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网络应用能力的研究
陆 仲 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当前,网民网络应用能力缺失是创造和谐健康的公共网络空间的最大阻碍。网民应具备的网络应用能力由接触、选择媒介和信息的能力、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批判吸收的防范能力和真实还原的分享能力等组成。应通过提升网民个体的素质来达到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公共空间的目的。
关键词:网民;网络应用能力;公共网络空间
收稿日期:2014-03-27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1年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立项课题“网络公民的培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读本(11ND14)”。
作者简介:陆中恺(1982-),男,浙江湖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思政教育与传播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4-4
Research on Network Applications Abilities of Internet Users
LU Zhong-kai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lack of network application abilities of Internet users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of creating a harmonious and healthy public network space. Internet users' network application abilities are composed of the capability of contacting and selecting media and information, the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essence from the phenomenon, the capability of critically assimilating and the capability of reproducing and sharing. In order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public network space,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user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Internet users; ability of network application; the public network space
21世纪初人们还处在一个对电脑、互联网无限展望的年代,今天互联网已经真实地介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无纸化办公、电子商务、无线会议……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交流、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网络资讯、网络社区、网上视频、即时沟通、网络游戏……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与他人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网络传播》杂志在2012年5月刊中专门讨论了关于如何制止网络谣言,创造和谐公共网络空间的问题。很多学者从机制体制建设、舆论引导、网民素质培育等各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这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最终都要着力于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网民。而现代网民的网络应用能力缺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大障碍。本文就网民应具备的网络应用能力进行探讨,希望能通过提升网民个体的素质来推动达到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公共空间的目的。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1],其中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络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大专以上学历网民的比例下降到20.9 %,初中和高中学历网民的比例上升到67.2 %。这说明目前网民的主力已经从精英群体走向大众群体。在中国6.18亿网民中有25.5 %是学生,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从以上数据可知,网民的主体和网络舆论的主导主要是受过一般教育、有理性判断力、思维较为活跃、但对社会认知较为片面和容易情绪化的人群。中国网民已经具备形成网络公民社会的基础,需要政府、社会唤起网络公民的意识觉醒,推动网络公共空间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但现实却不是所想象的那么乐观。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让人在网络上会无限放大自我的主观意愿,使公共网络空间与健康和谐背道而驰。目前网民网络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无法区分公共网络空间和私人网络空间
绝大所数上网的人并没有怀揣着不良的企图,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获得娱乐、获得放松。但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当今网络已经形成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个不同的区域。在私人区域传播公共信息一般没有任何的影响,但在公共区域传播私人的信息就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在现实中,正常人都能区分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但在网络上,哪些是公共网络空间,哪些是私人网络空间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区分清楚的。其实,目前造成网络环境不和谐的最大问题不是恶意的言行或煽动,而是大部分人不懂得在适当的网络场合说适当的话。
1.2试图用片面的观点主导网络舆论
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评价和观点不可能是全面客观的,发表主观的观点与他人讨论是我们获得正确观点的方式。现实中我们一般是面对面的讨论,所以因为意见不合而争持的情况不太发生,即便发生也会顾虑到情面、场合等因素而使争执控制在小范围内。但在网络上,网民从个人身份的角度看可以说是隐形的,他们无所顾忌,都试图用自己片面的观点来主导一定范围内的网络舆论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感或其他目的。如果对某一事件的评论的主流观点与自己的相近,这些网民就会以舆论领袖自居,如若已经有明确的舆论领袖,则会成为其观点的支持者并与相同观点者形成网络舆论的群体;假如网络舆论主流与其观点相左,则会出现谩骂、恶意攻击等行为,试图转变舆论方向。
1.3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真假,并无原则地传播
网络的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网民除了通过信任发布媒体而信任信息的方式以外,似乎都不懂得如何辨析网络信息的真假。当某一信息没有权威网站的认可时,网民只有通过自身的阅历和经验进行判断。很多网民会将自我的主观判断的结果进行发布,结果更多的失实和猜测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造成更多的混乱。
1.4对于网络事件缺乏独立理性的分析判断
信息搜索一直是网络被应用最多的功能之一。“百度一下”已经成为网民知识扫盲、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尽管便捷,但网络搜索功能也使网民开始习惯于通过网络搜索解决问题而不是理性判断和分析。很多网民对于网络事件缺乏主见,常常人云亦云,把支持人数多的信息作为观点来表述,客观上助推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1.5.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
许多网民并无意去侵犯他人隐私,但出于好奇、好玩或炫耀等目的将偶然获得的他人隐私信息进行发布、传播,并对他人造成了不良影响。综上所述,目前网民网络应用能力与中国目前网络的发展水平已有了不小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的主要阻力之一。
根据WEB2.0网络环境的特点,目前网民还不懂得如何在网络上用正确的方式发布、传递、辨析信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传递者。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网民的网络应用能力应该由以下四个内容组成:接触、选择媒介和信息的能力、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批判吸收的防范能力、真实还原的分享能力。
2.1接触、选择媒介和信息的能力
