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特征比较及对遴选的启示

2015-03-28 03:36:34侯琛白宗新
关键词:外校大学校长现任

侯琛 白宗新

(长江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特征比较及对遴选的启示

侯琛 白宗新

(长江大学 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对2014年中国与美国综合排名前20的共40所大学现任校长的基本特征、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进行比较,发现中美这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群体在性别比例、初任年龄、学科背景、来源、工作经历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得出:我们应从大学组织的特性出发,在大学校长遴选时,重视校长来源多样化、放宽校长年龄范围、全面考察校长学术经历与管理经验,并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大学校长交流机制。

高校校长;特征比较;校长遴选

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最高行政领导,是大学发展中的统帅与灵魂。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一定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狮子,这足以证明一个团体中领导的重要性。回顾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没有蔡元培,就不会有“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北京大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大师云集的清华大学;没有朱九思,就没有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等等。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成就与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拟比较中美综合排名前20共40所大学①中国大学依据2014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选定前20所;美国大学依据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大学排行榜选定前20所。的校长特征,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基本特征比较

大学校长的基本特征研究,主要是从性别和年龄两个方面比较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群体构成上的差异。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性别比例差异

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中,有3位女性校长,17位男性校长,男性成为这些大学校长中的主体。但是,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大学中,女性校长的比例,1986年为9.5%,2006年增长到23%,2011年达到26.4%。其中,公立院校女性校长的比例由1986 年的6%增长到2006年的26.6%,私立院校由13.9%增长到18.7%。在授予博士学位大学中,女性校长的比例由3.8%增长到13.8%;在授予硕士学位大学中,由10%增长到21.5%;在授予学士学位大学中,由16.1%增长到23.2%;在社区学院中,由7.9%增长到28.8%。[1]说明在美国大学校长群体里,一方面随着大学研究能力的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中男性成为主体,另一方面大学校长中女性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这也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在其就职演说上所讲的:我不是哈佛大学的女校长,我是哈佛大学的校长。由此说明,女性在大学校长岗位上面临更多的挑战。

然而,中国排名前20所大学中,校长全部为男性,女性尚未进入到这一群体中。其原因,可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在更富有挑战性的岗位上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不过,从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副校长这一趋势来看,女性在高校担任要职将会越来越多。

从中美两国比较来看,美国的女性校长多于中国。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受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影响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大学校长岗位在如何向女性开放上存在问题,不重视女性校长的培养与遴选。

(二)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初任年龄差异

美国高校排名前20的现任大学校长,首次担任校长的平均年龄为53.23岁。其中40~45岁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为零,46~50岁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7位,51~55岁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7位,56岁以上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6位。

我国的情况是,20位大学校长首次担任校长的平均年龄为49岁。其中,40~45岁就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7人,46~50岁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5人,51~55岁首次担任校长人数有6人,56岁以上首次担任校长的人数有2人。

从中美两国比较来看,美国20所大学的校长初次担任校长的平均年龄高于中国,相差3岁左右。说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更侧重于具有较长工作经历的学者,也许他们更能驾驭大学这一富有特殊性的社会组织。中国大学校长的遴选偏重于年轻化,现任20所大学校长中就有7位校长的年龄处于40~45岁之间。“年富力强”是我们在考察任用干部时的一项重要标准,也体现到了大学校长的选任上。

讲文言文要做到“文言并重”。所谓的“文”,就是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提升,可见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并重”。然而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文言功底不深,对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的掌握不到位,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中美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比较

大学是具有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管理者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适应管理活动的需要。笔者将从最终学位层次、所获最终学位类别、多学科背景、以及是否曾在现任学校学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教育背景的差异。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最终学位层次与学位类别的差异

对中美各自大学排名前20的大学校长最终学位情况进行统计,表明所有校长均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是,10年前,该项指标在两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大学排名前20的现任校长均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中国大学排名前20的大学校长具有本科学历的9人、硕士学位的5人、博士学位的6人。[2]说明近10年来为了适应大学治理的需要,中国大学校长的学历学位提升较快,逐步缩小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差距。

