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区的地方性表述

2015-03-27 19:14廖春花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城区潮州古城

廖春花

(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潮州古城区的地方性表述

廖春花

(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地方性”是城市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城市特色就主要保存和体现在城市历史街区中。以潮州古城区为例,其地方性表述的内容包括: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潮州古城区地方性的物质形态、潮州古城区地方性的非物质形态。在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时,需要明确城市的地方精神及其内在联系,并要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展示。

地方性;城市历史街区;潮州古城区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宋以来至20世纪20年代一直是粤东的政治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潮汕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核心保护区——潮州古城区为例,分析其地方性表述,以期对于潮州古城的特色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也希望对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

城市历史街区,是在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建筑和遗迹较集中,并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由于城市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是“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风貌与文化脉络的区域,是城市发展中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所在”[1]。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城市历史街区就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构成一座城市魅力与活力的核心地区。

“地方性”(place feature),即地方自身固有的特性,是指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是城市特色的表现。由于保存了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和城市历史沿革的实物,反映了城市的传统风貌,城市历史街区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城市特色保护的重点就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其关键就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能否得到传承和延续。

在我国当前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中,过度开发和错位开发带来的破坏,使许多城市历史街区特有的文化内涵遗失了,“地方感”消失不见。在城市的地方性实践活动中,当“全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遭遇时,由于地方性的缺失造成了“空间的迷失和精神的弥散”[2]。许多地方出现了“历史城市格局遭到破坏、历史街区被挤占、历史建筑被拆除、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历史环境风貌遭到破坏,以及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仿古建筑群等现象”[3],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城市特色保护的重点就在于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其关键就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能否得到传承和延续。近年来城市旅游的发展也与城市的地方特性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旅游开发中,历史街区的地方性正是吸引外来游客、甚至是外来投资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挖掘地方文化,进行地方性的保护和重构,甚至是地方性的“再生产”,就成为其主要工作。

而要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城市历史街区“地方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潮州古城区位于潮州市西南部、潮州市区中心、韩江西岸,是原潮州府城的所在地,有着“三山一水绕城廓”的自然景观,至今仍保留着清代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以及大批从唐代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古民居建筑。本文所指的潮州古城区,是指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东起韩江西岸,西至西湖、葫芦山,北起环城北路,南至环城南路,区域面积为2.33平方公里。目前,潮州古城区内有太平、湘桥、西湖(部分)、金山(部分)四个街道,共辖17个社区居委会,现居住人口约5.8万人。

潮州古城区内拥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广济桥、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和潮州古民居(另有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2处位于韩江东岸)。还有广济门城楼、海阳县儒学宫、涵碧楼、葫芦山摩崖石刻、凤凰塔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潮州民居、潮州工艺、潮州民俗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拥有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花灯、潮州嵌瓷、大吴泥塑等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潮州古城区地方性表述的内容

(一)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

1.强烈的宗族观念

宋代时,宗族观念就已经在潮州地区兴起,主要是源自中原移民者的情怀以及聚族可以自强;明清之际,潮州地区长时间动乱不安,地方经济崩溃,出于乱世自保的需要,宗族意识不断强化;近代以来,在海外华侨发展需要互帮互助的影响下,宗族观念又进一步强化。

受强烈的宗族观念的影响,潮汕地区出现了典型的“人情社会”,潮州古城内就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让潮汕人显得恭谦有礼,尊老爱幼,有着全国最出名的民间救助体系(以各种善堂为依托)。但也使得法制化进程十分缓慢,居民法制意识淡薄,执法环境普遍较差。潮州古城至今仍能保存完整,但古城内基础设施落后、更新缓慢,市政管理混乱。

2.复杂的多元崇拜

始于唐代的佛教信仰:唐代时的潮州地区,虽然荒凉落后、人烟稀少,但已有佛教活动;宋代时,潮州地区的佛教开始兴盛,成为本地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清代潮州地区佛教鼎盛时,寺庙不下千座,仅市区(即今天的潮州古城区及其周边)即达百座;[4]526至今,潮州古城内仍有佛教寺庙11座。

源自福建的民间多元崇拜:潮汕先民多来自福建移民,与闽南地区一样,潮汕地区有着复杂的多元崇拜的民间信仰;目前,潮州古城内至少仍有11处民间信仰场所。时至今天,拜神依然是潮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拜神已不仅限于寺庙的活动,而是已经成为家庭的活动。潮州城里,卖香烛纸钱的店铺就设在菜市场,开在街头巷尾,还有挑着香烛纸钱的流动摊贩沿街叫卖。潮汕文化中的各种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都与这些民间信仰有关。

3.矛盾的价值观

潮州曾经是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又有着源自海洋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传统,正是在中原农耕文化与本土海洋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潮州人形成了独特的二重性的价值观。“将安逸悠乐与铤而走险、讲究诗书与计较实利、宣传正统与不受拘羁,如此不和谐的两端有机地融入民性之中”[4]378。

