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潮、汕两地同创岭东同文学堂补证

2015-03-27 19:14:39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汕头潮州学堂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清末潮、汕两地同创岭东同文学堂补证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1899年,丘逢甲及同仁拟在汕头或潮州创办一所新式的岭东同(东)文学堂,最后确定在潮州。而同时,以林梁任为首的潮汕乡绅在惠潮嘉分巡道沈守廉的支持下,也在汕头埠创办了一所岭东同文学堂。清末《岭东日报》及其当时学堂总教习温仲和遗留的信札,可与前人研究成果互为印证,并补充历史的部分缺环。

丘逢甲;林梁任;温仲和;岭东同文学堂;《岭东日报》

19世纪的最后一年,丘逢甲在潮汕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这在粤东乃至全国教育史上是一件值得讨论的大事。早期,通常认为丘氏始创岭东同(东)文学堂于潮州,而后迁往汕头埠①如民国《潮州志·教育志》载:“先是民国纪元前十二年(即光绪庚子十二年)丘逢甲于台湾义师失败后来潮州,邀进士何士果创设同(东?)文学堂于镇平会馆,并延日人熊泽纯之助为东文教习。不一年,移于汕头,改称同文学堂。”另,陈新伟:《丘逢甲在潮州维新时期的教育活动》(《韩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亦持此观点。。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丘氏两次在潮州、汕头创办岭东学堂,地点、名称不一②主要成果如古岭新:《试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何国华:《丘逢甲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华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刘健明:《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载吴宏聪、李鸿生主编:《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又载夏晓虹著:《燕园学文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陈荆淮:《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陈荆淮:《文献所见之岭东同文学堂创办前期史实》,载黄挺编:《第七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9年。。尤其是近年夏晓虹与陈荆淮发表的两篇宏文,发掘了更多的原始资料(包括保存于域外的早期资料),引证材料丰赡,论证缜密,使得历史的真相逐渐显示出来。其间仍有待补证之材料与讨论之馀地,而通过当时在汕头创办的《岭东日报》及温仲和的书信的记载,可以与前贤研究成果互为补证,充实其中的某些缺环③笔者曾于2000年1月参加“丘逢甲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撰有参会论文《岭东同文学堂与清末潮汕教育》,本文即在其基础上修订而成。。创刊于1902年4、5月间的《岭东日报》,是由杨源等在汕头创办的一份立足于清末岭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日报,自创刊以来,对同文学堂作了大量文字报道,对本文裨益尤多。

一、1898年前夕的岭东新式教育概况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而在这些之前,中国的学校是由中央的国子监和地方的府(州)县儒学、书院、社学以及民间的义学、私塾等旧式学校构成的,无论教育的目的、内容,还是方向,都与欧美在18-19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国民教育系统相差甚远。潮汕地区在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之前,已见教育模式转型的嚆矢。①澄海县盐灶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出现第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

汕头开埠之后,更多的新式学堂出现了。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宣统三年(1911)62年间,外国教会在潮汕地区一共创办了33所新式教会学堂(校)。[1]尽管出现了一批教会或官、民兴办的新式学堂,但它们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不为时人所看重,这种状况直至19世纪末尚未改观。只是在光绪三年(1877)一方要员方耀在潮州创建金山书院后,陈维岳、廖廷相、温仲和等一班学海堂的高足相继掌教,他们俱是师承汉学与宋学并重的陈澧,在教学内容上注入实学成份,金山书院才开始以其高质量的办学水准与学术导向而引人注目。[2]然而,此时学术风气已急剧转变,尤其是在中国对外的门户——广东,汉宋之学早已得到折中,汉宋之争早已为抉择中西学之时势所取代。可见,潮汕(岭东)的教育变革是较为滞后的。但另一方面,清末地处东南沿海的潮汕地区与韩江上游的汀州、嘉应州地区都拥有大量海外侨民,对本土的文化教育革新的诉求自然日渐高涨。

