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武,罗继名
(1.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2.广西玉林高中,广西 玉林 537000)
钟文典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及特色
——兼谈蒙山县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蓝 武1,罗继名2
(1.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2.广西玉林高中,广西 玉林 537000)
蒙山县文化名人钟文典一生著作等身,于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造诣尤深,成就斐然,特色鲜明,诚为蒙山县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颇值后学者详加总结与借鉴,大力传承与弘扬。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蒙山县文化名人资源,对于丰富县域文化内涵,扩大县域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县域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名人资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蒙山;钟文典;太平天国;名人资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名人资源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地处广西东部的蒙山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资源丰富,名人效应显著,名人文化开发潜力与利用空间巨大。
钟文典(1924~2010年),男,汉族,广西蒙山县客家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作为蒙山县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之一,钟文典先生一生涉猎宽泛,志趣广博,著述宏富,于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造诣尤深,成就斐然,特色鲜明,颇值我辈详加总结与借鉴,大力传承与弘扬。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蒙山县文化名人资源,对于丰富县域文化内涵,扩大县域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县域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名人资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将名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此,笔者不惴浅陋,基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①,特就钟文典先生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之主要成就及其特色略加梳理,兼及蒙山县文化名人资源之开发与利用问题。疏漏未当之处,敬祈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钟文典先生就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具体史实和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先后出版了《太平军在永安》②、《太平天国人物》③和《太平天国开国史》④等专著,参与撰写《金田起义》⑤,并对有关太平天国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编太平天国史丛书和《罗尔纲文选》⑥,同时还发表了诸多富有创见的系列论文,堪称著述宏富,蔚为大观。概言之,钟文典先生于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有如下数端:
(一)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之研究。钟文典先生在《金田起义》《太平军在永安》和《太平天国开国史》等书中,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均有独到论述。他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来有两个,一是满汉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尤其是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二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榨取”[1]。对于这次革命运动首先在广西爆发并迅速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高潮的原因,他认为:“除了抓住上述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在广西地区的具体反映外,还应该注意到广西当时所特有的某些便于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一是广西地区人民革命化的高涨,阶级斗争的日见激烈,打击了敌人,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二是在整个封建统治的链条中,广西是较为脆弱的一环,它便利于革命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三是广西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形势,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聚、呼应和进攻退守。”[2]38-49正是上述的两个基本原因和三个有利条件同时存在于广西,广西成为孕育太平天国革命的摇篮,并分别在贵县、桂平、平南、陆川和广东信宜创建了拜上帝会斗争基地[3]423-440。
(二)关于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之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这是学术界争议较多的问题。而详细分析参加太平军的成员的构成状况,无疑可以有利于我们正确了解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钟文典先生通过研究,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基本群众,其构成分子是广泛而复杂的,“其中农民占绝大多数,是太平天国革命的最主要最基本力量,它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仍旧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太平军是农民组织,太平天国革命是农民革命战争”[4]147-149。他通过参阅地方志并实地参访,发现太平天国革命从发轫阶段,即有不少僮、瑶等少数民族人民参加,太平军是以汉人为主体,僮、瑶各族人民广泛参加,共同对反动统治者作斗争的革命队伍[4]147-149。他认为,虽然这场农民革命战争最终被封建王朝和外国侵略者联合绞杀,但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抹灭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虽败犹荣”的革命,必须正确地看待太平天国的辉煌与挫折,成功与失败[5],这是颇有见地的。
