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梅
(黄冈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北 黄冈 438000)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当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信息情报的获取欲望与日俱增,而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数量还是馆藏图书资源都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我国有两千多所高校,这些高校的图书馆除了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以外,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完全有能力就近向社会开放。因此,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2246所,加上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总数已超过2500所。每所高校至少建有1个较为完备的图书馆,各个院系和研究机构还建有专业资料室。从馆藏资源来看,我国一般普通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均达百万册以上,中外文期刊达上千种之多,电子图书数十万册,一般还拥有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较大型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而一般高校师生总数大多在两万人以下,不难看出,高校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除了满足师生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尚有较大的富余服务空间。从借阅时间来看,高校每年寒暑假长达三个月之久,周末总日数有近80天,除去图书馆正常的内务整理时间,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每年至少有150天的时间处在闲置状态,这为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高校的合理布局也能使更广泛区域的公众享受到更专业的信息服务。我国高校分布广泛,省会城市高校云集,地级城市基本上有1所以上高校。高校的这种分布特点意味着图书馆覆盖面可以达到全国的各个区域,服务范围甚至可以延伸至广袤的农村。
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具有人才云集,设备齐全和信息收集、加工和检索能力强的优势。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处,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信息库的功能可以将各种人才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智力支持,为信息咨询、答疑解惑、学术报告提供充分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齐全,阅览室、学习室、报告厅、电子阅览室、休息室和教室应有尽有。同时,一般高校图书馆都实现了与国内外大型网络信息中心的联机检索和信息共享。也就是说,在国内的任何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访问与之合作的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中心,获取信息资源。
发达国家如英、德、美、日、澳大利亚等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是向社会开放的。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曾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早在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量的费用。”时至今日,我国仅有深圳大学、河北大学、海口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少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刚性的政策性规定。就高校而言,大学图书馆主要是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如果没有硬性规定,高校一般不会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放社会服务,也就意味着图书馆要扩展工作内容,增大工作量,增加运营成本。教育部2002年2月26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表述与原国家教委相关文件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显而易见,教育部并没有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一定要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是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并且明确地把它的工作范围限定为“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图书馆一直把本校师生员工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义务。有些高校为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偶尔也会开展一些诸如“读书节”等活动,邀请社会人士参观高校图书馆,提供限时阅览服务。活动结束后,社会公众很难走进高校图书馆大门。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人们也一直认为,高校图书馆就是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甚至要求高校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服务。
三是缺乏联系沟通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有条件地向部分社会公众开放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机制。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应担负起高校图书馆与社会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学习氛围,在公众图书馆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鼓励社会读者走进高校图书馆;同时,向社会公众了解阅读需求、阅读偏好、借阅要求等实际问题,将这些信息反馈给高校,便于同高校沟通协商。另一方面,应主动联系地方高校,争取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在不影响高校师生正常教学科研的情况下,争取高校图书馆有条件地对社会公众开放,并就开放时间、开放范围、读者范围、借阅规定等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协商。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信息服务,是高校工作的社会化延伸,也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要将高校的办学实际和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统筹考虑,努力推进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在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上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向社会公众开放信息服务的联动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有人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要图书馆大门向社会公众敞开就解决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并不是这样简单,实际上它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配置问题。简单地说,高校图书馆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部门,其图书信息资源的购置,工作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等都是按照高校的规模和学科特点配置的。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势必与其本职工作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高校和地方相关部门应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一是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还是向社会的特定人群开放问题。从目前高校实际来看,还不具备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的条件,只能为社会的特定人群,如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开放时间问题。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信息服务,应以不影响高校正常科研教学秩序为原则,尽可能避免与高校师生争时间、争资源的问题。开放时间以周末、假期为宜。三是资源耗损和人员劳务问题。开放社会服务业务,客观上会增加图书信息资源的损耗,给图书馆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加重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节假日开放还意味着工作人员要牺牲休息时间。因此,应考虑给图书馆必要的损耗补偿,对于工作人员也要给予适当的加班补贴。
在知识经济年代,高等院校不仅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且也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的职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与外界的联系更多体现在校际之间,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相对较少。高校图书馆把自己的工作范围定位在为本校师生服务上,对开展社会化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心里准备,在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所以,高校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服务社会的工作。领导重视是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首要条件。高校领导要把社会化服务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作为对图书馆和图书馆领导考核的主要指标,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因素,使其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其次,高校图书馆要真正把社会化服务纳入自己的工作和职责范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搞好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最终都由图书馆馆员来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决定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借还图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图书信息资源检索、信息搜集与传递、科技成果传播与推广、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科技知识讲座与培训、定题服务等较为专业和复杂的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既要有十分广博的知识结构又要有比较专业的知识背景,还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社会化服务的专门机构,搭建与社会公众联系的平台,做好统筹与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要构建远程图书检索预约平台,社会公众凭借借书证数字编码,以实现远程图书检索和预约,为社会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政府支持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得以长期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地方政府要给高校图书馆以必要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用于业务拓展而发生的资源损耗和费用增加,另一方面用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增加工作量而给以补贴。这样既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物质保证,同时也能够调动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中,除了政府必要的支持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收取必要的使用费,实行有偿服务。
[1]王璐.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途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Z].2002.
[3]喻亚琴.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机制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
[4]高平.论人文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对象的拓展——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
[5]刁羽.基于QFD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