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招生制度现状及改革方向
方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高考招生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考招生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特点的出现,我国现有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尤其是在特殊人才的选拔上。因此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高考招生制度;特殊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如同千斤之锤叩响了时代教育的最强音,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直言,现在教育没有出顶尖的人才,我们的人才很多,但是真正的大师级、顶尖人才很罕见,成果当然也出得不多。2010年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小天才”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2005年首位以辞职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质疑的博士生导师陈丹青,目标直指“先政治、英语,后专业课”的传统排序,他感慨道:“对任何一位想成为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是在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人才培养体制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刻阐释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充分说明创新人才对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性,国家开始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也就成为了《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处亮点。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而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比较强调基本标准,比较注重学历角度上的培养,且学生们可以得到较全面的培养,但是对一些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培养却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正是高考的升学压力阻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选拔制度势在必行。
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较好的方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高考制度体现着实现教育分层的筛选功能,它分为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两个不同的方面。尽管高考制度本身不断改进,包括考试组织方式和内容结构等,但对招生制度几无触动。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环节。对于高中以前的教育,高考是一个指挥棒,起着重大导向作用;对于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基础起点,起着重大制约作用。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改什么,如何改,是需要慎重研究的。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清华、北大等研究型大学与一般教学型本科大学以及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等各种类型与层次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并存。由于各种类型与层次大学的培养目标渐趋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实践操作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然而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选拔和甄别出具有特殊才能的大学生。
高等院校招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所以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不仅影响大学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中学的教育质量。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为了应试高考,只能牺牲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依然不利于中小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合理导向。而高考分数是否能完全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其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是探索解决高考招生制度现有的局限性的关键。
由于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上述弊端或负面效应,推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由此可见,高考招生制度的重点是要有利于选才,同时,尽可能促进公平。不能因公平而不利于发现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尤其是重点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要把有利于发现特殊人才,选拔特殊人才,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的自主招生,推荐的都是全才,被称作“提前掐尖”,不推荐也能考上。全才,肯定“优秀”,不一定在某方面杰出。学界巨星钱伟长却是“偏科生”,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物理5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的成绩走
进了清华大学,而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因为九一八事变,立志科技救国而改学物理,并成为物理学巨匠;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录取臧克家就因为其作文中极为精彩的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极富哲理,打动了闻一多,虽然臧克家数学是零分,闻一多还是录取了他。而现行的招生制度,像钱伟长、臧克家这样的偏才,因为不是全才,甚至某方面的禀赋平平将被各大院校拒之于门外。
因此,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分层次,分类型。尤其要关注特殊性,特别关注特殊人才选拔和培养。建议采取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大学招生制度。
(1)实施高等院校分类入学考试
学习、吸取和综合欧美国家及日本的分层考试经验,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可以尝试分为ABC三卷,三卷在难度上有较大差异。A卷主要针对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的选拔性考试,B卷主要针对普通大学的选拔性考试,C卷主要针对地方高职院校的选拔性考试。在第一次考试的基础上,由研究型大学自行组织对达到基本线的考生进行自主的多种形式的考核,更深入的考察考生是否具有研究型大学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及其所报专业的基本能力。A卷成绩也可用于报考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但B卷、C卷成绩不能用于报考研究型大学。
(2)制订各高等院校的多元评价录取方案
高等院校在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和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人才需要,制订适合本校的以高考为基准的多元评价录取方案。录取方案需公开化和透明化,并尽可能标准化,明确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量化指标。在确保公平性的同时保证各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权的落实,促进各高等院校的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依据适合本校的不同评价标准进行选拔录取,不仅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而且体现不同高等院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不同理念,以形成各个高等院校间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同时满足考生对适应自身能力、素质发展的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并能够获取更多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对于特殊人才、有特异才能的考生,符合学校培养条件,经过面试、测试,可实行破格录取。一是在招生中,学习和借鉴体育特长生招收办法和成功经验,专设“特殊人才”录取名额,给这部分学生提供新的机会;二是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应建立一套“特殊人才”选拔机制,前期先确定几个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作为试点,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扩大专业范围;三是需要规范的程序和有力的监督。首先是透明,名额向社会公布,只要具备专项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特殊人才”考试。同时加大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实行公示、检举等,将招生的全过程置于监督之下。
(注: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研究》,项目编号:SK2013B260)
参考文献:
[1]陈晓云.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04.
[2]邹继良.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因素及修正对策[J].教育探索,2001.
[3]姜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J].中国考试,2007.
[4]谢名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