从大学校长获得的最终学位类别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博士学位分布在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经济学、哲学和医学。其中理学居多,占30%;理学和工学共占45%。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博士学位分布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分别占55%、35%、5%和5%。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这与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的构成有较大差异。

表1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最终学位类别比较

(二)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多学科背景比较

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会影响校长治校的风格,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校长在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时,更能兼顾多学科的发展和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通过统计校长学习历程中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所属学科类别,以此分析大学校长的多学科背景。

美国大学排名前20的现任大学校长,所取得的学位属于同一学科类别的有7人,占35%;属于两个学科类别的有13人,占65%。美国的大学校长从学士到博士所研究的方向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有的专业跨度较大,譬如埃默里大学校长James Wagner于拉特华大学取得文学学士之后,又在威斯康星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中国大学排名前20的现任大学校长,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有19人所取得的学位均属同一学科类别,有1人先取得工学学科学位后再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说明中国这20位大学校长绝大多数无跨学科类别学习经历。对其专业学科类别作进一步分析,专业学科一致的有18人、专业学科相近的有1人,跨学科的有1人。

从中美两国比较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中有较多的人具有跨学科背景,在大学学术治理中更具有学科知识优势,更能关照到较多的学科发展。中国大学校长在学术上的专一化,容易成为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偏重理工科背景。因此,在大学学术治理中,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由于缺少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出现短视和治理盲点,可能会过多照顾所熟悉的学科,而引起学科之间的矛盾。这种单一由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学者来治理大学,是否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均衡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缘的差异

考察大学校长是否曾在现任大学学习,了解校长与现任大学的学习关系,是遴选校长过程中通常会考虑的一个因素。

美国这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中有5人曾在现任大学学习,占25%;中国这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中有8人曾在现任大学学习,占40%。表明中国大学“近亲繁殖”现象比美国大学严重。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工作经历比较

大学校长不仅要进行大学的行政事务管理,也要开展学术事务管理。因此,在遴选校长时,对于其工作经历要求,既要有良好的学术经历,能够懂得学术规律,也要有良好的教育工作经历,能够懂得教育与管理规律。分析大学校长的工作经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校长的成长,有助于指导校长的遴选。在此,我们将主要从校长的来源特征、曾工作机构类型、原任职务以及曾工作岗位类型等方面比较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工作经历的差异。

表2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工作经历比较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来源特征的差异

从大学校长的来源特征来看,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的现任校长,全部来自高校,其中由本校遴选产生的校长有7位,占35%,由外校遴选产生的校长有13位,占65%。中国排名前20的大学的现任校长分别来自本校7位、外校9位、政府教育与科技部门4人,分别占35%、45%、20%。

由此看出,中美大学校长的来源主要是学术机构,大学校长应具有良好的学术工作背景。美国这20所大学校长的遴选主要局限在大学系统,并以从外校遴选为主,中国这20所大学校长的遴选除了从本校遴选外,也重视从外部遴选,并且遴选范围扩大到教育与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

(二)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曾工作机构类型的差异

美国排名前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曾在本校工作有8人、在外校工作有15人,还有7人曾在政府部门、7人在企业和6人在科研机构工作。有16人曾在2个及以上机构工作,还有9位校长曾在2所及以上大学工作。来自本校的7位校长中,有5位有过外校工作经历,所占比例达到70%。例如,哈佛大学现任校长福斯特,在成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院长之前,就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了25年。除此之外,有8位校长曾任职于政府部门,所占比例为40%;有10位校长曾在企业任职,所占比例为50%。

中国排名前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有11人曾在本校工作、14人曾在外校工作,还有5人曾在政府部门工作、9人在科研院所工作。有15人曾在2个及以上机构工作,还有10人曾在2所及以上大学工作。来自本校的7位校长中有3位没有外校工作经历,来自外单位的9位校长中有7位只在一所大学工作的经历。

可见,美国大学在选拔校长时,十分注重校长身份的多样性特征,美国多数校长具有在外校工作的经历,甚至曾在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或者董事会成员。这是因为美国高校校长是由董事会或者委托猎头公司负责遴选,更加重视考察校长的多重能力。所以,校长所从事职业的多样性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曾在高校任职情况的差异