(三)关于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之研究。政治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有所增益。拜上帝会在金田团营、起义初期,围绕武装斗争的需要,初步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制度——“同食同穿”的供给制,“男女别营”制度,战斗编组的军制,与军制相辅相成的各种册籍制度,旗帜制式,蓄发易服制度[6]137-144。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太平军在永安州进行封王建制,对官制、军制、男女别营、天历、版刻新书及考试皆有增订和创造。钟文典先生在《太平军在永安》一书中,详细记叙了太平天国官制、男女别营、版刻新书及颁行天历等各种政治制度,并就各个制度对当时革命战争产生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这对人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乃至社会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四)关于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之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反映在对皇上帝的独尊和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的研究上。钟文典先生在《太平天国起义与乡土宗教》一文中指出,由于太平天国是打着“拜上帝”的旗号进行的,为了树立皇上帝的无上权威,才会贬抑孔夫子,并捣毁代表封建神权基层的神鬼系统[7]。钟文典先生在对大量史料进行研读和整理的基础上,认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革命领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在金田起义之前,拜上帝教并无反孔实际。而在金田起义之后,太平军所到之处,遇庙则毁。在从广西进军湖南期间,太平军并无意破坏孔庙,并将孔庙与其它祠庙严格区分开来。但当太平军进驻湖北以后,对儒家典籍的敌意态度迅速升温,但这种敌意并未持续多久,转而调头利用孔夫子关于孝亲、忠君等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巩固新生的政权。最后,钟文典先生明确指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打的是皇上帝的旗号,用的是孔夫子的思想,干的是反对封建统治,抵制外国侵略的大事业”[8],认为太平天国不管是对基督教教义的吸收还是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其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
(五)关于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之研究。军事战略是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文典先生在《太平军在永安》一书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太平军在永安州反抗敌人围攻的斗争过程,认为“这是适合当年以武装斗争为主这一特点的”。但是,太平军起义以后,并没有直取进攻,而是采取迂回流动的作战方略。他认为,太平军之所以采取迂回作战方略,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反映了单纯农民战争的“通病”[9]。在《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辨》⑦和《有关太平军永安突围后进军路线的几个问题——与崔之清同志商榷》⑧两篇文章中,钟文典先生还对太平军永安突围之后的进军路线做了专门考辨,从而厘清了太平军永安突围后进军路线的有关问题。
(六)关于太平天国的外交理念之研究。众所周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时,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业已侵入中国。如何对待这一股外来的侵略势力,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钟文典先生发表了《“太平天子”与欧美资本主义》一文,专门研究“太平天子”们在对待欧美资本主义的“新人”和“新事物”时的认识与作为,并探索其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10]21-45。在《论太平天国外交》一文中,钟先生认为,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提出了“平等相待,友好往来,互不侵犯,互通有无”的国际关系观,随着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由于对世界大势的无知,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拜上帝教的“天王即世界之主”的说教迅速抬头,成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指导外交实践的重要思想[11]。而在对待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太平天子”们采取欢迎与吸收的态度,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钟文典先生因此亲切地称他们为“苦力王”[12]。
(七)关于太平天国人物之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太平天国人物》一书,包括首义的六个“大头子”,也有几个“小人物”,其中对于妇女问题尤其重视。钟先生认为,太平天国妇女“在革命进军和定都南京以后,有过追求平等、渴望解放的辉煌,而与此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不少沟沟坎坎,最终仍旧被推向鲁迅所说的‘次等的人物’的地位”,“他们的抗争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告终”[13]。总体而言,钟文典先生对太平天国人物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太平天国人物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的评述,并提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譬如,他对学界争论较多的李秀成进行剖析,从李秀成一生的社会实践出发,探讨李秀成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功与过,并进而探讨他的思想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深究他的思想发生的根源,从而客观地对李秀成一生进行评论[14]。其中,对李秀成的“洋务观”的叙述,只是从一个侧面来看他的为人[15]。二是对太平天国人物史实的考辨,纠正史籍记载的错误。譬如,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籍贯考》[16]、《陈玉成籍贯再探讨——兼评〈关于陈玉成的祖籍问题〉》[17]两文中,作者经过考证,认为陈玉成的籍贯应是广西省梧州府藤县大黎里西岸村。