甲午中日战争后,兴学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内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丘逢甲正是在此时从台湾内渡,奉旨“归籍海阳”[3],寓居于潮州鱼市巷,以后有八年的时间主要活动于潮汕、兴梅一带,在教育革新方面尤多贡献,特别是下文要论述的倡办岭东同文学堂;1896年至1900年间,他大部分时间客居潮州,自云“五载金城(潮州城别称)客闭门”。丘氏来潮之前,在台湾已有不短的教育生涯。丘逢甲在青少年随父就读时,已能协助作为塾师的父亲教导蒙童,在教育方面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和才能。他在1889年获取进士功名后,无意仕途,即在台中衡文书院授徒,并创办山庄书院,以“新学”启导学生,“慨括贴之无用,除课应试文艺外,兼讲中外史实,劝阅报章,以广见闻”。②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引自吴宏聪、李鸿生主编:《丘逢甲遗作》,世界河南丘氏文献社(台湾),1998年,第466、470页。这一切都为他在粤东从事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同年友温仲和的引荐下,丘逢甲被潮州知府李士彬聘为韩山书院掌教,丘氏主讲韩山书院,未及一年而“岁终辞去”③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引自吴宏聪、李鸿生主编:《丘逢甲遗作》,世界河南丘氏文献社(台湾),1998年,第466、470页。。1898年至1899年,应聘为潮阳东山书院主讲(一说兼澄海景韩书院主讲)。在东山书院也处于惨淡支持状态,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回复丘菽园的信中说:“温太史(温仲和)在金山讲席,小顽固党以其喜言新学,已挤之去。东山一席尚在絷维,弟遂为此间鲁灵光。然江河日下,欲挽为难,星洲已建孔庙,吾道遂南,弟已有浮海之思矣!”[4]790丘氏弟瑞甲为兄撰《行状》云其主讲潮州各书院,“以科举必废,课文外兼课科学。当时风气未开,未免骇俗,每以此受当道忌”④《岭云海日楼诗抄》“附录”,引自《丘逢甲研究》,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献社(台湾),1998年,第504页。,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窘迫情形。书院毕竟是“旧制”,新的教学内容自然无法与旧的组织形式相协调,为开启民智,创办新式学堂的构想,自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丘复为其撰写的墓志铭,颇能反映其时丘氏的这一新的转变:“因念欲开民智张民权,非主张精神教育不为功。故君初居潮,主讲韩山、东山两书院,皆以实学训士。犹以书院旧制,新智识灌输有所未尽,倡办岭东同文学堂。”⑤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载吴宏聪、李鸿生主编:《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3页。

丘逢甲的挚友与合作者温仲和(1849-1904年)是岭东学界的一位先觉。温仲和,小名位中,字慕柳,另一字柳介,嘉应州松口大塘村人。17岁就考中秀才,后作为专课生进入广州的菊坡精舍就读,得以亲聆岭南著名学者陈澧的教诲,真正成为陈澧的入室弟子。光绪四年(1878),又被选为学海堂专课肄业生。光绪十一年(1885),考试获得优贡资格,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他特别精通的是《三礼》,在国子监读书时,写成《三礼经纂》一书,博得赞赏,扬名京城。其著述还有《求在我斋集》、《读〈春秋公羊〉札记》、《为学通义》、《其观通》等,主持编纂光绪《嘉应州志》。光绪十四年(1888),他以优贡资格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次年殿试成为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4年后回归家乡。1894年夏间,他被聘为潮州金山书院掌教,至1899年秋冬间离开讲席,主持金山书院一共有5年多。在此期间,他热切投入书院的教学与研究。他任书院主讲,贡献颇大,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更新。除经古文外,他认为算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安排学生学习算术,亲自编写《代数几何算稿》作为讲义。他去世之后,丘逢甲对其这样评价:在1900年以前,读书人要么受到“旧学”的蒙蔽,要么偏离了“新学”尺度,温仲和都给予启发、指正,置别人的诽谤于脑后,因此他的许多学生能够成才。他给同乡好友黄遵宪回信说,近年来比较赏识的学生有海阳的黄桂荣,揭阳的姚梓芳、林枚,潮阳的郭经、陈钟毓,大埔的温廷敬等。[5]73-75

二、花开两朵:潮汕两地筹办同(东)文学堂

据夏晓虹研究,1898年5、6月,日本相继成立了名为“东亚会”与“同文会”两个组织,后两会于11月合并,共同组成“东亚同文会”。随后即在中国各地成立分会,后来担任潮州岭东东文学堂教习的熊泽纯之助,担任汕头东文学堂教习的山下稻三郎,即为该分会会员。而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分会会长高桥谦与澄海乡绅林梁任商讨的结果,在汕头埠也创办另外一所“同文学堂”。“熊泽氏由潮州东文学堂,山下氏由汕头同文学堂招聘,既已各赴任地。”①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第45-46页,第65页。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底,潮海关(址在汕头)税务司甘博(S.campbell)在《潮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中也提到这所学堂的情况:

