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亮 周悦
摘要:文章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和企业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计算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可用以分析和比较不同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制定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导向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碳绩效;低碳经济促进系数;低碳评价指标;低碳经营水平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1-0090-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1.045
1 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技术、高人才密集、高创新能力和对自然资源依附性较小等优势,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结合单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计算得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可以量化反映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
2 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概念
由于相对国民经济经济总量来说,单个高新技术企业对整个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绝对量是微不足道的,须结合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计算单个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进而对企业的碳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计量模
型为:
其中,PCOE为某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COI为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由该行业形成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LOE为该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
2.1 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
计算高新技术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的具体方法是在剔除该高新技术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重新加以计量,通过比较剔除前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得出该高新技术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本文定义含有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的指标数据为原始组数据,用传统产业的相应数据替换原始组数据中该高新技术行业的相关数据后,得到的数据为替换组数据。将原始组数据和替换组数据进行统一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第t、t+1年含有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原始组t、原始组t+1和剔除该高新技术行业影响后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替换组t、
替换组t+1。由于该高新技术行业的存在使得低碳经济水平得到的提高在低碳经济水平总提高中所占的比例,就是该高新技术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用符号COI表示,计算过程如公式所示:
2.2 企业的低碳经营水平
依据上述低碳经营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如下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LOE:
其中,LOE是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表示某企业的低碳经营相对于其所在行业的发展水平;W1、W2、W3分别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E1、E2、E3的权重;E1、E2、E3根据企业和行业平均数据计算,反映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科研创新力度相对于其所在行业的发展水平。
2.3 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计算
在前面的论述中,能够得到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COI以及该高新技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LOE,二者相乘即为该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PCOE,其含义为,如果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均按该企业的低碳经营水平运营,该行业对于低碳经济的贡献程度将达到百分之多少。如公式所示:
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范围涉及设计、开发、生产、分销及安装各种先进的电信系统和设备。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兴通讯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每个运营环节以及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之中,设计和实施环保节能解决方案,引导高效、低碳的发展模式。
3.1 行业低碳经济贡献度的计量
通过对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到含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的原始组数据。再将原始组数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到的相关数据替换为相应的传统制造业数据,形成一组新的替换组数据。替换组数据反映,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行业产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该行业不是高新技术而是传统制造业时相应指标数据的水平。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为了便于结果分析,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前两个主成分y1、y2的线性组合为:
y1=0.962X11+0.921X12+0.968X13+0.736X21+0.755X22+
0.950X23+0.980X31+0.882X32-0.727X41-0.913X42+0.695X43
y2=0.214X11+0.103X12+0.052X13+0.565X21+0.575X22+
0.201X23-0.106X31-0.319X32+0.644X41+0.364X42-0.298X43
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2006~2012年原始组和替换组的主成分得分,记为、,主成分y1、y2的方差0.75528、0.13622即为其权重,可得到低碳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
从而得到含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和剔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后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最终计算得到2012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
3.2 企业低碳经济促进系数的计算
中兴通讯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2年中兴通讯共消耗各种能源折合标准煤21712.784吨,其中电力占主要部分,达到各种能源总和的93.08%,天然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自来水分别占3.02%、1.95%、1.16%、0.37%、0.41%。中兴通讯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为8586652.5万元,按产品划分,其中终端、设备制造实现收入258388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为237298.2万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数据根据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加工计算。得出中兴通讯的碳排放强度水平,能源消耗强度水平,研发投入强度水平。
在同一判断矩阵中,评判比较各指标在评价企业低碳经营发展程度时的两两重要程度确定E1、E2、E3的权重。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535,对应的特征向量为=(2.6207,1.1006,0.3467)T,经一致化处理后为=(0.6442,0.2706,0.0852)T。即碳排放强度水平E1的权重为0.6442,能源消耗强度水平E2的权重为0.2706,研发投入强度水平E3的权重为0.0852。则中兴通讯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为:
结果意味着中兴通讯的低碳经营水平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49倍。再根据求得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和中兴通讯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最后得到其低碳经济促进系数为22.74%(15.26%×1.49),即如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所有企业均按中兴通讯的低碳经营水平运营,则该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将达到22.74%,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明该企业具有较高的综合碳绩效水平。
4 结语
相对国民经济总量,单个高新技术企业对整个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绝对量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程度,结合单个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低碳经营水平,计算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对企业的碳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反映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国家监管部门评价企业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比较不同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贡献的差异,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更好地向低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关注,企业通过披露低碳经济促进系数,可以向投资者表明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贡献程度,如果资本市场能够对披露的信息做出正向反应,则会促使企业提升其低碳经营水平,从而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导向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 麦海燕.企业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13,(1).
[3] 吴玉萍.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012,(8).
[4] 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
[5] Nick Kelly.The Role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Reducing Scottish and UK CO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6,(1).
[6] Daniel Sperling,Sonia Yeh.Toward a Global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Transport Policy,2010,(17).
基金项目:本文获北方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22 2)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CIT&TCD201 404010)资助。
作者简介:王志亮(1973-),男,河北邯郸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周悦(1988-),女,河北邢台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