因此,潮州人既保守又开放,既富于凝聚力又勇于向外开拓,既温文尔雅也灵活强悍,既爱面子又十分务实,既勤俭朴实又十分奢侈喜炫耀。这种表现突出的二重文化心态已经渗透在潮州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潮州古城区来说,由于长期作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多,城内外民众的生活也相对稳定,因此更多地表现出保守、谨慎、儒雅、精致的一面。

(二)潮州古城区地方性的物质形态

1.“拼贴”的街巷

(1)商业文化的体现——骑楼商业街

代表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的骑楼商业街,是清代以来潮州商帮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潮州商人的一种“另类的衣锦还乡”的标志物,也见证了潮州古城开放的一面。

目前,潮州古城内的商业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外来游客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旅游商业街,以太平路、开元路、下水门街、东门街等为代表,受外来经济的影响较大,出现了不少如网吧、咖啡店、奶茶店、快餐连锁店、经济型酒店等“无地方性”的场所,如开元路上的肯德基快餐厅和如家酒店。另一类是以本地居民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生活商业街,以西马路、义安路、昌黎路、中山路等为代表,生活气息较浓,地方性突出,如西马路上的小食店与服装店。

(2)传统而幽静的居住街巷

传统而幽静的居住街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保守、内向、追求私密和宁静的表现。潮州古城内主要集中的居住区在古城的南面,目前保存较完好的民居片区也在城南一带,以古城南门的十大巷为例,可见巷道大多是各宅院的门楼及门房沿街背墙所围成,宽度大多为3~4米,主巷为东西走向,横巷疏密适度,与主巷有机联系在一起,较少受干扰,居住环境宁静。在这些巷子中,可体会到潮州传统居住街巷的地方特色。

同时,潮州古城还保留了能反映古城原有“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城市布局的街巷格局以及这些街巷的历史名称。

2.多元崇拜的庙宇系统

潮州城在历史上创建过的民间信仰场所多达89座,其中城北城南的官署衙门和官宦商贾的宅邸周边分布的庙宇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类型丰富,既有像关帝庙、真武庙等级别较高、有官府参与祭拜的大型庙宇,又有象征庇佑街区平安的福德庙;而城东的商业区和城西的手工业作坊区则大多以行业守护神为主,如鱼沧庙、药王庙、天后宫等,也有一定数量的福德庙。[5]可见民间信仰场所的分布也与潮州城各区域性质的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目前,潮州古城内仍有23座庙宇,包括11座佛教寺庙,11座民间信仰庙宇,文庙(即学宫,已开发成旅游景点)1座。另有韩文公祠位于古城对岸的笔架山,青龙古庙位于古城外南堤边。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岭东佛教胜地——开元寺,佛教地方化的代表——叩齿庵,影响千年的儒文化——韩文公祠,潮州城的“大老爷”——安济圣王与青龙古庙,海洋贸易的保护神——天后娘娘与天后宫,社区的保护神——地方小庙(以土地爷庙为主)。

3.一脉相承的传统民居

潮州古城区内保存至今的有宋代、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各式古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一脉相承,一直保留着注重礼制的建筑布局、堪舆思想的运用、务实的建筑技术、精细华丽的建筑装饰等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许驸马府、明代的黄尚书府和清代的“资政第”。

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获入该批“国保”名单,成为潮州市的第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门十巷历史街区、许驸马府历史街区和旧西门街历史街区,包括辜厝巷林宅、郑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德里旧家、辜厝巷王宅、兴宁巷大夫第、红栏杆、东府埕儒林第、卓府、马使埕闫宅、青亭巷大夫第、黄尚书府和铁巷陈宅共十四座古民居,分别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也是这三个时期的民居建筑典范和代表。

4.从审美到商业的桥梁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广济桥,最早是为了交通的基本需要而筑;到了明代时,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特殊形式,成为人们游观、吟诵的对象,潮州府首屈一指的名胜,反映了儒文化影响下的审美观。

到清代时,广济桥成为潮州城集散物资之地,形成热闹非凡的“桥市”,吸引着无数的来客,于是便有了“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的潮州民谣。

热闹的桥市贸易成就了潮州古城无数的商家,他们利用邻近广济桥的便利,写就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广济桥不仅带动了潮州古城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潮州人经商的能力和智慧,还促进了潮州商业传统的形成:早在广济桥初建的宋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于东南沿海,广济桥便作为闽粤商业交通要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潮商正是自此开始活跃于商业舞台。[6]纵横四海的潮州商帮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的商业舞台,此时广济桥已经成为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的象征。

