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璨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438002)
论新传媒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
张 璨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438002)
黄梅戏是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一门综合性强和表现力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发展历史虽然相对较晚,但因其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又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因而获得广泛的传播,并成为我国五大地方戏剧种类之一。新传媒背景下的黄梅戏面临着发展和传播的挑战,在多元化的媒介格局下,黄梅戏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创新传播信息内容,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势。
黄梅戏;新传媒;传播发展
黄梅戏是我国的一个地方戏曲,诞生在唐初时期,成形发展阶段是在近代。最早称为黄梅调,是属于我国的五大戏曲种类之一。黄梅戏以旦角戏为主,表演程式较为简单,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唱腔婉转、富有浓郁的生活色彩。随着一些具有特色的黄梅戏作品如《天仙配》《女驸马》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使得黄梅戏在国内以及海外获得了对其艺术性的高度认同。虽然黄梅戏自诞生开始从单一的传播方式逐渐演变为从多面的传播方式。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消费环境下,黄梅戏的传播受到了很多局限和调整。如何在新传媒背景下获得自身传播和发展,赋予它新的活力,使它得以发扬光大,黄梅戏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黄梅戏是众多地方剧中发展成型比较晚的剧种,严格上是属于近代的戏曲。在《天仙配》《女驸马》等被大众大范围接受之前,整个黄梅戏的传播是通过表演者在现场进行传播,通过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演出,获得观众的认可。主要演出形态进行是:首先是围子戏。演出者在乡间的简易平地进行表演,传播的范围很小。其次,在固定的室内进行演出和清唱,也可称为板凳头子演出形式。最后,是杨花摆柳方式进行演出,是通过在相对较大的场地,进行以三人一组的方式进行演唱。这时的黄梅戏相对传播形式较小,属于地方的小戏种,也可以成为黄梅小戏,并不受到戏剧界的重视[1]。
(一)清末时期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清末年间,黄梅戏开始出现半职业化且较为成形的表演方式,不同于诞生期的表演者的自娱自乐的演出方式,而是正式形成了小规模的固定团体。并开始在唱腔上进行统一,把山歌和凤阳花鼓调等方式进行了结合,并对演出中的服装和道具都有了严格的要求。整个表演者已经获得了职业化的演变。从早期的没有黄梅戏班子,到逐步形成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的团体。表演形式也通过两小戏和三小戏变为三打七唱,并开始进行本色表演,表演者为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与高腔和徽剧的结合,避免政府对黄梅戏的限制,使得黄梅戏自身受益于高腔和徽剧而得到了发展。
(二)民国时期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在民国时期,黄梅戏开始走进剧院,从传统的乡间剧种延伸到城市中。其演出的内容和演出表现方式,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剔除了早期的相对简单和粗俗的表演方式,开始进行优秀剧目的创作,对内容也开始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得黄梅戏从整体上获得提高。同时,语言腔调上也开始根据安庆当地特点进行了演变,表演方式和技巧得到了程式提高。其在表演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整个黄梅戏开始形成了以安庆为中心的府调和怀宁的怀腔以及望江的龙腔这些主要流派唱腔。黄梅戏表演者开始对其他剧种进行研究,得出了顺应自身特点的戏曲化发展进程。这段时间,黄梅戏开始正式成为地方的大戏种[2]。
(三)建国后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黄梅戏的真正高速发展时期是建国以后。政府在政策上开始对地方戏剧进行鼓励和扶持,黄梅戏开始摆脱过多不合理限制的约束,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段时期,黄梅戏的表演者开始大范围涌现,高质量的演出团体也开始诞生。表演者的整体演出素质得到提高,表演技巧获得极大地丰富。表演内容上,在保留原有传统剧目基础上,开始对不合理的老剧目进行改进。同时,也开始根据新形式进行新剧目创作。通过政府主导的戏改运动的推进,从老艺人的口述等方式,开始整理出一些快要消失的剧目,并通过安徽省进行整理和改编,使一些优秀剧目获得新的生命力[3]。以省政府主导的全国重点城市的演出和文艺汇演,得到国家领导层和戏剧专业人士的认同。黄梅戏开始突破地域限制,获得全国范围的推广。国内多家报刊媒介进行戏剧评价,使黄梅戏开始采用适应华东地域特色的清新和扎实质朴的表演风格。在华东地区获得极大认同,社会主流艺术观,也对其进行极力支持与推崇。
随着黄梅戏电影的公映,特别是黄梅戏代表曲目《天仙配》的正式全国放映,使得黄梅戏开始突破传统舞台表现的单一形式,开始在传媒方式上进行改变。表演者开始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通过电影这一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使黄梅戏获得了极大的推广。全国范围内电影的公映,使得黄梅戏开始享誉全国。这种戏剧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4]。《天仙配》黄梅戏发展历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它摆脱了黄梅戏作为地方语言戏曲的限制,开始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以崭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屏幕开始走到国外。其次,整个戏剧内容结构和唱腔结构丰富且完整,公众通过其对黄梅戏这一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崭新的认识,开始获得广泛认同和传播。使得五六十年代,国内黄梅戏电影开始大范围制作。有统计数据表明,这一时期黄梅戏类电影作品高达70多部。随着全国范围内对黄梅戏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加深,黄梅戏开始成为我国五大地方戏剧种类之一[5]。