1899年秋天,这里开办了一所在道台管辖下的学校,取名为‘岭东同文学堂’,表示学校设在广东东部和在校内讲授中学和西学,其目的是通过帮助学员全面掌握本国语言知识,同时教授日语,以便能通过日本教科书这个媒介学习西方科学,培养年轻人担任官职,学校是在道台倡议下,由地方绅士和商人捐款资助开办的。教职员包括一名翰林任校长,一名进士和另外两名中国人作为校长的助理人员,以及一名日本教员,规定15岁以下的少年每年交学费20元,超过15岁的每年交30元;寄宿生每月加收3元。1900年动乱期间学校曾经关闭,现正拟重新开办,大有成功的期望。学员人数预计要超过100人。

1898年潮州府开办了一所类似的学校,也聘请了一名日本教师,但这项事业得不到支持,学校不得不关闭。②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潮海关史料汇编》(内部),1988年,第56页。

这段材料,非常清晰地表明在汕头埠与潮州府城各办有新式的学堂。

(一)在潮州府城内的岭东同(东)文学堂

1.潮州学堂创办的时间

针对1898年、1899年与1900年三种说法,陈荆淮经考辨,认为“潮州东文学堂开办应在1899年底,也即农历十月末之后。”[6]这是很有见地的。丘逢甲于1899年秋、冬之际,在致新加坡丘菽园的信中,有两封提及办学堂事。是年农历十月丘逢甲在给丘菽园的一封信里言道:

……二、近日在潮倡设岭东同文学堂,已有成议。其《序》及《章程》,此间已发刊,兹将稿寄上,希登贵报,以慰海外同志之望。内地阻压两力均大,不能如海外办事之自由。呼应不灵,阻抑百出,虽有胆气者为之束手,保商局之不能切实办事者以此。若今所议设之同文学堂,则以同志数人为主,不经由官绅。若办成,似比保商局收效为速,计筹款集,明春即可开设也。[4]792

当年农历十月下旬,他又给丘菽园另一封信,说:“岭东同文学堂明春可开,兹寄上《章程》一本,与前寄无甚差异。”[4]796

另,有一份嘉应州地方乡绅密奏的档案(1907年),揭发丘逢甲:“己亥(1899)倡办岭东同文学堂,招集生徒,昌言革命。庚子(1900)楚南事起,康有为命欧渠甲汇银三千两与为川资,亟欲往共图之,以温仲和太史谏从缓,闻败而止。”①《广东举人黄遵楷等揭告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等与革命党人通声气禀》,见徐博东:《一宗地方士绅密控丘逢甲重要档案史料的介绍与考证》,载吴宏聪、李鸿生主编:《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5页。概言之,丘氏及其同仁在潮州筹备创办同(东)文学堂,时间在1899、1900年之间。

2.潮州学堂的名称

陈荆淮对此也已有考证,指出丘逢甲在其文稿中一直称为“岭东同文学堂”,而日本东亚同文会的报告则称为“潮州东文学堂”,而推测“‘同文’与‘东文’都是当时对日文的不同表述,潮州学堂草创匆促,又半途而散,未用丘逢甲初拟的“岭东同文学堂”名称而暂用‘东文学堂’的简称也是可能的。”[6]在早期的筹备情况中,丘逢甲如何称呼学堂之名不得而知,但确实在《章程》中,且至迟在1899年11月,丘氏的信件一律命名为“岭东同文学堂”。

据上文引用夏晓虹的材料,日本方面称为“潮州岭东东文学堂”或“潮州东文学堂”。梁居实②梁居实:字诗五,又字仲遂,嘉应州举人,曾主讲广州应元、菊坡等书院,为丘氏儿女亲家,亦与黄遵宪等友好。在与丘氏的通信中即称“东文学堂”,如《与丘仲阏论潮嘉设东文学堂书》、《再与丘仲阏论潮嘉设东文学堂书》均称为“东文学堂”,其中第二封书信云:“仲阏仁兄大人阁下:八月十九,托杨守愚赍去一函,度早照人,久不得复音,不审东文学堂事有无头绪?刻下(温)慕柳已去潮(州),阁下势益孤……”[7]148-149又,民国《大埔县志》载何寿朋(士果)于“庚子(1900),设东文学堂于潮郡城,倡潮士习日本语言文字。……(光绪)癸卯(1903),总教汕头同文学堂”③张霖和修,温廷敬纂: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第二十二《人物志五·列传五(民国)》,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看来不止日本方面习用“东文学堂”之名,中国士人亦有用“东文”之名的习惯。

