否定现代哲学的学说,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吸收、借鉴“永恒轮回”的理论内核,藉此标示出自身迥异于传统的独到见解。希利斯·米勒的重复文学观,当代“新达尔文主义”②尼采的“新达尔文主义”见John Richard:《Nietzsche's New Darwin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4。作者认为尼采用个体、生成性等概念超越了达尔文有关物种进化、自我选择的论断,主张偶然性(Zufalligkeit)和机械无意义性(mechanistic senselessness)的社会学思想和历史观,并将此称为“新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以及德勒兹的重复美学思想,莫不如此。

希利斯·米勒用两种重复类型图解文学创作活动,他将永恒轮回作为文论研究的独到视角。他认为,在柏拉图的同一律重复里,各因素之间的相似建立在它们与原型的接近程度,而在尼采的差异性重复里,相似则由差异产生。他指出:“这一理论(尼采的重复)假设为:每样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与所有其他事物有着本质的不同。”[12]这是说,差异性重复的文学类型让作品在创作以及被人阅读之际创造着新的意义。重复的“第一种”图式使文学与历史之间表现为纯然的模仿、再现、断言、因果关系,这导致将文学认作如镜子般反映的历史,或是由历史事件引发的直接结果。第二种重复使我们得以理解文学活动丰富多彩、意蕴无穷等既错综复杂而又简单明了的情状。在第一种重复里,文学模仿已经存在的事物;在第二种重复里,文学作品在被创作、被接受之际创造着新的价值。这种非逻辑、非理性的重复,是整体化、理论化的传统书写、读解方式所无法完全把握的,由此,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学的意义是什么”转移到“意义怎样从读者与词语的交接中衍生而出”。值得注意的是,希利斯·米勒并不认为文学作品的两种重复类型是“非此即彼”的,相反,他将这两种重复类别的共存,当做文学作品的内在属性。这无疑为文学领域理解同一与差异问题,提供了宽广视域。

将永恒轮回独辟蹊径地解读为现代“新达尔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20 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的作品中。①参见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第三章第6 节、第16 节。海德格尔从尼采的《强力意志》中,总结出“生物主义”,这成为“新达尔文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尼采对达尔文的批判主要见于《道德的谱系》,此书深受19 世纪生物学思想的影响,以一种非达尔文主义的演化方式解说超人和永恒轮回,这意味着对“达尔文式的价值”重估。“新达尔文主义”强调主体的自我选择、权力意志等意义。同时将永恒轮回作为一种机制,它鼓励弱者和先天不足者,以便让他们获得自我重复的最大机会。②“新达尔文主义”基本思想要义见John Richard:《Nietzsche's New Darwin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4,第一章。因为进化论强化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排除了进化过程中的偶然和个别,优胜劣汰成为解读生物进化的唯一尺度,这一思想也成为历史哲学和文化、社会进步的理论先声;暗示了物种的自我选择与思想一样必须通过排除异己和消灭差异性,借助优化和筛选实现最终目的,为了实现整齐划一,对共性的追求成为某种默契;“新达尔文主义”者约翰·理查德认为,尼采所强调异质“复制”的自然选择,是衡量生命体适应性的一个手段。这与达尔文主义有关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功利性对比鲜明。因为差异性重复不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而是自我保留的结果;这让自然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面貌,这样的重复的法则说明并不存在否定的选择,回归是肯定的选择,即“生成、多样性和偶然性并不包含任何否定;差异是纯粹的肯定,回归是把否定全体排除在外的差异的存在”[13]278。

