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中医儿科生理病理特点探析

2015-03-28 00:30:39李艳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万全少阳五脏

李艳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卫生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万全中医儿科生理病理特点探析

李艳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卫生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万全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片玉心书》《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儿科专著,全面反映了万氏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为弘扬其学术思想,据其儿科著作进行研究,分析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论”“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和“脾胃虚弱,百病峰起”的生理病理特点,对现代中医儿科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生理病理;万全;学术思想;中医儿科

万全,号密斋(1499—1582年),湖北罗田人。其祖父、父亲均为当时著名儿科医生。万全禀承家学,潜心经旨,集众家之长,学验俱丰,成为万氏第三代名医,为我国明代著名临证医学家。清初被皇帝追封为“医圣”。万氏长于儿、妇、麻痘诸科,积万氏家传和自己平生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了《万密斋医学全书》[1]。其中儿科著作占一半之多,全面反映了其儿科学术思想。万全遥承钱乙,在其儿科理论基础上,于《片玉心书》[1]395-456《育婴家秘》[1]457-544和《幼科发挥》[1] 545-613著作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深远,并对现代中医儿科理论和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论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万全五脏有余不足论的观点是对钱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认为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同时又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亦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由此可见,万氏所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论”是以小儿生理特点来立论,根据其生理特点,进一步论证小儿的病理特征,而不是指疾病证候邪正盛衰的虚实。

1.1 肝常有余与体禀少阳

“肝常有余”是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五脏生理功能的表现之一。肝在五行中属木,旺于春季,为少阳之气,就像自然界中草木之萌芽,万物生发,春意盎然,生机旺盛。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就像春天少阳生发之气,实乃依赖于肝木生发条达之气旺盛的作用。正如万氏所言“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还说“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以上不仅说明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还认为小儿“体禀少阳”。“体禀少阳”是指小儿为少阳之体,“少阳”即初生之阳,又称“少火”,为人体生命之源,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动力。其在五行中属木,在脏应肝,在腑应胆,犹如五季之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之象。又如五方之东,日出东方,蒸蒸向上,欣欣向荣之景。因此,小儿肝木少阳之气旺盛,则不断推动其生长发育,少阳之气越盛,则其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如身高的增长、体重的增加、牙齿的生长、语言心智的发育、行为能力的完善等,从小儿的初生到成年,都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且年龄越小,其生长发育速度越快。

在病理上,因肝为风木之脏,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感受外邪后每易从阳化热。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则见惊悸昏迷,热甚致真阴耗伤,筋脉失养而见引动肝风。故万氏曰:“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又“肝风甚而心火从之”,“热则风生是也”。还指出:“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呵欠、大叫哭、项急顿闷。”认为肝风多由心火所致,肝风心火,交相煽动,而致火热炽盛,津液被灼,筋脉失养,故临床上常见壮热、惊悸、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等有余之症。同时,肝病还能影响其他脏腑。正如万氏所云:“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其所胜,不足则所胜乘之。” 发生乘土、刑金、冲心、耗肾等病变,出现厌食、吐泻、顿咳、夜啼、慢惊风等病证。所以,临床上形成了“肝常有余”之病变。肝常有余亦是儿科疾病易向实证衍化的病理基础之一。

1.2 心常有余

“心常有余”是因“心属火,旺于夏,谓壮火之气也”[3]。即心属火,旺于夏季,而夏季阳气盛极,在小儿表现为生机蓬勃,活力旺盛,生长发育迅速,此与心气旺盛是密不可分的,故曰“心常有余”。生理上具体表现为小儿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其血脉充盛,不断地为其他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促使机体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小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好动多问,言语心智亦逐渐完善。心的这种生理功能,正如《内经》所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小儿心气的相对充盛有余,即“心常有余”,在其生长发育中尤为重要。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心常有余”,心气相对旺盛的生理特点,在病理上,小儿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或饮食所伤,邪气皆易从阳化热,甚至引起邪气深入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而见心火肝风同化,出现实热动风的有余之证。症见发热,烦躁、惊惕、抽搐、痉厥等。此即生理上的有余转化为病理上亢盛,亦是小儿“心常有余”的病理特点。