故而笔者以为“东文”与“同文”在当时两名通用,并称不悖,并未统一名称。

3.学堂的地点

陈荆淮认为丘逢甲1899年所拟《岭东同文学堂章程》最初设想把学校办在汕头埠,后来因参与的同志皆认为应办在粤东的政治中心而改为潮州府城[6]。现在看来,已成不刊之论。

昔年丘逢甲的一份名为《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未刊稿)》云“本学堂设于汕头埠,名曰‘岭东同文学堂’。虽由潮中同志创设,然同道之嘉应、惠州及其他省、府、厅、州、县之人,均可查照章程入堂肄业,不分畛域,以广造就”[8];虽然该文撰写时间不明,但属于比较原始的初稿是可以断定的。可见丘氏起始确实是准备将岭东同文学堂办在新兴的汕头埠。此与丘氏的《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发表于1899年12月3日刊行的《知新报》)可以互为印证,其序中的《开办章程》明确讲到“本学堂设于汕头埠,名曰岭东同文学堂”,其原因与汕头开埠后其位置的崛起有关,故丘氏申述的因由与上引《缘起》颇类似:“(学堂)虽由潮中同志创设,然同道之嘉应、惠州,邻境之漳州、汀州各属,自当不分畛域,以广造就。”④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第53-55页。

1899年,丘逢甲在与梁居实信函中论及筹办学堂时间的同时,将原拟在汕头创办学堂的校址改在潮州府城,说很快就确定校址,并招到学生:

九月间,(杨)守愚赍到尊缄,即为草定开办章程;乃弟往潮阳一月,而事尚无端绪,则以守愚之势,在潮亦孤特。十月杪,弟由潮阳还郡,而士果亦来,始为立决定义,至先生第二次信来,时章程已刊发。……初拟在汕头开办,缘同人皆以为宜在郡城,已租定慰忠祠,地尚宏敞,学生来报名者已有二十人矣。[4]801

此外,丘氏在同年《答(潘)兰史》、《致丘果园信》中也提及创为同文学堂及《章程》事[4]808-809。

由这些材料,可推知潮州城内的办学设想与准备的情形:丘氏与众同仁创办学堂原打算办在汕头,但参与讨论的众人都认为定在潮州府城更适宜,并租定慰忠祠作为堂址①民国《潮州志·教育志(下)》则记载丘氏始首创学堂于潮州镇平会馆。,已有20名学生报了名,预定在1900年春正式开办。但民国《潮州志》作镇平会馆,陈荆淮作了合理的解释[6],在此不赘。

4.创办学堂的合作者与教习

丘氏决定创办新学堂始于1899年秋、冬之际,是在梁居实的催促与杨鲁、何寿朋的大力协助下开展的。他特别强调学堂为民办,一如上文言“以同志数人为主,不经由官绅”。

他在《答菽园》信中云:“此事最出力者为澄海杨守愚上舍,大埔何士果大令次之。此间得此,或能稍开风气。潮人口音与漳、泉同者十之七,与嘉、惠、汀、赣同者十之三,若能推广吾教,应为之事尚多也。”[4]796

杨鲁(1875-1936)字守愚,澄海人,光绪间举人。何寿朋(1866-1921),何如璋次子,字士果,又一字仁绪。民国后以字“士果”通用。

到底丘氏在潮州开办学堂有没有成功呢?夏晓虹认为学堂没有开办成功,中途夭折。据日本《东亚同文会报告》,当时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分会确实安排熊泽纯之助到潮州东(同)文学堂任东文教习;1902年,熊泽纯之助在给当时的惠潮嘉分巡道丁宝铨的信中对此曾追述:“仆在潮,初承府城东文学堂之聘,半途遂散,言之可悼。”②熊泽纯之助:《汕头通信》(12月25日),转引自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2000年,第56页。

