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尧,黄 凯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木屋是一种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传统建筑,虽然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所取代,但在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30.3%的瑞士,木屋在乡村和小镇仍随处可见。因为木屋是现存最古老的房屋形式之一,且建筑的外墙装饰能够以物质的形式反映其所处年代和区域的诸多特征,所以木屋也是最能反映当地审美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地处北温带,阿尔卑斯山区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温暖湿润,景色宜人且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因此,具有浓厚当地气息的传统木屋在瑞士乡村和小镇随处可见。因特拉肯是一个典型的瑞士小镇,风景优美且毗邻阿尔卑斯山,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在此驻足。小镇内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木屋,木屋大多是当地居民的民房,也有些被开辟为旅店供游人居住。房屋外墙的主体色调受当地木材的原色影响,呈现深浅不一的棕色,在色彩上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现代新建的木屋一方面保留了原来木屋的外型和特色,另一方面在建造时选用现代材料加以辅助,让建筑符合现代房屋的建造标准以及现代人的居住习惯。[1]35室内设计也以现代化的居住条件为设计标准,让人在回归自然的舒适中享受现代社会的便利。
因图拉肯的木屋使用当地材料建造,使用与自然颜色相近的建筑材料和外墙涂装。此地处于苍翠的群山环抱之间,主要的色彩由树木的绿色、山体的灰白色以及原木的红棕色构成(图1)。当地木屋的外墙主色调通常为红棕色或底层外墙涂装成白色,二层以上保留原木的红棕色。这些外墙的色彩形成该地建筑群的环境色,建造者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将整栋建筑和谐地融入了当地的整体环境。
图1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色彩
建筑外墙的面积最大,最早也是最直接地暴露于人们视线范围之内,所以建筑色彩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通常由建筑物的外墙色彩来实现。人的视觉是借助光的传播而起作用的,光是自然界速度最快的物质,因而视觉也是对人类情绪影响最为直接而有效的因素。色彩的实质是一切物体经光线照射后,通过人眼反射到视网膜,再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所产生的感受。所以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情绪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又因为人的行为经常受到来自于情绪变化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通过不同色彩的使用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红色与鲜血的色彩相同,给人的刺激性较强,所以使用红色可以使人警觉;人类对于色彩的最初认知来源于原始的自然环境,所以自然界的原生色最易于让人接受,使人感到舒适;使用春暖花开时节大自然清新的绿色、稳重的原木色等温和的色彩作为外墙的主色调,可以使人仿佛置身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林间,从而感到舒适并保持心情愉悦(图 2)。
图2 外墙涂装
因特拉肯的木屋之所以有这样鲜明的装饰特色,不仅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可归因于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凯尔特人、罗马人、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这片土地曾经的拥有者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记。[2]45
瑞士最终形成于1848年,在这之前并没有自己的历史,这片土地只存在于一些国家的一段年代之中。瑞士国土范围在史前是凯尔特人的活动区域,凯尔特人的艺术创造虽较少流传至今,但从其后裔即当今的北爱尔兰的艺术风格中仍可窥得一二。凯尔特人的后裔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其艺术风格悠远绵长。这样的风格印刻在了当地的装饰艺术之中,所以当地的木屋呈现出原木原始的色彩,涂装和装饰构件的设计也十分简约,不喧宾夺主,仿佛融于自然。当地居民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屋与现代城市中冰冷而充满征服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截然不同。而此后的罗马文化[3]243和日耳曼文化[4]183对当地建筑外墙装饰风格的影响则体现在外墙装饰细节上,如基督教风格的装饰图案和日耳曼风格的花窗线条等。
1.外墙装饰细节的色彩搭配
按照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人类的视觉特征决定了人的注意力更容易被亮色吸引,因图拉肯的木屋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妆点木屋外墙上可突出表现的部分,在原本深沉的原木色背景下以亮色作为点缀。如选用纯白色的窗框和门框,利用白色与外墙主色调红棕色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窗框的存在感;使用明亮的红、绿、蓝点挑出门扇、窗扇等部位,既与色调沉稳的红棕色外墙形成亮度上的对比,又与白色的窗框形成色彩上的对比,牢牢地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图3)。这种在暗色调的外墙上使用亮色吸引视线的外墙装饰手段,不仅通过分散人们的关注对象减少了建筑物体积所带来的压迫感,也以鲜明的亮度、色彩对比刻化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图3 外窗为抢眼的亮色
2.花窗和花卉的点缀