5.展示宗族实力的祠堂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宗族实力的展示场所,潮汕人在建设祠堂时,总是不惜工本,投入巨资,把当地最好的工艺都用在祠堂的建设和装饰之上,如著名的潮州石雕、木雕、嵌瓷、彩绘、灰塑、潮绣、灯笼等潮汕民间工艺,都汇聚在祠堂之上。以潮州古城内己略黄公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大大小小的祠堂就是潮汕工艺美术的一座座博物馆。

己略黄公祠是祭祀原潮州城望族黄己略的一座私人祠堂,一百多年前,黄姓族人为了修建这座宗祠,不惜工本,请来了当年潮州城里最好的木雕艺人,用当时最时兴的装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也以此炫耀宗族的势力和繁盛。因此,己略黄公祠是潮州木雕艺术辉煌时期的历史见证,祠内至今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潮州木雕,其轮廓清晰可见。整座建筑充分运用了潮州木雕特有的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是清代潮州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被誉为“潮州木雕第一绝”、“华南第一精雕木刻”。

(三)潮州古城区地方性的非物质形态

1.作为潮人精神家园的潮州方言

潮州方言,即潮州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闽方言的次方言。是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的4种汉语方言(客家话、闽南话、广州话、潮州话)之一。

潮州方言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古义,是古代中原汉文化的遗留;同时又有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幽默的特点,反映了潮州文化面向海洋的开放性。潮州话是潮汕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语言,对于潮州人身份的认同感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是潮汕人判断他人是否是“自己人”(潮州方言)的首要标准。

潮州方言同时也是潮文化的载体,潮州歌谣、潮州歌册、潮剧、潮州音乐都以潮州方言为基础。因此潮州方言的地方特殊性,也主要可以通过民间俗语、歌谣、潮州歌册和潮剧得到集中的展示。

2.兼容而开放的潮州菜

潮州菜是指形成于旧时潮州府管辖范围内的地方风味菜肴。目前一般将潮州菜归入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的粤菜之中,与广府菜和客家菜共同构成了粤菜。

潮州菜具有用料广泛、注重海鲜、崇尚本味、巧用调料、清淡鲜美、讲究养生、搭配小吃等特点,是潮州文化元素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种。

潮州菜之最终能在中国饮食文化系统中独树一帜,与各大帮系菜肴比肩,为外地食家所认可和喜欢,黄挺认为应在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且潮州商人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7]

潮州菜在海外的发展史,也正是潮州商人在海外的发展史。正是得益于众多高档潮菜餐厅和酒楼在国内外的经营和传播,如今潮州菜已经成为潮州元素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种,许多外地游客一提起潮州,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潮州菜,潮州饮食文化也因此成为潮州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

3.精细而热闹的传统工艺

潮州古城的手工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陶瓷、食品、纺织、皮革等手工业,外销瓷器已卖往印度、波斯等国,其他产品已卖往广州、扬州、苏州等地。明代时,潮州的建筑业、陶瓷业、工艺美术等产业,不但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而且根据各行业的分布,分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区域,潮州城内已有打银街、打铜街、打石街、琢玉街等专业性生产区域。

清代时,潮州的陶瓷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品的制作也日臻完善。民国前期,潮州城区就有绣庄20多家、抽纱商号100多家、食品加工坊400多家、烟丝加工作坊近70家,古城区内有打银、打铜、打锡、打铁几个五金行业,共有作坊620多家。[8]民国至建国初期,潮州一直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基地。

“精细”是潮文化的根本特点,这种特点就集中地体现在潮州的传统工艺上,不管是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或是饱满华丽的潮绣,还是鲜艳亮丽的嵌瓷,都反映了潮州人心灵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精打细算的性格,精明能干的作风,以及潮州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浓厚的宗族意识。

4.汇聚民间艺术的“营老爷”

“老爷”,是潮汕人对所有民间神明的统称,“营老爷”一般是指土神的祭祀,是一种社区性的节日,发展至今已成为整个潮汕地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潮州营老爷的盛况,明代的潮州戏文中就多有描述,如《荔镜记》中就描写过潮人游神赛会的情景:“每年一到规定的日子,各乡一齐举行活动,备办祭品和游艺节目,抬神列号出庙到街巷游行,还举行演戏、烧烟火等游乐活动。”①参见王文科《潮汕游神民俗的认同与思想解放的拓展》,《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40-45页。

潮汕地区著名的民间艺术和工艺,都与这个社区性节日有关:如民间舞蹈、大锣鼓等是“营老爷”时的歌舞;潮剧、木偶戏、潮州音乐等,是做给“老爷”看的节目;“老爷”穿的华贵衣裳是由潮绣做成的;神龛、神案与“老爷”坐的神轿是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老爷宫”的屋顶上都是夸张生动的潮州嵌瓷。