(八)关于太平天国史史料的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史料,历史研究简直是寸步难行。但是,有关太平天国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真伪难辨,有的甚至造成各种记载的牴牾。因而,对史料的辨析是十分必要的。譬如,《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为西王有难禀东王等》是英国公共档案局发现的一份中文档案史料,钟文典先生细读之后,认为该档案资料“虽非出自太平天国人物之手的公文书,但它对于研究萧朝贵和太平天国起义进军史仍属有用史料,切不可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18]。同时,他将查阅当事人的自传、族谱、实地访问群众和考察遗址相结合,发现新史料,从而纠正文献史料的错误。譬如,关于英王陈玉成的籍贯问题,史籍记载和研究者的说法皆不相同,钟文典先生最后经过实地调研,认为无论文献资料、口碑传说或历史遗迹都证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籍贯应是广西省梧州府藤县大黎里西岸村[16]。又如,对“一大堆虚构的洪宣娇故事”,钟先生通过“仔细推敲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民间口碑传说”,提供了8条有力依据,认定了所谓的天王洪秀全胞妹、西王萧朝贵之妻洪宣娇与杨秀清的妹妹杨云娇实为同一人[19]。再如,在《李秀成亲族“族谱”我见》中,钟文典先生对《李氏族谱》做了层层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20]。
(九)关于太平天国研究成果的汇编。太平天国史研究迄今已延续近一个世纪,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堪称名家辈出,著述如林。到那了20世纪90年代初,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汇编,藉此对太平天国史研究进行一次学术总结,这一时机显然已经成熟。于是,由钟文典先生创议,通过与学者们不断联系和频繁交流,积极组织优秀书稿,前后历经十余年,最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太平天国史研究丛书》(共20种)。这套丛书集中展示了当时中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基本格局,代表了当时中国史学界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因而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当时,钟文典先生在丛书选题的拟定上,可谓是表现出了史家的敏锐和严谨,其所撰《太平天国开国史》一书,是迄今为止研究太平天国开国史最为翔实和全面的一部著作,书出之后,受到学界的一致好评。除了太平天国史研究丛书外,钟文典先生还通过大量阅读罗尔纲先生的著作,亲自选编成《罗尔纲文选》,尤其是重点收录了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清代兵制史和《水浒传》研究等方面的综论性或总结性文章20篇,并撰写“前言”,对罗尔纲先生的治学生平、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治学之道做了全面探讨,足为学界所称道。
钟文典先生是一位著作等身、誉满海内外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知名学者。在长期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过程中,钟文典先生不仅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后继人才,而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研究特色,推动着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因而值得我们认真提炼、总结、继承和借鉴。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是钟文典先生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在钟文典先生毕生的太平天国研究著述中,处处闪烁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光芒。譬如,在《论李秀成》[21]一文中,钟文典先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立论,在谈及如何评价李秀成时,指出必须首先考虑李秀成一生中主要的社会实践,探讨李秀成在政治、军事方面主要社会实践的功过,并将李秀成被俘后所写供词作为其另一重大实践来看待。他并未停留在对历史人物实践功过的评述上,而是进一步探究历史人物为何会有如此的实践。为此,他充分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深刻剖析李秀成犯下严重错误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同时,运用“事物皆有其共性,也各有其个性,只看事物的同一性而不看事物的特殊性,就无法真正认识事物本身”这一原理,分析李秀成不同于陈玉成、洪仁玕的深层次原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他认为“要以历史人物一生的社会实践为依据,不孤立地看其一时一事,而要通观其一生一世。通过全面考察,分清主次,抓住主流,实事求是地看他的行为是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或者反之,是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或是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历史人物的气节问题,他认为“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要讲气节,但不唯气节论,也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尽量从当时当地以及历史人物所处的阶级地位去考虑问题,不应满足于单纯为古人评功论过,做政治鉴定,而要弄清他何以会有这些表现和功过,何以会成为这样或那样的历史人物”[22]。由此可见,钟文典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分析太平天国历史人物上,从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曾明确指出,凡一切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便退步”,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史家之成功端赖于新史料的发现与利用。钟文典先生在长期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资料的多元化利用。他认为,从事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献资料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依靠社会调查资料,这是因为,“两条腿走路要比一条腿走路稳妥”。