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学交往教学网络互动新平台*

2015-03-28 04:57韩慧莉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学

韩慧莉(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构建历史学交往教学网络互动新平台*

韩慧莉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交往教学论将交往视作教学的本质。为在网络环境下将交往教学论应用于历史学教学,历史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探索:一是将网络论坛作为交往教学的平台;二是运用微格教学法实现立体式交往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交往教学的思考:将交往教学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教师在交往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

关键词:网络互动平台;交往教学论;历史学

交往教学论将交往视作教学的本质:“教学——这是交往,或这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这指的就是教学的本质。”[1](p23)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作为主体而相互作用,师生双方不仅同为交往的组织者,而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不同意见的交换者,师生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并且交往的形式是多边多向的。

经过多年实践,教育界对“交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网络环境下如何在传统专业教学中实现交往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一、将网络论坛引进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交往教学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资讯科技发达的当下,将网络论坛作为交往教学的中介和平台,其优势日益显现。

2011年5月,历史系在著名书评网站豆瓣网上创设论坛——创史社(091112)。于2012年6月11日更名为“创史社(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以系主任为主导,全体师生参与论坛建设。首先,论坛结合教学开辟“读史有疑”、“每周一书”、“凤凰说”、“江山有待”等专栏,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提供了平台。在“读史有疑”专栏,经常有师生就一些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独到。如有学生发表“从‘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看西南联大之学术之自由”一文,提出自己对大学精神的思考,马上有11人跟帖讨论,其中有教师,也有学生。通过讨论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再如学生在进行家族史研究中发现《蔡氏宗谱序》中有关“赐进士第”官职的提法有误,便将“《蔡氏宗谱序》辩伪”一文发到论坛上,教师随即在论坛上回应,指出“赐进士第”是泛指三甲登科,这钟用法常见,并建议学生辩伪时多结合史实。通过这样的对话交往,培养了学生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权威的质疑精神。在“每周一书”栏目,师生则将各自所读书籍及其感悟发到论坛,与他人分享,由此拓展师生的阅读范围和学术视野。其次,将论坛与课堂相结合。创史社成立后,教师采取论坛教学的新形式,通过学术主题帖、作业专帖、学年论文专帖、科研立项专帖、考研专帖等方式营造了活跃温情的网络交流空间。学生的读书报告、作业、学年论文等通过论坛展示,教师每帖必回,学生跟帖提问,将问题不断深化,促进了师生交流,提升了学习质量。例如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展开的对《吴兴备志》的史源学学习中,学生均以论坛发帖、课堂展示的形式开展学习,教师则及时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摆脱了师生交往的时空限制。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师生通过论坛这个中介所进行的交往完全是平等和民主的。在这里,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向学生单向传递,师生、生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而“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2](P55)对话使师生双方均以一种介入、参与的态度进入到教学中来,体现了一种平等关系。同时,将网络论坛引进教学,使教学过程完全开放,它使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生命本质自由、自主地展开。

二、运用微格教学法,实现立体式交往教学

课堂教学交往大致有四种类型: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立体型。根据交往教学论观点,其中的立体型交往教学效果最好,它使教师作为一名学习成员参与到教学中,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更加广泛和彻底,有助于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立体型交往教学的方式有待于创新。笔者及其团队成员尝试运用微格教学法实现立体式交往教学。

微格教学法主要用于师范技能训练,在《历史教学论》课程上应用。它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历史专业的特点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说课、微型课为微格教学训练内容,通过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教学单元,利用录像反馈的技术手段使教学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和可描述性,实现了教学技能训练的全程有效调控和训练效果最优。具体而言,将师范生的技能训练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教学和技能训练定向。即教师先提出目标和要求,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为师范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第二步,分组训练。即教师按照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教研室、一个团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确定教案。然后由学生按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技能以及导入、板书、讲解、提问、组织教学等设置模块上课,其他组员则随堂听课。第三步,评价和提高。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经过确立目标、自身努力后进行自我判断,建立自信的关键环节。其次是小组互评。即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每一位实习生做出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再次,教师作综合评价。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以“优点+不足”评价法为标准,肯定优点和特色,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反馈的技术手段,通过逐步改进、反复实战,使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形成较为成熟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将师生置于整体交往背景中,使师生、生生之间,师生与班级、小组之间,师生与自身之间、教学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往实现整体统一,促进了师生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交往教学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将交往教学应用于历史学教学的实践已经3年有余,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但也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为鉴往知来,特提出以下思考:

(一)将交往教学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早就有人提出,但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师生间的交往往往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并由教师决定交往的目的和内容。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呈被动状态,为参与而参与,为讨论而讨论,并没有从情感、心理、思维全方位接受和投入。而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教学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将网络论坛引进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熟悉和热衷网络的特点,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接受。同时由于网络论坛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自由度高等特点,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论题提出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发贴讨论。并且论坛完全由学生自己管理和建设,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因此,这样的参与是从情感、心理到思维的全程参与,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传统意义的教学交往局限于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容易受时间地点限制,而且形式不够丰富,相对而言开放性和动态性程度不高。而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教学则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交往的场合不一定是实在的物理空间,即使是在面授课堂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引入,虽然教师与学生身处一个教室空间内,却能通过互联网与身处教室外的人进行交往,交往地点拓展到课堂以外。而将网络论坛引进教学则使交往主体实现了时空分离,他们通过发贴、网络留言等各种通讯方式实现交往。而且交往面更加广泛和立体,教师可以和更多的学生交往,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和教学文本之间、师生和教育情景之间等多向的立体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整个交往教学的过程呈现出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特点。

(三)教师在交往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

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教学更具开放性和不可预测性。尤其是基于web的交往教学,由于交往形态的隐蔽性、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教师往往对交往内容难于控制,削弱了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权。另外,在论坛上,学生以匿名身份以相对自由的意志发表言论。如果教师疏于引导,或者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教师的回应和指导的话就很难达到交往的效果。即使由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面授课堂,如果缺少教师的组织和设计也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交往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教学活动主题和内容的设计。教师事先应该给学生呈现相关内容,比如教学课件、授课大纲或者讨论题目等,使学生对主题有一个了解并激发先决学习信息。同时,教师应该事先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路径和获得资源的方法。二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管理与调控。这些工作主要集中于组织协作学习小组,对学习者的态度、学习者的行为活动内容、成果形式等的管理与调控。三是将网络论坛引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网络论坛的讨论,引导讨论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引发思想的共鸣。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教学应该是多维立体、师生互动、团队合作的过程,是全体学生从情感、心理到思维的全程参与过程。

参考文献:

[1]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3(6).

[2]陈旭远.交往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Creating a New Platform for Network-based Interaction in Teaching History

HAN Hui-li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learning successfully can only take place when learners are involved in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eacher and among themselves.To apply this approach to teaching history,I argue that its feasibility is supported by the following reasons:(1)the network based forum is designed as the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2)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network based interaction platform.My analysis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network-bas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can better engage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Apply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network-assisted teaching has the virtues of being open and dynamic.Of course,a teacher’s guidance in such a communication is indispensable.

Key words:network assisted teaching,communicative approach,history

作者简介:韩慧莉,教授,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网络环境下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历史学为例”(JGA13002)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 09- 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734(2015)06- 0047- 03

猜你喜欢
历史学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竜林”文化与民族社会历史学(下篇)
浅析军事历史学功能的特点
论军事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谈军事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军事历史和军事历史学简说
关于建立中国军事历史学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军事历史学认识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