而丘琮所撰丘逢甲年谱云:“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丘逢甲)创办东文学堂于潮州,聘日人熊泽为教授。”③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载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抄·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似乎有过一段短期的办学历程。1900年春,丘逢甲和好友王恩翔④王恩翔:字晓沧,嘉应州人,粤东著名诗人。为传谕保商之事南来新加坡,二人在星马停留的几个月期间,不断呼吁华侨士商建孔庙、办学堂⑤钟佳华:《从兴办教育看清末民国时期南洋客家华侨对家乡认同的问题》,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编:《世界客属第十三届恳亲大会主催第三届客家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1996年,第37页。。王恩翔亦云:“庚子(1900)春,余以潮州汕头创设学堂事,合闽粤为一,乃与蛰仙工部来游南洋,道出新架坡。……”⑥王晓沧:《道南书楼再记》,《知新报》一百二十七第33页《外洋各埠新闻》,澳门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第1949页。丘氏在诗注中仅与弟树甲言及“己亥(1899)冬,同画定岭东同文学堂事,弟遂归镇平山居。予送之潮州上水门外。庚子(1900)春,予以学堂筹款事,出南洋群岛。”[9]243-245不及记潮州办学的情况。而当时其重要的合作者杨鲁与何寿朋如何协助实施,情况也不明。

由于现有材料有限,对于这一段历史我们无法弄清楚,只能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在此暂且不论。

(二)在汕头埠的岭东同文(东文)学堂

1899年底,在汕头埠也创建了一所同(东)文学堂。目今关于汕头埠的岭东同文学堂材料比较丰富。前文潮海关报告已论及其创办、停办与复办情况的概况,其办学情况似乎不像陈荆淮所论的与潮州一样没有影响便很快夭折、资料信息模糊等等[6]。虽然其初创办学时间不长,但是为后来同名同址的学堂的重建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在1899年冬,丘逢甲给当时的惠潮嘉分巡道沈守廉的信中曾提及这所学堂:“汕埠闻亦设东文学堂,与郡城乃一时并举,此亦风气渐开之兆也。”[4]810上引甘博(S.campbell)《潮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非常明确说“学校是在道台倡议下,由地方绅士和商人捐款资助开办的”。据日方东亚同文会广东会员的报告,称“该学堂首倡者为林梁任、邱逢甲、李毓藩等”①转引自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第56页。。该学堂由道台(当时惠潮嘉分巡道为沈守廉,详见下文)倡议,地方绅士及商人资助,至于是否“归道台辖下”,尚待探讨。但按照这样的记述,可知这所新式学堂至少得到一方要员的认可,可算是官民合办。

林梁(樑)任(1866-1936),广东省澄海县南砂乡西社人,常用名仔肩,又名梓坚,字春恨,以辈分命名诞彰。“戊戌变法”的失败,触发他兴办新式教育的想法。大约在1899年前后,梁(樑)任加入日本东亚同文会,成为其中一位会员。虽然第一所岭东同文学堂终于在潮汕府城开办,但梁(樑)任继续坚持在汕头兴办同文学堂,联合丘逢甲、李毓藩等筹办学堂。汕头的同文学堂也随着潮州府城之后创办,初办时,实际主持人是梁(樑)任。②吴榕青:《琴心剑胆的林樑任——金山书院学生佼佼者(九)》,《汕头广播电视报》2013年8月29日第19版。

沈守廉,字说莲(一载字絜斋),号洁斋。浙江海盐县人,荫生出身。至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已上任广东惠潮嘉分巡道,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之后仍在任;撰有《沈文节公事实》一卷。③参据佚名:《大清缙绅全书》《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光绪二十七年冬》各本,北京荣禄堂刊本;(清)刘锦藻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四,民国影印十通本。民国《潮州志·职官志》仅系沈守廉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惠潮嘉分巡道一年[10]11,明显有误。沈氏任道台期间,“素为商民信服,特委前往新嘉坡、槟榔屿一带劝谕各商,许以特别优待。各岛华商关怀祖国,又习知奉省为农工商业产地,皆愿集赀自效”。④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丙午赵尔巽奏文,《东华续录(光绪朝)》卷二百○六,第15-16页。由此可见其思想比较开明,与当地潮嘉士商关系较为融洽,并亲自到南洋一带劝谕,在汕力促兴办同文学堂也顺理成章。