作为大学校长,应有在大学管理相应岗位工作的经历,为其全面管理大学事务奠定基础。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曾在高校担任过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于校长、副校长、院长、教务长和系主任五个岗位。美国校长们担任过的最多的职务是教务长一职,有14位,所占比例达到了70%。担任过的最少的职务是副校长,所占比例为20%。中国校长们担任过的最多的职务是副校长一职,有16人,达到了80%。而担任过最少的职务是教务长一职,仅有4人,占20%。在校长、院长、系主任三个职位上的曾任职人数,中美是相当的,而副校长和教务长两个职位上,中美出现了极大的反差,美国担任教务长的人数最多,而中国最少;美国曾担任过副校长的人数最少,而中国最多。上述问题,可能与中美两国在大学副校长与教务长职位的职责差异有关。

(四)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原任职务的比较

美国排名前20大学的现任校长原任职务有校长、副校长、院长和教务长,其中由教务长直接为校长的居多,有11人,占55%。中国排名前20大学的现任校长原任职务主要为校长和副校长,分别为9人和8人,另3人原为教育部和中科院有关司局领导。

由于美国高校中,教务长是重要学术领导岗位,主管全校学术事务。作为校长,应非常熟悉大学的学术活动规律,特别是教育教学规律,教务长成为遴选的重要来源。中国高校校长由政府部门负责遴选,重视校长的行政管理经验,因此,成为校长的人选,必须有在副校长及相应岗位的经历。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对校长角色认识的差异。

四、对我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启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论述为大学校长任免制度改革定下了基调。政府主管部门将校长选拔职能交由高校自主开展,促进高校校际间展开对优秀校长资源的自由竞逐。由校长资源的政府计划性指派转为市场化配置。通过中美两国占主导性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现任校长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改革提供借鉴。

(一)放宽遴选校长的年龄范围

通常来说,一所大学的校长,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要从熟悉的学术领域走出来,进入到另一个复杂的、繁琐的学校管理领域,又是一次人生的转换。由此,校长的成长需要经历两个基本完全不同的成长时期:专业学术发展与管理职业发展。在他们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学术是其重要的生命,也正是以这样的精神,他们学术造诣加深,能够深歆学术的真谛。由于他们的卓越,又成为大学管理者,去领导大学发展,担当新的责任。美国大学根据校长成长特点,放宽了大学校长的年龄范围,让更有学术经历、管理经验的人担当校长角色。哈佛大学的现任校长福斯特60岁才当校长,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62岁才担任校长一职。我国大学校长初任年龄偏低,强调“干部年轻化”,不太适合大学组织对最高管理者的要求,治理“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大学、领导思想迥异的教授,需要校长有丰富的阅历、宽阔的胸怀、良好的驾驭复杂事务的能力,因此,遴选大学校长时,应放宽其年龄要求,尤其作为全国重点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其成长更需要较长时间。

(二)扩大校长来源,实行多样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大学校长实行市场化配置、遴选校长来源多样化将是发展趋势。首先是性别多样,应打破当前大学校长遴选重男性、轻女性的局面。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现任校长,有三位女校长,而我国排名前20的大学,全部由男性担任校长。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女性校长的遴选和培养。其次是学科多样,应打破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只重视理工科学科背景的局面。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呈现多样化,而我国上述20所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单一,主要来源于理工科,缺少人文社会学科出身的学者来担任大学校长。通常我们会认为,对于高校来说,文科能办出文化、理科能办出水平、工科能办出效益。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有能办出效益的大学校长,而且也需要有能办出文化的大学校长。第三是渠道多样,应打破只重视从本校遴选校长的局面。我国校长选拔是由组织部门直接任命,选拔范围小,周期短,大部校长都是从本校提拔,“亲缘”现象严重。内部提拔的校长对于高校的环境能很好地适应,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但从外校而来的校长,眼界更开阔,更能了解不同大学的需要,给大学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