就史料而言,除了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外,尚有大量散遗于民间或田野的碑刻、谱牒、文契、遗址、传说等实物资料或非文本资料,这些同属历史研究的必备资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加以搜集、整理与利用。《太平军在永安》是钟文典先生早期的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产物。为了研究太平军在永安这段历史,钟文典先生曾先后开展数次实地调研。譬如,首次调查时,他的足迹遍至蒙山县城及四郊七十多个村落,走访近一百位老人,记录的口碑资料达四万余字,拍摄54张照片;再如,第二次调查时,他沿着太平军当年突围的路线进行勘察,这为他随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在调查过程中,钟文典先生听到过一首歌谣:“一打南京,二打北京;牛骨论尽,豆豉发瘟。”为此,他从拜上帝会和天地会使用的隐语加以考察,参考清末广西会党活动的有关记载,认为这首歌谣并非出自太平军,而是出自中法战争以后广西会党和游勇分子[23]168-188。由此可见,钟文典先生在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决不偏信某一方面的资料,而是两者相互参证,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三)治学严谨,言必有据的研究态度。与学界泰斗罗尔纲先生相似,钟文典先生治学亦极严谨,可谓一丝不苟。在《太平天国开国史》一书中,他以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太平天国起义七年秘密酝酿、三年公开斗争的历史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断定太平天国所推行的“神权政治”,“正是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个最大的政治服务的”,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太平天国革命“对内反抗封建主义的压迫,对外反抗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本质,有力地批驳了传统的以太平天国革命的主旨是要在中国“推行神权政治”为由,从而断言“如果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的偏见。钟文典先生一贯主张历史研究要持之有故,言必有据。其著作《太平天国开国史》除了充分运用现有材料外,还大量挖掘和慎重地选用了方志、族谱、实录、调查材料、野史、文集等诸种资料,从而使杰作史料充实,考证有据,辩驳有力。以注释为例,钟文典先生十分重视观点材料引证、鉴别等注释的利用,在其著述中,注释已不单具标注资料出处的功能,而是一项严谨的研究成果。譬如,在《“小天堂”之路为什么那样曲折艰难》一文中,注释就有59条,其中关于“石达开主张进川之说”的注释,俨然是一篇短文章,足见其学术研究之求真求实精神。
(四)触类旁通,兼及其他的研究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战争史研究属于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太平天国起义又被视为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因而其研究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在广西,于是钟文典先生因地利便,充分运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太平军在永安的历史开始着手研究,进而展开对太平天国开国史的研究,将太平天国开国史放在广西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进程中加以考察,显示其由专到博的史学研究道路。随着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于涉及到与客家、天地会的关系,于是他的研究逐渐从太平天国史研究转向客家历史文化、广西地方史研究领域,显示其“由贯通而旁通”[24]的史学研究道路。譬如,他在论及太平天国与客家的关系时指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基本群众主要是客家人,太平天国起义是在客家人的鼓动与组织下兴起的;同时太平天国文书和人员交往多用客家话;在太平天国的条规、制度和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反映了客家人的风俗习惯。究其原因,实与客家人的政治、经济生活动荡不安,以及客家人勤劳勇敢、富于冒险进取的性格有关。”[25]关于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的关系,钟文典先生认为太平天国和天地会在思想、制度及信仰上是相互影响的[26]1233-1254。他以详实的历史事实说明,在广西开展革命活动与斗争时期,太平天国和天地会的关系是相互掩护和支援,同时也存在着直接的联合或针锋相对的斗争[4]159-176。由此可见,钟文典先生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并不局限于太平天国史本身,而是不断拓宽研究领域,立足本土,放眼全国,开阔思路,不断创新,在太平天国史、中国近代史、广西地方史、客家历史文化等诸多研究领域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绩,极大地丰富了广西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内容。
文化需要传承,资源亟待开发。文化名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财富。对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与珍藏、记忆与缅怀、继承与传扬,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名人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作用。我们认为,各级部门可以考虑在高度重视对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不断扩大对文化名人资源的宣传的基础上,根据“有物可思,有史可言”的原则,适度建设文化名人资源的物质载体,将文化名人之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充分揭示出来,使之具体化、有形化,让后人能够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亲身感受到文化名人独具的内在魅力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从中获得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受到实实在在的熏陶与教育,从而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一侯条件具备,可以考虑将文化名人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名人资源的旅游功能,使文化名人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让文化名人资源惠及百姓,充分发挥文化名人资源保护在惠民富民中的作用。