甘博说汕头的岭东同文学堂的“教职员包括一名翰林任校长,一名进士和另外两名中国人作为校长的助理人员,以及一名日本教员”,在这里,“翰林任校长”应是温仲和,而“一名进士”,也与何寿朋的功名出身吻合。其他两名助理可能是指温仲和的得意门生姚梓芳(揭阳籍)与温廷敬(大埔籍)。

1899与1900年之交,汕头岭东同文学堂一直处在酝酿筹备办学阶段。据夏晓虹考证,初办时有学生35名(1900年6月20日之前),甫一开学,旋即因8月唐才常等策划自立军事被清廷侦破,主持学堂事务的乡绅林梁任(林樑任)因议论政治遭到告发,殃及池鱼,使得学堂濒于涣散,至1900年10月,在校学生已骤减为四五名⑤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第57页。。此后学堂即基本遭到停办的厄运,显然直接的原因,应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及接踵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而带来的全面动荡,全国各地风声鹤唳,导致学堂师生的星散。

在温仲和的文集中,收录有他给友人信件若干,其中以寄给黄遵宪的去信最多,总共有18封,其中有部分涉及到同文学堂,可探知更多有关于学堂首办之时的确切情况。这里援引其中三封,俱撰于1900年,前两封作于汕头,时在10月前或稍前,后一封作于家乡嘉应州松口,时间当在10月之后。

《与饶芙裳(集蓉)同年议松口设团练局书》云:

芙裳仁兄同年阁下,前月廿六日接诗五、佐才二公在港来电,知各国联军已入京师,两宫与端邸西狩。……弟本拟回家办理此事(指设团练局),与诸生商议,皆云师如回里,学堂必散,已散不可复聚。再三挽留,势不得恝然舍去。故请阁下任之,有急必回里相助,无可辞也。[11]9

这是温仲和回复同乡并同年好友饶芙裳的书信。饶芙裳(1857-1941),嘉应州松口镇车田村人,原名赵曾,又名集蓉,别号松溪老渔,光绪《嘉应州志》编修之一。①李全基:《饶芙裳小传》,载梅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会员编:《梅县市文史资料》第8辑,1986,第47-48页。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可推知此信应撰写于1900年10月。在饶芙裳的劝说下,温氏虽因乡里动荡,心急如焚,但考虑到学堂创办不易,学生着力挽留,仍然坚守总教习之岗位。这段史料,与日人记载的“学生不能安心受业,在学人数已骤减为四五名”②【日】山下稻三郎《汕头短信》(10月13日),《东亚同文会第十二回报告》(1900年11月),转引自夏晓虹:《关心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第8辑,第57页。似乎稍有出入。

温氏《与黄京卿公度书》(九)云:

公度我兄同年大人阁下:本日甘牧师来,说西报言京师庆王(奕劻)、荣中堂(荣禄)与端王(载漪)相攻……谢益卿翁昭信股票贰千两亦送入学堂,但经此次事变,恐此票无益耳。昨日张弼士到学堂,渠闻刚相(刚毅)有自尽之说;而港报则言徐相全家为团匪所杀云。[11]18-19

谢益卿,嘉应州松口铜琶村人,侨居印尼的著名富商。传闻刚毅自尽之说当在1900年8月之后,此信当撰写于该年9、10月间。与上一信相印证,可知温氏尚坐镇在汕头的同文学堂中。

另一封《与黄京卿公度书》(六)如下:

公度先生同年大人阁下:……学堂自弟回家后,不散自散。兼有不愿将医院永作学堂者,布煽谣言,殊骇听闻,其实皆子虚乌有之事也。唯新政不行,此事不倡之。在上科举不变,下之人纵有粲花之舌以神其鼓舞,而筹款一事终迟疑观望,未能使之踊跃也。……鄙人自回家后,并未谋他处书院之事。若果朝廷能决行新政,则学堂仍当续办,故迟回有待耳。[11]13-14

信札中所提“学堂”即明显是在汕头的岭东同文学堂,兼提到当时学堂是以汕头某医院址作为办学地址。陈荆淮言汕头同文学堂创办,是受惠于林梁任(仔肩)等所建同济善堂的让地[6]。但据此信看来,非是善堂的主体,而是其一侧的医院部分地盘,这也可从温氏的第三封信中得到确证。另外,杨勉曾提到,汕头同文学堂创办,是商得汕头同济善堂同意让出其所属同济医院的前座东西斋作为学堂办学地址,而同济医院迁往新建的院址,即今民族路人们称红砖楼的地方;旧址让给同文学堂,即今外马路第三小学③杨勉:《汕头同文学堂始末》,载政协汕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汕头文史(第1辑)》,1983年,第70页。。正好与温氏的书信相印证。

