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张莉
在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出版社都实行编校合一,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对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的校对人员,编辑和校对的任务都压在编辑的肩上。按规定,要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必须安排不同的校对人员完成三校;而仅仅依靠本部门或本社内部的编辑力量,不可能每本书都能顺利完成三个校次。为解决这个难题,建立一支有效的、适合本社需要的外校队伍显得十分必要。
外校源于补充专业校对的不足,但并非是专业校对的暂时替代,而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校对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降低成本
外校不是出版社聘用的正式员工,不需要出版社为其支付基本工资、年终奖金、五险一金,也不需要出版社为其提供办公设施,只需按字数发放校对费即可。从出版社成本的角度考虑,适宜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外校队伍。
2.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外校
作为大学出版社,我们通常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招收出版社所需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外校队伍,这样,编辑能比较准确地找到相关专业的校对人员,使书稿能“找到”合适的人,减少专业方面的差错。
3.减轻编辑压力
如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优秀的外校,可以大大减轻编辑的压力,把编辑从繁琐的加工校对中解脱出来。一方面,编辑可以编辑更多的书,增加出书的数量;另一方面,编辑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图书的选题策划上,提高图书选题和图书出版的质量,从而为出版社创造更多的效益。
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外校队伍,可以节约出版社成本,提高图书的编辑质量,减轻编辑的加工压力。但同时,随着外校队伍的扩大,出版社对外校队伍缺乏科学的管理,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1.缺乏考核体系,校对质量没有保障
外校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解决外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综合素养问题,使外校人员有质量意识和质量压力,从而提高外校人员的责任心。但现实是,出版社并没有针对外校人员的考核体系,校对人员接到校样后,抢时间,求速度,校对效果往往不理想,给责任编辑造成很大麻烦,有时还需申请增加校次重新请人校对,从而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和出书进度。
2.专业能力欠缺,规范能力较弱
校对的业务素质是靠长期的校对实践磨练出来的,一个新手校对要靠多次的意见反馈来检验自己的校对质量,培养自身敏锐的校对感觉。但目前,一般出版社的外校质量反馈工作没有专人管理,所以外校人员的缺点与不足往往得不到及时纠正,校对水平也很难快速提高,表现为辨别同音异形字、同形异声字、形近字的能力不强;对编辑处理不到位的稿件,质疑能力较差;识别隐形错误的能力较差;对国家标准掌握不到位,甚至完全不了解;不能恰如其分地掌握数字、标点的用法;不能识别注释和参考文献的不规范等,从而校对质量也很难有保障。
3.校对报酬不高,外校工作缺乏积极性
目前外校的报酬普遍不高,且不管稿子质量、校对难易如何,出版社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一般是字数)发放校对费。这种校对费发放模式对接手一本字
数不多但校对难度大或有大量文献资料需要仔细查实、核对的校对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比如,编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丛书,由于该丛书的特殊性,我们要求一校须折校,即对照原文一字一字核对。一本书50万字左右,且不说折校既费时又费力,单就时间来说,即使全身心投入,也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按照统一标准,校对费仍然只有五六百元,而且要等到成书后出版社一季度一次的校对费发放时间才能拿到,这显然提高不了外校人员的积极性。
4.人员流动性大,外校队伍不稳定
外校人员不受出版社考勤约束,不拿出版社的固定工资,所以他们的行为较随意,不能随叫随到,这给出版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我们大学出版社的外校队伍一般是大学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一个新手外校经过一两年的实践磨练,刚刚成为比较成熟的外校时就要毕业了,出版社又要重新开始对新一批的校对人员进行培训,所需花费的人力成本较大。
外校队伍的不稳定、外校人员积极性不高、编校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出版社图书的正常出版。为了真正发挥外校的作用,保证并提高校对质量,必须加强外校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使之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出版社领导应重视外校工作
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外校队伍,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出版社领导应给予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如外校人员的招聘,系统培训,提高工作报酬,安排专人对外校队伍进行管理、监督等,从制度上创造建立一支优秀外校队伍的条件。
2.外校人员选拔途径应多元化
作为大学出版社,我们目前的外校人员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外校毕业后,出版社又要重新招聘,这无疑会增加外校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会增加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外校人员选拔的途径应多元化,可以发展社内愿意承担校对工作的营销编辑或其他人员,可以依靠社内编辑的资源,请他们推荐自己熟识的、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有责任心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社会招聘、选拔,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外校队伍。
3.建立合理的外校费发放制度
统一的校对费发放制度不利于调动外校人员的积极性,也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出版社应根据稿件质量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时间要求的不同,适当拉开报酬差距;同时,建议缩短外校费的发放周期,让外校的付出及时得到回报,这既是对外校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对于大学生外校来说,除了相应的物质激励外,我们还应给其以精神奖励,如年终发放荣誉证书等,这不仅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可作为其今后找工作的砝码。
4.做好外校队伍的管理工作
随着外校队伍的发展,做好外校队伍的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外校队伍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外校人员档案,包括专业背景、业务能力、性格特征、以往校对质量反馈情况等,便于编辑选择,也便于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为外校人员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建立校对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强校对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压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外校人员的积极性,使外校人员自觉地为出版社图书质量的提高贡献才智。
外校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出版社已经意识到外校队伍的重要性,看到了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建立责任外校制;搭建外校与社内校对的交流平台;给其发展空间,聘用优秀的外校成为出版社编制内成员等。我们期望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将外校活动置于同一的、有效的监控之下,为出版社图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张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