在经过电影艺术和广播艺术的表现形式后,黄梅戏开始进入电视领域。电视因其具有比电影艺术和广播艺术更为优惠的传播推广形式,使黄梅戏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通过黄梅戏的《渔村凯歌》等剧目的推出,家庭电视机开始把这些剧目通过银屏向外界推广。整个黄梅戏开始进入蓬勃发展和迅速推进的黄金时期。使黄梅戏电视文化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广泛和持久的热潮功效。黄梅戏整体上进行了一次重要变革,在戏剧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巩固。
(一)现代黄梅戏传播方式多样化
黄梅戏是依靠舞台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早期固定舞台的演出,到如今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方式进行演绎。这都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戏剧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的电子媒介,在黄梅戏发展中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但现代媒介不能满足黄梅戏更广泛更深层次地传播需要。电影艺术表演形式,也不能带来在建国后电影发展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的轰动效应。目前的电影表现更多的是推出大制作及内容更为大众接受的作品。戏剧电影在强大冲击之下受到局限,已不能在正常院线进行推广。黄梅戏开始逐渐从电影表演中转移出来,在保持定向制作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小剧目、小制作的推广[8]。电视剧也只能在戏剧频道进行播放。广播平台也开始面向大众进行常规的艺术表现。戏剧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但同时,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的出现,为黄梅戏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黄梅戏专题网站和黄梅戏微博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的出现,丰富了黄梅戏的传播推广途径。
电视台的戏剧频道开始把黄梅戏进行更为精品化的整体提升,使黄梅戏剧目的精品数量获得扩充。同时,各类相关的戏剧院校,开始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行黄梅戏的有效传递和推动,使黄梅戏在传播方式上多种多样。每个媒介平台各具优点。在传递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以及功能上,均获得强化和顺应潮流的发展。在最大可能保留黄梅戏戏剧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对黄梅戏的唱腔精髓和表演艺术性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发掘,通过对黄梅戏的影音资料的研究和保护,用电子类媒介很好地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地方重要戏剧种类一致的魅力所在[9]。通过观众对其进行自由地保存、研究和观看,可以得出对黄梅戏更有价值的发展建议。在网络上用户可以对黄梅戏的视频资料和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为黄梅戏的传播带来更为有利的推动和促进。
(二)现代黄梅戏传播范围广泛性
现代黄梅戏传播突破了范围的限制,相比较传统传播方式而言,现代黄梅戏传播内容更具丰满。在舞台传播上,也不再受到现场表演等情况限制。整个黄梅戏的表现力获得了极度丰富的延伸。印刷制品的传播,也开始通过对黄梅戏的唱腔、戏种、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评论,使文字方面获得了黄梅戏的传播。电子传播作为黄梅戏主要的现代传播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10]。观众可以通过对黄梅戏表演的欣赏从而对黄梅戏有更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互联网因其具有优秀的传播延伸性和传播点的创新性,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电子传播和文字传播等方面,使黄梅戏获得足够重视。通过把黄梅戏剧的信息在网络上立体化地呈现,通过相关多种形式的表达,使得文字突破视频等资料在网上立体表现,黄梅戏这一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延伸。安徽省作为黄梅戏的起源地,在黄梅戏的传播和推动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建国后对黄梅戏剧目资料的民间收集整理,到推精品戏剧向华东和全国范围内推广。再到组织广播电台对黄梅戏剧目进行录制等等方面,都为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一个有利的推动作用。如今,安徽省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黄梅戏网站,对黄梅戏进行综合类的信息介绍,进行新影视内容的更新和名家名段的回顾,以及相关黄梅戏咨询文章等内容介绍,同时,站在专业的角度对黄梅戏内涵进行解读等。这些都使得黄梅戏通过网络获得发展。当今信息科技发展的特征是不再受到传统的地域限制,也突破了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限制,互联网的传播在各个范围上都进行了延伸和扩散[11]。全社会各层观众群体都可通过互联网对黄梅戏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收集,使黄梅戏的欣赏在当代获得极大拓展,使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得到有效呈现。