当时温氏以乡绅的身份回乡协助维持治安秩序而离开学堂是一原因,信函也反映出学堂有存立维艰的情况,新教育政令未推行与地方旧势力的阻挠、民众的不支持态度、经费的窘迫等问题。虽然随着温氏的离开,学堂暂时解散,但他仍然心系教育,热切期望有复办之日。

三、一枝独秀:汕头同文学堂的复办

潮州的岭东同文(东文)学堂,此后就销声匿迹了。庚子之乱后次年即1901年,汕头的学堂却获得重生,并顽强地延续了若干年,对粤东地区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1年春,丘逢甲从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澹定村赴汕头,筹备复办岭东同文学堂。论者以为丘氏在1900年到南洋联系华商时已筹集办学经费十馀万元[12],似乎估计数目过高。但丘氏确实决定正式重践初衷,转而在汕头联合林樑任等接办岭东同文学堂。

温仲和致黄遵宪的信札云:“昨接仙根(丘逢甲)书,言汕头同文学堂因八股废后,来报名者甚众,明年似仍可前接办。”[11]23八股文被废在1901年8月29日,此信当作于1901年秋冬,丘氏正加紧筹备开办学堂,拟请温仲和复出主教。与前文海关《报告》所说“现(1901年)正拟重新开办,大有成功的希望,学员人数预计要超过100人”的情形完全相符。丘氏担任监督,官办学堂变为民办学堂,惟未知是否在原址之上创办。丘氏所创,不论1899年在潮州城,还是1901年在汕头复办,似乎应属于民办,但又不全然。汕头的岭东同文学堂确实与惠潮嘉分巡道的支持有关,显然兼有官办的特质。

学堂很快就复办起来了。学堂自1901年春至次年秋一年半的发展,形势可喜。如学堂公启1902年农历五月元隆、六月连兴等行铺的“值月征信录”,公开学堂经费收支①如《岭东日报》光绪廿八年六月初十日(1902.7.14)广告《同文学堂五月份元隆值月征信录》,光绪廿八年七月十三日(1902.8.16)广告《同文学堂六月份连兴值月征信录》等。。

1902年夏,惠潮嘉分巡道丁宝铨将岭东同文学堂的办学情况上报省府长官,得到认可并嘉许,其时《岭东日报》报道如下:

汕头岭东同文学堂规模毕具,迭纪前报。自丁观察莅任后,查悉章程妥协,爰发图钤以昭信守,并申详大宪汇奏立案。督宪陶、抚宪德经于上月附片具奏矣。兹将片折照抄以供众览:

再粤省各府、厅、州、县中小蒙养学堂,前经遵旨,饬令各该地方官设法筹办,现据各属陆续禀报开办,惟尚未一律开齐,且章程、功课亦未尽合式。自当札催速办,并将办法未妥之处批令修改,不敢因循迁就。广州府中学堂设于省会,为各府中学堂之模范,现经署广州府龚心湛筹捐经费,择地兴建,约计数月之后当可开学。至本省绅士所立之学堂,现有时敏学堂,系广州府绅士内阁中书邓家让等集资新建,该学堂倡始于光绪二十四年,迄今五载,学生均将成就。今年复扩充斋舍,添招学生,规模既属整齐,课程亦复严密。又潮州府绅士工部主事邱逢甲,翰林院检讨温仲和等在澄海县属之汕头地方建设岭东同文学堂,业已开课,曾饬令惠潮嘉道丁宝铨查核。据称章程一切甚属妥协。又广州府绅士翰林院侍读丁仁长,编修吴道镕等在省城建设教忠学堂,以广州府学宫馀房为斋舍,业经议定章程,禀准开办,现已招考学生,即日开堂授课,均先后据该绅士等禀请立案前来。臣等伏查该绅士等营建各该学堂实心实力,办理有成,均属好义急公,有裨学务。合无仰恳天恩,饬下政务处礼部立案,以示鼓励。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奉硃批政务处礼部知道,钦此。②佚名:《学堂奏案》,《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七月初五日(1902.8.8)。