因特拉肯木屋的外墙装饰构件属于典型的北欧风格,线条简单流畅的木制阳台与栅格花窗将现代设计的简约理念很好地融入了古朴的氛围之中。花窗和阳台上辅以洋葵等被欧洲大陆普遍青睐且颜色鲜艳的小型花卉,使得窗台立刻变得活泼起来,充满生机。一些木屋还会在外墙悬挂瑞士国旗和欧盟旗帜作为装饰,以彰显地域的归属感(图4)。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装饰细节构成了对木屋外墙的点缀。
图4 各色装饰点缀
我国现在正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其目标自然也包括转变中国村庄以往贫苦、杂乱的外貌,使得新农村成为既与环境和谐相处又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村庄,而古朴优雅却不乏现代气息的瑞士小镇正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
中国传统建筑曾是世界上所有派别建筑中最重视色彩运用的,从“雕梁画栋”这一成语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对于装饰色彩的热爱。但现代中国的一些区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建筑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建的建筑往往色彩单一,整齐而缺乏变化,缺乏与周边环境的交流,影响了该建筑的地域识别性。[5]
改变建筑物的风格,最迅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其外墙色彩。[6]85美丽的色彩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为环境创造生机。建筑物的本质是人类对于人居环境的营造,承载了人类对于所处环境进行创造的智慧和愿望。色彩对于建筑物的本质而言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设计手法,但如果用得恰如其分,不仅为建筑增色还可以改变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对环境色彩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外墙设计时可充分利用配色,将其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当地特色又让人觉得舒适的现代田园景观。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建筑的装饰细节,创造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装饰构件,如雀替、鸱吻、挂落等,然而国际设计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国民的思想与视觉,很多城市的规划者与决策者在众多风格的选择中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导致中国的一些城市变成了建筑设计的“实验田”,甚至成为各种互不协调设计风格的“博览会”。一些区域盲目追求创新却忽视与当地文化的协调,即使是原本十分出色的设计在当地的环境中也显得怪诞、格格不入,使得作品无法为当地民众理解而饱受争议和调侃。
可以参照瑞士小镇的做法,在保留整体的地方建筑特色作为基调的同时,在细部,如门、窗、栏杆等处进行雕琢,去除现代建筑的单调感。再选用具有生命的物体的色彩,如植被、花、动物等的色调,丰富建筑的色彩表现。最后辅以当地特色的植物,给建筑带来生机与活力。
瑞士小镇因图拉肯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其外墙色彩选用了与当地色彩相近的红棕、白色,点缀以树叶的绿色、当地鲜花的红色、天空的蓝色。又因为当地有丰富的木材资源,所以选用木屋作为主要的建筑类型。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学习其因地制宜,致力于将人居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林木资源缺乏,所以不应大规模用于建造房屋,但制作水泥的主要材料石灰岩、用于室内外装饰的花岗岩、既可用于点缀装饰又可用于合成建筑材料的砂石等储量都十分丰富,可以选用。此外,在进行建筑外墙设计时,还应优先考虑当地的植被、土壤、水文等特征,选用与当地的自然色彩相协调的人工色彩进行设计,达成建筑融入自然、人居回归自然的新面貌。
木屋作为最古老的房屋形式之一,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取代,但在瑞士小镇这类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仍广泛存在,并为众多建筑艺术大师所推崇,甚至造成了北欧“平民住高楼,富豪住木屋”的社会现象。在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中,这种木构建筑不断改良创新,最终适应了世界的变化,为当地的居民和往来的游客所喜爱。它的建筑主体利用当地储量最为丰富的天然资源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做到了因地制宜,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环保的要求。而外墙设计则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方面保留了现代的内部装修以及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外观,保证了居住舒适度;另一方面在进行外墙色彩和装饰细节设计时与大自然进行了和谐的交流,确保了与周边环境在审美上的统一。在对中国的村庄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这种外墙色彩和装饰设计的手法是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卡琳·冯·维特斯海姆.瑞士与阿尔卑斯地区的传统与当代的木构建筑[J].世界建筑,2005(8).
[2]陈剑.高卢人的罗马化——罗马征服与统治时代凯尔特文明的嬗变历程[J].古代文明,2011(2).
[3]鲁什福斯.古代罗马的建筑与艺术[C]//孙逊,杨剑龙.都市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张竹筠.不应忽视欧洲文学中的日耳曼文化根基[J].学术交流,2007(2).
[5]胡海清.从欧洲乡村看我们的农村民居[N].驻马店日报,2006-07-24.
[6]金凯,靳深.建筑色彩的生态性研究[C]//中国流行色协会.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