(三)现代黄梅戏传播的互动性
黄梅戏的传播主体是通过表演者演唱和肢体动作进行演绎的。观众通过对表演者的表演获得黄梅戏最直观的了解。因而,黄梅戏的传播在早期只是通过表演者进行传播,观众对表演者的演出素质进行了解,进而判断对黄梅戏的接受程度。而传媒只是这种信息的一种传播者[12]。对黄梅戏本身艺术含量的影响,没有直接作用。但在新传媒时代,黄梅戏不单单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这一单一方式让观众了解和接受黄梅戏,也通过结合多种的表现艺术形式,进行相互结合的表现,为黄梅戏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获得传统黄梅戏欣赏中无法体会到的全新体验。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观众对黄梅戏可以进行有意识地选取,对自己感兴趣的剧目和需要了解的黄梅戏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归纳和参考选择。在选择上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用户可以对黄梅戏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和合理意见的提出,获得黄梅戏信息交流和欣赏的一种互动式体验。这种黄梅戏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是多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在安徽省主导的黄梅戏网上,有专门的黄梅戏交流平台,为网友提供黄梅戏资料的共享和交流。类似这样的黄梅戏网友很多。一些黄梅戏名家通过开始博客和微博与网友进行合理性的交流,收集对戏剧的改进和发展的宝贵意见[13]。同时,黄梅戏名家也可以通过网络上信息资料,对黄梅戏的发展趋势和方法方向有真实的把握,使得更好地向观众提供精品剧目做了必要的前提准备。目前,黄梅戏网络互动人群,多为黄梅戏的喜爱者和戏剧类有一定研究的人员。对黄梅戏无疑是一种有利地传播途径的扩展。黄梅戏通过互联网平台,最大可能地获得艺术内涵的传递。最后,黄梅戏也在开拓崭新的新传媒平台,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出现,使黄梅戏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通过开设专用的黄梅戏微博以及黄梅戏演出团体和名家开始微博,都能起到推动黄梅戏有利的传播的效果。在微信上开设相应的公共号,可以更好地顺应手机用户者在手机平台上对黄梅戏交流的需要。在不同网络影音播放器和手机移动终端APP等方面,进行黄梅戏内容传递都可有效地提高黄梅戏的互动能力和影响力。
黄梅戏整个发展历程是传统戏剧在近代和现代演变的一个必然过程。黄梅戏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建国后获得了有力发展后,面对现代科技发展形式,顺应潮流,积极开拓崭新的发展前景。面对新的信息时代和科技发展时代的挑战,黄梅戏需要在保留自身戏剧优势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整合传播资源,获得有利的发展。我国政府一致鼓励和支持地方戏剧的改进和传承。最大化保留戏剧的有效发展。但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和人民欣赏需求的提高,黄梅戏作为传统戏剧受到多种挑战。
(一)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首先,戏剧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减少,没有办法保证整个人才队伍的扩大。在黄梅戏高速发展时期、众多艺术家共同努力下,黄梅戏获得人才队伍的保障。大量名家名段的诞生,使黄梅戏获得有力发展。如今黄梅戏的专业名家,总体数量变小。但很多必要的剧本创作和黄梅戏理论研究,都需要这些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负责。因而,如何提高黄梅戏人才队伍迫在眉睫。目前,黄梅戏人才队伍培养也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因而黄梅戏未来发展还应该是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14]。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是使黄梅戏艺术摆脱后继无人的窘境,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保证。鉴于此,专业院校对于黄梅戏人才的培养是最为重要一环。从艺术培训班到艺术学校再到高等艺术院校,皆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教学与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其次,笔者认为,传播和发展黄梅戏,不应是一个宏伟而空洞的概念,而是立足于点滴的学习实践乃至生活之中。学校应积极运用其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及表演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在专业方面得到提高,更可看做是为黄梅戏的传播尽绵薄之力。最后,黄梅戏的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其重要原因,是其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对于大多数把考艺术类专业当做高考捷径的家长和学生来说,真正热爱艺术并在将来投入其中工作的人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选择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或继续深造参加研究生考试,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追求。其共同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鉴于此,政府应提高对于文化艺术传播和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重视,并且给予热爱黄梅戏、热爱艺术的工作者们更多政策的保证和支持,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全心投入在艺术工作之中。