因此,“营老爷”不仅是潮州民俗活动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也是潮汕文化的集中展示。而潮州古城区青龙古庙内供奉的“安济圣王”正是旧时潮州城的“大老爷”,所以过去潮汕地区“营老爷”,城邑一级的就以潮州府城的安济圣王的出游规模最大。其出游盛况,在清光绪本的《海阳县志》中都有详细记载。

三、潮州古城区地方性表述的保护和展示对策分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恰当地表述自己的地方特性,反而是在快速的城市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城市里的老街区变成了标准化的、无差异性的、无地方性的商业区、住宅区,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特色危机”。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误区,很多历史名城都只是孤立地保存文物单位,而忽略了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只重视对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只强调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外观保护,而忽略了其与地方特点、与城市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化表达。

因此,如何恰当而系统地展示和表述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首先,需要明确城市的地方精神。城市的地方精神来源于城市的发展历程,是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内在气质,需要漫长的时间积淀,是地方民众认同的价值向度与共同追求。如潮州古城的地方精神,就需要从潮州先民的移民史、潮汕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潮汕地区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去挖掘和提炼,正是潮州先民动荡不安的移民经历、地方经济长时间的崩溃、海外潮人艰难的打拼,强化了潮州本地特别强烈的宗族观念;来源于福建移民的民间信仰、动荡不安的生活以及商业上的不确定性,强化了潮州人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崇拜(也可以说是“迷信”);而独特的地理环境(背山面海、人多地狭),中原移民带来的农耕文化与潮州本地面向大海的商业环境的融合,造就了潮州人矛盾的价值观,其核心就在于重商崇文,因而既开放又保守、既精明又儒雅、既奢华又节俭。而城市的地方精神则塑造了城市居民的独特个性,并通过居民的双手,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特色,因此,城市特色正是精神的展现。

其次,在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或者说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需要明确其与城市地方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展示对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其规模大小、保护级别、历史年份等指标,而是更多地需要考虑这些物质遗产与地方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需要保护和展示那些最能体现地方精神的物质遗产。如潮州古城里的街道,有观赏价值较高的商业街区,体现了潮州城的商业文化和开放性;也有密闭性较强的居住街巷,则体现了潮州城的农耕文化和保守性,而这种“拼贴”的街道又同时体现了潮州文化中矛盾的二重性,因此需要被整体地保护和展示。此外,潮州古城里众多的信仰场所,也不是只有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元寺才需要保护和展示,还应该包括其他规模较小、级别较低的各种民间信仰场所,只有这些信仰场所系统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展示潮州古城复杂的多元崇拜;不同年代的传统民居和家族祠堂,则体现了潮州古城来自中原的儒文化和特别的宗族观念;广济桥的建造和发展演化则体现了潮州古城的商业文化从萌芽到鼎盛的历程,以及其与海外潮商之间的特别关联。

最后,需要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展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对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却常常忘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地方精神,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地方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城市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城市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坚持民众参与、社区参与,确保民众保护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展示地方特性;因此,城市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应该以地方民众为主体,特别保护传承那些与地方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居民普遍认同认可的非物质遗产。如潮州古城地方性的非物质形态有潮州方言、潮州菜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活动,其中潮州方言源自中原、古老而典雅,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正是潮州文化保守又开放的典型代表,以潮州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潮剧、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等与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记录了居民生活的历史片段;潮州菜不仅是外来游客心目中潮州文化的代表,也是潮州地方文化中最具开放性的特质,与海外潮商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地方居民引以为豪的地方性元素,潮州菜体系中的小吃与工夫茶也在潮州古城中得到了普遍的展示;传统工艺与民俗活动“营老爷”,则综合性地体现了潮州古城的宗族文化、信仰文化和矛盾性。

[1]朱正海.挖掘城市文化个性,注入历史街区整治[J].中国名城,2001(4):26-28.

[2]彭兆荣,吴兴帜.作为认知图式的“地方”[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75.

[3]中国将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检查[EB/OL].(2011-04-22)[2014-10-20].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484831.

[4]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陈怿生.潮州古城信仰场所空间衍变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39.

[6]余芳.广济桥市与潮商文化的形成[J].大众文艺,2012(13):146-147.

[7]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7.

[8]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267.

On the Local Representation of Old Chaozhou Town

LIAO Chun-hua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Culinary Ar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Locality”is the basic feature of a historical old city district.And local feature is the best fasci⁃nation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Taking Old Chaozhou Town for instance,the thesis analyzes in particular the local statements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which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spirit of locality,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form of urban historic districts.

locality;urban historic district;Old Chaozhou Town

K 928.5

:A

:1007-6883(2015)05-0085-06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5-04-28

2014年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QD20140924)。

廖春花(1980-),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烹饪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古城区潮州古城
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良渚古城
浅析古城区七河镇红心猕猴桃的栽培种植技术
积极治理丽江市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