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2015-03-28 06:40王翠玲
湖北教育 2015年33期
关键词:热量现象变化

《水从哪里来》一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蒸发的概念,二是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三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时,应当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

1.根据日常现象引出概念

课的开始,我在黑板上蘸水写了一个字,让学生观察其逐渐消失的现象,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几个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温度有何变化?变化的速度如何?

这三个问题,直接导向至蒸发的概念:蘸水写的字逐渐消失,说明水已经散发到空中了,变成了水蒸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温度是没有变化的,即在常温下;变化的速度是缓慢的。

至此,学生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认识蒸发的定义,即“在常温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用演示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知道下雨后天气会冷,教室里洒水会感觉到凉爽,但很难归纳出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认识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是一个难点。

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识到冷暖的变化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再据此讨论并提出“水在蒸发时吸收了热量”的猜想,接着用演示实验来说明。

我选用两个温度计,一个直接测室内温度,另一个先在液泡上抹一层水。观察发现,第二支温度计会先下降一至二度,最后又会回到室内温度(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效果会更加明显)。温度下降就说明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带走热量,温度又回升,是蒸发过程结束,温度上升到常温水平。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就理解了蒸发过程中是要吸收热量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也就可以解释了。

3.探究缘由,再次回归生活现象

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应该具有典型的科学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我提出几个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想办法加速其水分的蒸发而使其快速变干,并根据自己的做法判断影响蒸发快慢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一是淋湿的校服,二是刚收获完的粮食,三是洗湿的头发。这三个问题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农村学校学生对收获粮食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判断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温度、通风情况和物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等。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展开小组探究时比较顺利,他们很快就通过实验找到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有一组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通风情况对蒸发快慢的影响:直接把两张课桌用湿布擦湿,然后用书本对着一张桌子扇风,不一会儿这张桌子就干了。

河北省高碑店市幸福路小学

(074000)

(本栏目责任编辑 陈文斌)

猜你喜欢
热量现象变化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剧烈运动的热量
从9到3的变化
热量计算知多少
这五年的变化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鸟的变化系列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