2.1.1懂得区分网络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开放性论坛、新闻留言区、个人主页、所有人可见、可关注的博客等网络空间发布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获取这些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既不需要任何准入资格、也没有任何费用,复制、转载、传播无需得到发布者任何形式的许可,这类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公共网络空间。相对而言封闭式论坛、仅好友可见或需要认证才能进入浏览信息的博客和微博、QQ空间等空间网络是半开放的公共网络空间。网民要获取这些空间中发布的信息,必须先经过注册或实名认证等方式获得准入资格,可一旦获得准入资格后,网民复制、转载、传播这一空间内发布的信息同样无需得到发布者任何形式的许可。而QQ、MSN博客、微信、SNS类的社交网站等网络空间则属于私人网络空间。
2.1.2针对不同需求选择有效媒体获取信息要快速有效地获得信息不仅要使用搜索引擎,更要通过选择正确有效的媒体进行获取。需求不同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在此之前我们的网民需要先了解什么样的媒体能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例如:政府官方的信息动态应该从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获得;Ipad如何越狱则需要到专业的封闭式论坛进行查询;如果仅仅是随机获取信息,可以登录腾讯、网易、新郎等综合新闻网站或者用RSS订阅即时信息等方式。
2.1.3熟悉媒体的信息发布规律及基本操作能力网民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只关注自己经常关注的媒体。例如很多人依赖每天登陆QQ时弹出的综合新闻框来获取最新信息;有些人就只看新华网或是新浪网来了解新闻等等。其实每种媒体的信息发布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微博和RSS订阅式的媒体关注的是信息的即时性;综合门户网站更关注信息的连贯性和信息的深度;论坛更关注对于信息的观点和评论汇总;博客或是个人主页的信息更倾向于独特的视角切入;搜索引擎更关注该信息的关注度和转载面;QQ群内的信息更强调有没有话题性等等。
2.2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2.2.1突破信息干扰,正确解读信息WEB2.0环境下,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但很多网民却不具备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很多网络谣言和网络事件的形成并不是网友恶意篡改信息或发布虚假信息,而是作为传播者的网民自己本身没有正确理解信息的内容或是道听途说,或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正确解读网络信息的方法有三点:(一)确认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是我们判断网络信息是否权威的主要方法。在权威的网站中我们获取的信息也许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般而言是网络上最为可信的信息;(二)完整的了解信息的全部内容。因为网上信息发布的内容根据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编排,如果没有完全了解所有的内容就开始传播该信息的内容,也许就会与信息的原意南辕北辙,甚至产生谣言;(三)不要被标题迷惑。网络经济是“眼球经济”,关注度对于网络媒体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于是很多网络媒体中都出现了以标题吸引关注的推广方式,俗称“标题党”。其标题以吸引关注度为第一要义,也许和信息内容没有什么关联。
2.2.2学会分析信息,扩展查询信息的背景资料当前网络信息还是处于“强速度弱深度”的阶段,很多信息只是为了追求快速,对于信息的背景信息、延展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联等内容还比较薄弱[2]。所以网民如果要正确获取信息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分析能力,养成寻求信息背景资料的好习惯,可以结合报纸、电视等其他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延展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抓住信息的本质内容。
2.3批判吸收的防范能力
2.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获取的网络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才不会被歪理邪说所蛊惑,为自己的思想砌上一堵“防火墙”。
2.3.2培养总结多方面信息的能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有些信息由于重要性、敏感性或是时间的延续性等现实问题,会分成许多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在网上传播。网民要获取该信息系统完整的内容就必须培养总结多方面信息的概括能力。
2.3.3养成不妄下结论的习惯当前,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角逐日益深入,他们之间本身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出来。网上的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被无限放大,直接导致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对于网民而言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让我们对该信息的认识陷入误区,所以网民要养成在没有完全了解信息全貌前不要妄下结论的习惯。这一习惯不仅是对其他网民负责,更是为自己获取网络信息时能更多获得真实信息的努力。
2.3.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很多网上的信息尤其是社会类和娱乐类的信息会因为几个权威网站的立场不同而产生不同内容和观点的信息。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除了要关注多方面多渠道的评论,还需要自己有独立的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仅仅靠信息去分析信息,在网络上很难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2.4真实还原的分享能力
2.4.1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有很多网民抱着“只要不是本人发布的消息转发总是没有问题的”的想法随意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无意中他们就成为了谣言的助推者。根据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规定传播谣言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仅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和谐诚信的网络环境负责。
2.4.2正确表达自我意图很多网友在网上分享信息时因为语言、形式等原因并没有把自己真正的意图表达出来,造成了信息接受者的误会。要正确地表达自我意图,首先,应清楚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网络空间有公共和私人之分,在私人空间中用一些特殊的语言和方式发布信息,由于信息接受者是对你熟悉的人,所以在信息传播上没有阻碍,但将这些语言和方式用于公共空间就不合适了;其次,须熟悉网络语言。在网络上有许多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如果发布者不了解最热的网络语言,所发布的信息就会令人费解;第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网络信息是快餐时代的产物,上网获取信息的人大多是冲着“快捷”二字,如果你发布的信息晦涩难懂就容易造成误解。
2.4.3分享的三大原则分享的三大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即分享信息前要先明确分享该信息的目的。没有一个网民在分享信息时是无目的的,他们或是为了分享资讯、或是为了分享快乐、或是达成自我满足等等不一而足。相关性原则,即所分享信息如果是与热点信息有关联,将会获得更高的关注。真实性原则,这是所有分享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即所分享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网民因为网络应用能力的缺失而在网络互动化传播中被迫扮演了他们所不希望的角色。他们还不具备在互联网和谐生活的能力,对于网络信息还缺乏接触、选择媒介和信息的能力、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批判吸收的防范能力和真实还原的分享能力,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逐步改善网民的网络应用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构筑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金华.系统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外部因素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12):81-83.
[2] 孙泳颖.组织传播学视角下的企业新浪官方微博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