1.3 脾常不足

“脾常不足”是因为脾属土,主运化。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迫切,而脾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难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这就是万氏所说的“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又说:“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在病理上,脾常不足,易被饥饱寒热所伤而见积滞、疳证、呕泻诸疾,万氏曰:“饱则伤胃,饥则伤脾,热则伤胃,寒则伤脾。”“幼儿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视大人犹多也。”

1.4 肺常不足

“肺常不足”是因“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即肺脏娇嫩,又为脏腑之华盖,小儿卫外功能尚不健全,难于调理而易为寒热所伤,故常不足。

在病理上,肺常不足,全而未壮,易被邪气痰浊和异物所伤。同时,肺外合皮毛,肌肤娇嫩,藩蓠疏薄,卫外不密,六淫邪气,易从肌表或口鼻而入。再加上小儿脾常不足,而肺为脾之子,则肺气亦弱,故易为外邪所侵。均可使娇脏受伤,而见肺系疾病,如感冒、喘、嗽等。

1.5 肾常虚

“肾常虚”是由于“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因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基,禀受于父母,出生之后,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之中,气血未充,肾气未实,天癸未至,肾精则相对不足,故曰“肾常虚”。

在病理上,因为肾之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肾之精气相对不足,而无有余,发生病变也多以禀赋不足为特征,如胎怯、胎禀不足、五软、解颅等,故曰:“肾主虚无实。”

万氏五脏“有余不足论”,阐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同时,还为其五脏病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小儿的护理及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2 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

万氏指出:“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发开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还说小儿“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这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方面肌肤未实,筋骨未坚,气血未充,卫外不密,再加上冷暖不知自调,故易受外邪的侵袭。另一方面,肠胃全而未壮,谷气未充,再加上乳食不知自节。因此,易为饥饱所伤。所以,在临床上,小儿的疾病,以感受外邪所致的外感疾病和伤于饮食的脾胃疾病为多见。故万氏强调“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此即要求小儿要节其饮食,适其寒温,以避免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对小儿加强饮食起居的调护,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强调脾胃虚弱,百病峰起

万氏受补土派李杲的影响,认为“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还指出“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小儿生来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胃气逆而为上,则为呕吐。脾气逆而为下,则为泄泻。吐泻之病,脾胃为之总司也。”脾胃受伤日久则发为疳积。万全认为疳证“虽有五脏之不同,其实皆脾胃之病也”。因此,小儿脾胃受损,可发生各种疾病,如吐、泻、疳、慢惊风等。这些疾病都与脾胃受损有关。这为其五脏疾病证治注重调理脾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现代中医儿科临床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顾护脾胃之气,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万氏承前贤,述己见,发展并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其认为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表现为五脏心、肝有余,肺、脾、肾常不足,因而在病理上易出现心肝风火同化的邪实有余之证。临床以感受外邪及内伤饮食而引起的外感疾病和脾胃疾病为多见。肾的病证有虚无实。脾胃为本,一旦受损,则百病峰起。因此,对小儿要精心调护,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以预防为主。如果患病,则应审因论治,更要注重顾护脾胃之气。这对现代中医儿科关于小儿的养护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1]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潘利忠,张振尊,孙淑华.万全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184-187.

[3]万梓成,许尤佳.浅析小儿“心常有余”[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3):217-218.

[责任编辑:南东求]

R727

A

1672-1047(2015)06-0122-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35

2015-11-1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黄冈中医药史研究”(2014C2011101)。

李艳生,男,湖北黄冈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学,针灸学。

猜你喜欢
万全少阳五脏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失眠与五脏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24
万全“水幕”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6
万全准备
幽默大师(2019年5期)2019-05-14 05:39:46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抗日英雄万全策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4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第二小学
天津教育(2016年12期)2016-09-29 03:10:18
常少阳
中国篆刻(2016年12期)2016-09-26 07:43:39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