(二)受众群体的拓展
其次,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和价值观以及文化多元化作用下,黄梅戏做为传统戏剧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年轻人追捧韩剧追捧美剧而将中国传统戏剧抛之脑后,黄梅戏和其他戏剧一样,观众群体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避免黄梅戏被社会边缘化的发展,需要足够的重视[15]。首先,黄梅戏可以充分运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有力倡导,开始进行多项传播。其次,对于较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来说,他们之所以不追捧中国传统戏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不了解戏曲的形式与内涵。所以,针对于不同受众群体,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引导,使其了解和认识黄梅戏,是很有必要的。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运用符合其年龄段个性和特质的表现形式,让少年儿童和年轻群体接受黄梅戏。通过对少年儿童戏剧的培养,成为自身开拓市场有力的尝试。例如,开展戏曲知识讲座、与学校合作开设戏曲选修课、开展戏曲暑期夏令营和寒假冬令营活动,其具体方式研究延续不断进行。
(三)传播媒介的整合
最后,对现有传播媒介的整合,也是黄梅戏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对于传统媒介自身特点的足够重视,对传统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对剧场的重视和对电影以及电视平台的关注,到如今对互联网和手机平台的开拓,都是黄梅戏有力的发展保障。对这些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传播途径,而是整合现有传播媒介的优势加以利用,使其达到传播范围最大化,传播内容最优化的效果,为黄梅戏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开拓市场,提供有力的促进影响。首先,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需要的微信平台大行其道。其以简单和便捷的特点大获好评,并获得全民追捧。黄梅戏的传播,可借用符合当下受众体验的媒介来获得。以微信为例,黄梅戏名家、黄梅戏剧院官方都可建立微信公众号,运用微信平台发布黄梅戏相关信息。不仅给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平台,也为黄梅戏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再加之微信平台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与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使黄梅戏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作为传统传播途径的演出方式也可与当下流行传播途径的微信平台相结合,例如黄梅戏剧院与微信平台联合,开展黄梅戏戏剧知识问答、戏剧游戏等活动,以优惠演出票价或赠送优惠门票作为活动奖励,从而达到提高受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黄梅戏受到年轻群体的关注。
黄梅戏在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调整中,顺应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运用合理的新传媒媒介进行多重形式的传播,为自身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使得作为我国地方戏剧重要构成的黄梅戏获得全面的发展。
[1]李伟民. 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677-682.
[2]赵晓和. 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7.
[3]严伟英. 论黄梅戏与新农村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
[4]邵敏.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J].江淮论坛,2013,01:179-183.
[5]王纲. 三十年来黄梅戏电视剧发展历程研究[J]. 当代电影,2013,07:191-194.
[6]刘翠,陆天平. 谈谈黄梅戏产业化发展[J].黄梅戏艺术,2009,01:3-7.
[7]杨瑾. 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J]. 池州学院学报,2009,05:119-121.
[8]赵光. 论黄梅戏音乐的调式特征[J].黄梅戏艺术,2011,01:34-37.
[9]王平,时新中. 黄梅戏“梅开三度”相关问题探讨[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9.
[10]王夔,丁亚琼. 黄梅戏民间班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 民族艺术研究,2011,04:29-35.
[11]吴洁芳,李娜. 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J]. 科技和产业,2011,09:16-20.
[12]段友芳. 黄梅戏起源综论[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0-12.
[13]王长安. 黄梅戏历史与现状之思考[J].戏曲研究,2008,02:277-290.
[14]夏玢.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黄梅戏文化传承[J]. 池州学院学报,2008,02:108-110.
[15]曹宏彬. 黄梅戏演唱方法之科学性与独特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南东求]
J802.3
A
1672-1047(2015)06-0104-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30
2015-10-25
张 璨,湖北黄冈人,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