(三)重视考察校长学术背景与管理经验

一位理想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品质?应校长遴选委员会的请求,杜克大学校长桑福德做了艰难的罗列,最后他列出了认为较好大学校长的共同特征有38项。[3]这些特征包含了校长的个性品质、学术资格、学术态度、思维方式、实践经验、决策能力、风险意识、教育精神等。如此严格苛求的品质要求,要遴选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则需要全方位地对校长候选人进行考察。大学校长必须是在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者,且最好能拥有两个以上的学科背景,这是因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够提升校长的学术胸怀。因此,大学校长并非一个单纯的专家,而是一个综合家,他们在学问上已经能够融会贯通,对各门学问都具有很深的领悟能力,从而具有一种学术的穿透力,能够发表关于其他学问的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工作的指导性原则。他们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就是通过对各种问题和现象的总体把握和提出指导性原则来进行的。[4]

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校长从学士到博士学习限于一个狭隘的专业领域,这虽有助于学术上的精深发展,但不利于养成博大胸怀的校长精神。经历多校学习与工作,包括海内外学习与工作,形成丰富的学习与工作经历,有助于大学校长治学、治校之中博采众长。治校关键在治学,大学校长的遴选应重点考察校长在学术管理中的经验,经历过专业学院院长岗位、学校学术管理岗位(教务、科研、研究生院)锻炼的管理者,更能熟悉学术发展与教育规律。大学校长遴选采取行政干部逐级选拔,尤其是在本校内如此选拔,只会选拔出官僚式校长。大学校长的遴选范围应扩大到本校、特别是其他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学术主管、专业学院院长等。在遴选过程中,除了考察在高校任职以外,也应考察在社会学术领域工作的成就,遴选出具有丰富阅历、管理经验的校长。一个有雄心成为学术重镇的大学,必须寻求处理当前问题时能应付裕如,而且更能洞见未来,为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充分准备的大学校长。[5]

(四)建立高校之间校长流动机制

从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的现任校长来源看,65%来自其他高校,我国排名前20的大学现任校长中有45%来自其他高校,因此,应该建立高校之间校长流动机制。美国大学是通过重视从外校遴选校长,而使得那些精于大学治理的管理者,能够从事更长时期的大学管理,成为职业教育家。而我国大学校长是由政府任命,保证其行政级别和待遇,成为一名教育官员。近年来,教育部重视了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交替选拔与互换,使得中国大学校长的流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怎样建立一个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大学校长流动机制,尚需探讨和实践。一是有关部门要有意识地建立校长资源库,跟踪校长成长历程,指导和培育职业教育家;二是重视大学校长遴选的外校经验,把从外校遴选校长作为重视渠道;三是建立校长上下流动机制,重点大学副校长和学术主管应成为一般大学校长来源的主要渠道,研究型大学校长要有在其他大学任校长的经历。这种流动机制有利于大学校长的发展,使得大学校长可以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完善其人生理想和追求。

[1]郭俊,马万华.美国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实证研究——基于履历背景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3(1).

[2]徐文.中美大学校长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美)克拉克·科尔,玛丽安·盖德.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M].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J].江苏高教,2005(4).

[5]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idents from China and Americ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n President Selection

HouChenBaiZongxin

(TheResearchInstituteofUniversityDevelopment,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 backgrounds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of 40 university presidents who are from the top 20 comprehensive ranking universities in 2013 in China and America,finding that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gender ratio,the first inaugural age,discipline background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idents. It implies that during the select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residential sources,expand the age range,study presidents’ academic experiences and managerial experiences completely,and establish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exchange mechanism which is adapt for market resource allocation gradually.

University president;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president selection

2015-02-19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9A036)

侯琛(198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

白宗新(1964-),男,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E-mail:bzx@yangtzeu.edu.cn

G647.12

A

1673-1395 (2015)05-0076-05

猜你喜欢
外校大学校长现任
郭良坤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留学(2017年14期)2017-08-01 00:17:04
和前夫“现任”做闺蜜,你的善良纵容了罪恶
女士(2015年2期)2015-05-30 07:35:09
谈社外校对的管理
出版参考(2014年21期)2014-12-25 22:52:16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现代出版(2014年4期)2014-09-16 14:43:59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现代出版(2014年4期)2014-09-16 06:46:53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20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gastric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