从此,岭东同文学堂获得官方的许可与嘉奖,走上了办学的正轨。至于日后发展如何,俟另文再探讨。

其时,学堂监督是丘逢甲,总教习为温仲和③佚名:《汕埠冠盖》,《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九月十七(1902.10.18)。;分教习有:温廷敬、蔡锡龄(副贡)、朱乃霖(秀才)等④佚名:《购置新书》,《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六月廿日(1902.7.24)。。而东(日)文教习,仍为原来拟来潮州任教的熊泽纯之助。他于1902年农历六月照例放暑假,从香港回日本⑤佚名:《鮀江事汇》,《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六月廿日(1902.7.24)。。至农历九月才将返回汕头执教,报章载:“岭东同文学堂东教习熊泽纯君昨日札,大仁丸由厦到汕,携来《日语入门》若干,分与诸学生以为学日语者问津焉。”⑥佚名:《教习到汕》,《岭东日报·“潮嘉新闻”》光绪廿八年九月廿二(1902.10.23)。

民国《潮州志·教育志》言1900年原设在潮州的同(东)文学堂“不一年移于汕头,改称同文学堂,由温仲和、姚梓芳招生开讲,并延何寿朋(士果)、温丹铭(廷敬)分掌教务,刘家驹任数理,罗仙俦为教员,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有志者咸归之”。[13]6但不知是确如其文表达的指1901年重办之初的情形,还是后来的变更情况,姑记录以备考异。

结语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潮州府城与其属县澄海县滨海新兴的汕头埠同时筹备创办同文学堂。丘逢甲同时推动在潮、汕两地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可以说是其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新起点,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同文学堂无论对丘逢甲个人或是整个岭东地区的教育,都有重要意义。数年之后,丘逢甲本人自豪地表述:“岭东之兴学也,自汕头之同文学堂始。今则韩江上下游数百里间,学风之盛,不下于他流域。其引新潮而大之,论者皆推同文”。①丘逢甲:《萧母姚太夫人七秩开一寿序》,载广东丘逢甲研究会编《丘逢甲集》,第869页。

(本文初稿作于1999年12月28日,2015年5月26日修订稿。感谢李国平、周昭根君的协助。)

[1]黄挺.近代潮汕教育概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3):9-21.

[2]吴榕青.潮汕地区明清书院发展述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3):86-93.

[3]汪叔子.关于丘逢甲内渡归籍的一件档案资料[J].岭南文史,1998(1):24-28.

[4]广东丘逢甲研究会.丘逢甲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5]吴榕青.潮汕的书院[M].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

[6]陈荆淮.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J].汕头大学学报,2006(6):81-85.

[7]郑喜夫.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8]丘逢甲.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未刊稿)[J].学术研究,1984(5):89-91.

[9]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吴珏.(民国)潮州志·职官志三·清监司[Z].汕头:潮州修志馆,1949.

[11]温仲和.求在我斋集(卷五).出版地:不详,1927.

[12]古岭新.试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1984(4):86-95.

[13]刘陶天.(民国)潮州志·教育志下·中等教育[Z].汕头:潮州修志馆,1949.

A Stud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ing Dong Tong Wen College Both in Shantou and Chaozhou in Late Qing Dynasty

WU Rong-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In 1899,Qiu Fengjia and his colleagues planned to set up a new style of college called Ling⁃Dong Tong Wen in Shantou or Chaozhou.At last,it was founded in Chaozhou.Meanwhile,in Shantou,another LingDong Tong Wen College was founded by Lin Liangren and other local gentries with the help of Shen Shou⁃lian who was FenXunDao of HuiChaoJia.From the rediscovery of Lingdong Journal and letters written by the headmaster named Wen Zhonghe,the paper could reconfirm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add to the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Qiu Fengjia;Lin Liangren;Wen Zhonghe;Ling Dong Tong Wen College;Ling Dong Journal

G 639.29

:A

:1007-6883(2015)05-0120-09

责任编辑 吴二持

2015-05-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4DL02)。

吴榕青(1971-)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汕头潮州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汕头行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 09:21:08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0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诗画汕头
黄河之声(2017年10期)2017-08-09 01:31:12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2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娃娃画报(2015年6期)2015-07-30 04: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