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实效性浅析
周姝怡陈冬林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高等院校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是否具有实效,是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成绩进行检验最为直接的标准。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应确立培养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实效性;培养道德主体性,在培养目标转型中增强实效性;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在实现培养标准中增强实效性;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在培养方法中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意识;实效性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周姝怡(198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研究。陈冬林(1964-),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
[中图分类号]G416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32
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实效性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与教育工作进行检验的较为直接的标准。随着社会不断进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要求逐步向素质型和技能型发生了转变,同时对人才的德、性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既要求具有扎实基础和技能,还要求具有高诚信;既要求勤力,又要求踏实可靠。因此,如果提高作为人才代表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话题,也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要目标和首要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在特定的道德理论指导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1]整个过程中,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实践理念的导向作用相当明显。在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实践中,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道德意识绝对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这种现象深深根植于传统的文化模式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这种内化的理论、意识和心理,直接对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造成影响,并主导着每位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方向,特别是在大学生道德价格观念的教育与道德意识培养模式上,其影响更加深远。可见,要实现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实效性提高,就须从理论的实效性入手,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是一个道德意识实践过程;因此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实践必须注重实效性。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实践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实践,培养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运用和广泛传播、发展基础上,这是一种全面的实践,其中隐含着许多原则性问题,如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原则、道德精神和大学生个人人格素质等。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实践必须贯穿于研习和服务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种还有明显的社会性质的实践,是将党和国家发展命运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紧密相联的培养型实践,是一种智慧劳动,还是一种创造性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等的创新实践,通过一系列规范的道德意识培养,营造关心、理解、乐助于人的校园文化和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通过培养而得到升华,甚至能够升华为我党最优秀的接班人,成为现代社会劳动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实践之所以关注其实效性,其原因在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的要求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院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要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需要在知识创新与培养实践中得到体现,使创新与实践相融合,从而使培养的实效性得到体现。
道德意识培养与现代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化发展需要现代意识的支撑。在网络日趋发达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许多新的问题被暴露出来,但同时也孳生了许多着新的发展机遇。信息化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生产力越发达,信息化水平则会越高。信息资源成为当前社会主角型资源;信息逐步发展成为产品、商品,成为劳动价值构成中的独立要素,这种资源具有传递效率高、更新速度决、覆盖面广的特殊性。在价值取向普遍趋向于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下,各种信息相互交织,变化多端,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方式等,一切信息均通过网络传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道德观念与意识产生强大的冲击,迫使高校大学生道德培养水平与效率下降。在大学生个人成长中,他们已经很难独立找到一个指导行为规范的参照标尺,面对多元化的信息轰炸,他们深感目不暇接,面对大批信息,他们的价值选择总是飘忽不定,总是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断,从而直接转化到自我行动中,或一脸茫然。此时,传统德育教育中,其价值规范在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中难于起到作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二、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实效性的途径选择
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系统的文化革新工程。道德意识培养创新首先在于文化创新。文化是高校的主流思想。高校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创新。我国当前以信息化为社会全面大发展的背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当下第一时代任务,积极倡导全新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是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须。具体言之,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经济或知识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要求确立理性的、科学的文化模式来与之对应,这是一种创新经济,从而要求确立创造性的文化模式;是一种法制与民主相结合经济,从而要求确立法治型、民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要具有实效,更要确立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人格的提升。[2]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争取所有学生的自身价值顺利得以实现。道德意识培养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价值,改善其道德生活环境,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信,满怀信心面对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学生是道德意识培养的主体,他们有思想,绝非是被不断进行思维灌输的客体。道德意识培养既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要求。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不断升级改造,转化为自我教育,其实效率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才能真正达到效果。大学生道德意识自我培养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实现和谐统一。教育是一个使学生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若大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没有形成自己培养的意识,他们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
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标准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发展。高层次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基础并存,必须以低层次标准作为高层次标准的铺垫。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基础由于生活、家庭环境不同等原因而并不统一,每个人的道德追求差异性也相当大,若不分层次标准进行培养,则无法达到培养实效。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趋于形式化,重视务虚理论,忽视实践灌输,致使道德教育工作难于开展。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只有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的原则,不断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追求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其实效性才会在培养中显现出来。
在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为了维护人类信息这一现代化生存空间秩序,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规范。高等院校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深深地认识到法规的不可违性,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和道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但单纯的网络教育依然无法达到效果,因此要充分结合网络与课堂,使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互渗透,增强大学生信息真伪的鉴别力,提高国防意识与不利信息入侵的自身免疫力,对外来信息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同时,要重视渗透式培养。道德意识培养是综合型培养工程,也是培养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一种具有复合型效果的培养。横向方面看,涉及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切方面;纵向方面看,涉及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道德意识培养必须从传统的、大规模的灌输式培养向现代的多层次、综合化的渗透式培养转型。就是要把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环节,通过环境育人,通过多彩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自我提高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事实上,真正对大学生有影响的就是他所处的校园文化。浓厚的历史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多彩的校园生活,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将会起到莫大的作用。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努力优化校园道德环境,为广大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教育氛围。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高保军. 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00.
[2]刘希凤. 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