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妮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环境设计以建筑为中心,承担着为当代人营造丰富多彩、安全适用的室内外工作、生活、休闲空间的重任。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能,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的独立思维。
然而在目前多数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论教学方式古板,缺乏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教学资料,无法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环境封闭保守,实践内容与基础课程、社会现实脱节;整体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脱离当代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能动性与求知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泾渭分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主动思考、创新求变能力。因此改革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讲述、研究探讨、项目实践等多方面使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觉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从心理层面全面激发学生对课程、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上课能动性,是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中的理论部分,目前多数院校、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这些静态内容既无法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与学生的交互性很差。
人对于知识的获取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5%来自于其他,可见视觉、听觉材料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1]因此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展现真情实境、剪辑快速流畅、制作新颖震撼的视频资料则是理论学习阶段的最佳选择。
环境设计专业存在着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的特殊优势,该专业脱胎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古今中外留存有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存在于时空之中,且很多被国内外专业媒体拍摄制作成各类纪录片,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的《为中国而设计》《中国园林》《故宫》等;在环境设计的工作实践中,方案的探讨和展示也经常通过动画视频来呈现;在该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设计基础》(南京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综合设计》(山东建筑大学)、《室内设计》(清华大学)等众多国家级、省级的精品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均有这些课程的视频资料。
因此专业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获取所需的视频资料:专业媒体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资料;教师或设计单位制作的方案展示动画;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发布的各类课程视频;任课教师自行拍摄的国内外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反映施工过程和工艺的视频资料等。
在确定了用于制作视频教学资源的素材之后,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课程特色进行视频教学资料的制作。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艺术生,个性鲜明,求新求变,但缺乏学习的自律性与长久性,因此时间短、内容精炼、反映真情实境、具有启发意义的微视频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
视频的制作除了传统的外拍录制,更重要的是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对基础素材进行合成处理,形成剪辑紧凑、镜头变化快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充分领略设计名家名作的艺术魅力,感受专业设计师工作情境的精彩视频资料。在制作技巧上采用“心动”制作模式,首先使学习者的眼睛、耳朵充分忙碌起来,进而使之心动,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使用“共情感”思维方式,专业教师以初学者的思维方式讲授知识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简洁扼要的语言、文字将课程知识点呈现,而后采用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制作精美的微视频组织教学,在视频末端提出需要学生深入讨论探究的学术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探讨、组长汇报、教师点评,从而使视频资料成为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的链接纽带。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使学生作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深入学习,掌握课时以外的更多相关知识。
在课堂中加入目标明确,与理论知识紧密衔接,与设计实践相互促进的讨论环节,可打破课堂的沉闷氛围,变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理论知识点讨论即结合教师的讲述、视频的播放提出要学生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视频资料、课本知识、网络资源进行开放的、融洽的、发散式的讨论,以文字、图片、手绘草图等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讨论结果,由一位学生代表讨论小组进行汇报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意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身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肯定其独到见解和思维亮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意识偏差。
这种理论知识点讨论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洞察能力及教学组织能力。
环境设计的多门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项目设计与训练,而当前的项目设计更趋向于研究型,项目研究(Design Research)发源于英国,在欧美高等大学的设计专业中代表着主流的设计发展方向。[2]这种项目研究可分作两类,一类是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设计,研究发生在设计前和设计中;另一类是和学生身边环境、城市问题环境相结合的虚拟项目设计,研究发生在原有的设计之后。无论哪种项目研究,在具体实施中,都需要重视团队协作和设计过程。
项目定位阶段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讨论确定设计服务人群的现实及潜在需求;初步方案阶段的讨论与交流方式则更为多元化,学生可以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绘制一至多个设计草案,通过面向教师和全体同学的汇报,选择确定最优设计方案进行深化设计;项目展示阶段则以图纸、动画、模型、实景等方式将设计成果展示在实际场地之中,收集潜在使用者的反馈建议,由学生自行讨论总结项目的社会接受度,设计的亮点与不足,教师给予点评、分析。
这种项目研究型的讨论教学模式更趋于国际化,可充分提高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设计能力,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再是空谈理想而是能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口头表述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要求极高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能将脑中的设计思想以平面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更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使设计呈现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更好地审视方案的形式是否丰富、尺度是否怡人、功能是否合理。
真实场景的创造最接近现实,让学生将设计方案真正建造出来,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调用双手,提高创造能力。建造方式可以有三种:真实场景的创造,微缩真实场景的创造,模型的创造。
真实场景及微缩真实场景的创造可依托材料实验室来实现,在材料实验室里向学生展示、提供各种材料,以及展示施工流程的剖面实体模型,[3]让学生自己来担当施工员,将自己的设计方案真实建造出来。例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创意小花园营建在教学楼中庭,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建造能力,在动手过程中也进一步完善了方案的创作能力,更美化了教学空间,展示了教学成果。而对于较大型的设计方案,则可以采用等比例微缩的方式,在特定的实验空间中进行建造。
模型的创造可依托模型实验室来实现,模型实验室向学生提供各种模型制作工具和真实材料的替代材料,学生可以用更简便的方式来制作建筑、创造室内和室外空间,与真实场景的创造相比,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但对于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把握则较前种方式稍差一些。
真实场景的创造存在着制作周期长,经费投入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以更前卫、时尚的方式来让学生的双手忙碌起来。基于现代科技的虚拟环境创造也可以有三种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建造类游戏互动程序。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ds max、sketchup等将设计方案转变为三维立体的空间画面是目前多数院校采用的学生动手实践方式,该方法简便、有效,让学生充分运用指尖在成熟的辅助设计软件中创造逼真的立体空间。缺点在于设计者与计算机软件的互动缺失,设计者无法身临其境地进入立体空间,因此对于设计的尺度是否合宜、设计的功能是否适用等问题,依然无法获得相应的答案及改进的措施。
增强现实技术则可解决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无法实现人机互动的问题。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突破了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建构在纯粹虚拟场景中的限制,尝试跨越真实与虚拟的界线,将虚拟物体融合到真实世界当中。[4]如: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完成圆明园的虚拟重建,人在园中散步时戴上特殊三维眼镜可以观览当年皇家园林原貌。运用这种高新技术学生在实验室里通过虚拟影像在真实空间中的展现,就能更直接地从多方位审视、使用自己的设计,在计算机快速的反馈和直观的互动下,将会更便捷地让设计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该项技术目前尚不成熟,且实验室建设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建造类游戏互动程序则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人手皆有的设备来进行开发。在程序中学生可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虚拟建造出来,用于建造的材料、设施等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标价供建造者选择使用,建造完毕后学生又可按使用者的身份进入虚拟空间,系统根据使用者可开展的活动类型,活动休息观赏时的心理、生理指标等为活动体验给出综合评分。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在平时最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了解工程建造的过程,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概念,同时可感知自身设计的优缺点,得到改进设计的建议与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在课程的理论阶段充分提高学生眼、耳的视听积极性;在讨论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开口、各抒己见;在实践阶段则综合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动手创作。只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均忙碌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能使学生从心底喜爱课程、热爱专业,在头脑中形成要争当一名优秀环境设计师的坚定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如此,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才能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
[1]张夕琴.视频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0(12).
[2]申成.从Design Research思潮看我国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3]蒋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材料实验室的建设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
[4]张鹏飞.增强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