德勒兹的重复美学理论由时间的三次综合组成。第一次综合被称为习惯,第二次综合叫做记忆,第三次综合即永恒轮回。德勒兹晚年在一次访谈中承认,正是尼采的永恒轮回解决了重复在第三次综合中的连接问题。尼采认为,如果时间是不受限制的,如果偶然事件是有限的,那么这种偶然性必须重复,时间在重复中被连接:“每一个这种连接,在同一系列中为连接的结果创造了条件。”[14]德勒兹注意到,在前两次综合中,时间是由我们的意识连接的。但是,永恒轮回让我们意识到,时间并不是自然连接在一起的,而是被偶然事件连接在一起的。尼采的重复并没有假定时间的因果关系,而是用掷骰子游戏泄露了时间的偶然性秘密。所有的连接都是通过自身的分裂,意识到自我。对此,德勒兹总结认为:“重复就是以某种方式行动,但却是就独特的或独一无二的、没有相同或等价事物的东西而言。”[15]实际上永恒轮回表达了对生命个体的肯定和尊重,并重新检视信仰,因为“永恒回归的启示是并不存在否定的回归。永恒回归意味着存在就是选择。只有那些肯定的或被肯定的事物才进入回归”[13]278。显然,信仰的意义不在于贬低和束缚个体的自由,而应该赋予生命自我确认的无穷力量;由此,应该重估一切价值。唯有永恒轮回的差异性重复让强力意志不断回归,此轮回只与未来和新事物有关,这确保了永恒轮回的选择力;废除了原型及神的同一性,轮回中的差异不再是恭顺的服从者,而是叛逆者:“重复属于幽默和反讽;它在本质上是僭越或排除,总是揭示与规律涵盖之下的特殊相对立的一种独特性,与导致规律的一般性相对立的一种普遍性。”[16]但是,重复并非普遍化的特殊性,如果将重复视为另一种共性的话,重复只能演变为差异形而上学的变种。如果重复被发现,那是凭借主体的意志,如果重复存在,它代表的是特殊性、有效性和永恒性。

皮埃尔·克罗索夫斯基在《尼采与恶性循环》中写到:用“同一的永恒轮回中的鲜活经验的遗忘和记忆”解读永恒轮回,“遗忘意味着取消永恒的生成,并承认一切存在物;轮回暗示了记忆,记忆是指‘上帝之死’导致的同一性丧失,由此,‘我’成为全新的”。[17]显然,尼采从未放弃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相反,他用永恒轮回暗示了一种差异主体性的重建。格特鲁德·斯泰因谈到,在20 世纪,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事物。一方面,当代提倡多元、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没有统一观点、没有同一思想模式的时代,正是因为这种由明显差异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为解决当下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面临的各种难题,提供了可能。但是,另一方面,尽管后现代思想家们消解同一性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各自的观点却又是分离的,各种差异化概念之间也存在互相消解的作用;因此,在肯定差异主体性的同时,思想界应兼容看待同一与差异两类主体类型的共生关系,以“生成性”视角肯定差异性主体的积极意义,这不失为解决当代同一与差异之争的方法之一。目前的主体性研究应承认差异主体性为当代人学研究敞开了另一扇大门,即使这扇大门实际上仍旧可能是整体意义上的局部和个别。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1.

[2]〔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M].陈良梅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Sarah,Gendron.Repetition,Difference,and Knowledge in the Work of Samuel Beckett,Jacques Derrida,and Gilles Deleuze[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8:143.

[4]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5.

[5]Miller,J.H.Fiction and Repet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6.

[6]李河.Repetition 与激进解释学的理论取向[J].哲学研究,2010(4):63-64.

[7]Soren,Kierkegaard.Fear and Trembling and Repetition[M].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149.

[8]〔奥〕康拉德·保罗·李斯特.克尔凯郭尔[M].王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1-82.

[9]〔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210.

[11]〔德〕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24.

[12]〔美〕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7.

[13]〔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Nietzsche,Friedrich.The Will To Power[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8:549.

[15]〔法〕吉尔·德勒兹.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M].陈永国,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16]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力克斯·瓜塔里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42.

[17]Pierre,Klossowski.Nietzsche and the Vicious Circl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57.

猜你喜欢
郭尔克尔凯德勒
寻找德勒兹
最有思想的句子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后现代语境下的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独身与献祭
从两难的生存选择到荒谬的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的思想理路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