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开篇导语】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增加审美体验,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从中也可以学到古代文人高超的语言表达、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
我们在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要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独特感受及见解。综观历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和评价常常是考查的主要内容,此类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并准确表达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以应对文言文各类文体的综合考查。
【典例呈现】
1.(2014·江苏徐州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2.(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考点解析】
◇考点一 写法技巧
[思维轨迹]例1考查的是对作品写作手法的把握,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中,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的是幸逢知己之乐,而非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要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熟悉作者的写作思路。其次,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最后,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一般有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等;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有赞美、喜爱、悲伤、忧愁、批判、同情等。
[参考答案]B
◇考点二 评价表达
[思维轨迹]例2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赞美的是莲的高尚品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就容易了。
要想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全文,提炼文章的基本观点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更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技巧总结】
1.熟记方法,分类辨析答题
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一样,考生要把握古人精湛的语言表达和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考生应熟练掌握各类概念,分清不同的方法和表达技巧,以便准确答题。
2.选准角度,准确概括评析
文言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但发挥的前提是读懂选文、理解文本大意。命题者常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命题,将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围绕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出题。做题时,我们要审清题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使自己的作答准确无误。
(1)文本情感的异同。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就要将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捕捉作者微妙而含蓄的情感世界,进而找出表达作者创作意图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通过对比、区分所给材料,即可判断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做题时应关注:抒情、议论语句,材料的首尾语句,联系人物的人生经历等。
(2)人物形象的评析。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评析,要善于在事件的起因、发展中,辨析人物言行,从事件中体会人物的形象和品质,然后进行提炼、概括。遵循“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悟性格”的原则,将人物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人物性格的不同之处。
(3)写作手法的异同。对于写作手法异同的考查是常见的题目类型。这要求考生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熟知各类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判断出表达方式、文章顺序、常用的写作手法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分析材料,在梳理异同中,找出“异”。
3.拓展感悟,彰显自我个性
探究评价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观开放性试题,且答案不唯一。解答这类题型时,考生需要拓展思路,联系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等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做题时观点要鲜明,语言要凝练,重点放在“说明理由”上,要以“理”服人。
感悟启示是谈我们的阅读体验。这类考题不能脱离文本,考生一定要在读懂和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给我们的心灵以启迪及精神影响,谈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阅读甲文,分析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月色的。
2.比较承天寺与虎丘的夜色,找出它们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