钟文典先生和他的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堪称蒙山县乃至广西及至全国史学的一大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和利用,以便发挥其惠及百姓的价值与功用,好让钟先生崇高的精神与高尚的品质永远闪耀着光芒。鉴此,特以钟文典先生及其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为例,就蒙山县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略陈浅见。愚见以为,本着节俭与实用的原则,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蒙山县文化名人钟文典及其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进行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
(一)打造文化名人陈列馆。陈列馆属于文化事业的基层单位,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陈列馆来纪念文化名人及其为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这已是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做法。通过陈列馆对文化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展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收藏文化名人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展示文化名人先进事迹,广泛教育子孙后代。这对于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钟文典先生一生丰富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一笔价值珍贵的直接的藏品或陈列品。我们可以考虑最大限度地收集钟文典先生的重要著述,向社会广泛征集有关钟文典先生的书画或相关遗物,以此作为陈列品,专门开设“钟文典陈列馆”,使之成为人们追忆钟文典先生足迹、缅怀钟文典先生功绩的重要场所。在陈列布置上,集中展示钟文典先生一生的成长经历与研究历程,反映钟文典先生一生的道德理想、价值追求与精神魅力,使之成为蒙山县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为乡土教育的重要基地。陈列馆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待时机成熟后,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使之成为蒙山县文化旅游的一个标志性景点,使广大游客在旅游中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从中感悟为人做事之道,进而在教育中升华爱乡爱国情感。
(二)塑造文化名人雕像。名人雕塑是一个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地方亮丽的景观节点。名人雕塑的设立,既便于广大游客休闲观光,又能为城市打造出更亮丽的风景,更能满足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起到很好的了解名人、铭记历史与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如有可能,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蒙山县城或钟文典先生故居之适当位置,组织人力设计和放置钟文典先生雕像,藉此一方面可以有效表达对钟文典先生的纪念之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传递正能量,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一种催人进取、振奋人心、激发斗志的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名人雕像的正面教育功能。
(三)整修文化名人故居。名人故居承载着名人的历史和声誉,散发着名人的精神与特质,往往具有令人景仰的无限人文魅力。文化名人故居是文化和文明的物质载体和物化象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较大,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加以全面保护和整修。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各种正常渠道,采取或政府出资、或社会捐助、或民间集资等方式,整修钟文典先生故居,恢复其往日原貌,并适当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处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让人们在走访钟文典先生故里的同时,又能带动当地文教事业、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设立文化名人励志奖学金。为鼓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文化名人励志奖学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支持他们完成学业。据相关消息称,目前有关设立钟文典励志基金的动议正在逐步推动和落实之中,且已积蓄近一万多元的资金,可望在适当之时建立起励志基金。诚能如此,当属功德无量之善事。藉此一方面可以在充分发挥象钟文典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的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可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些文化名人,另一方面可以从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激励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奋发图强,刻苦攻读,立志将自己培养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将来能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代代相传,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汇聚正能量,关注教育扶贫,关爱困难群体,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建立文化名人网上纪念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建立文化名人网上纪念馆,搭建一个公众与文化名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祭祀文化名人,寄托对文化名人的哀思,表达对文化名人的缅怀之情,让人们永远祭奠和怀念这些文化名人,另一方面可以弘扬文化名人的先进事迹,扩大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扩散和传播正能量,让文化名人的事迹永远激励子孙后代,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目前,有关热心人士已在“无尽的爱纪念网”上注册成立了“钟文典教授纪念馆”,设有“留言”“祭奠”“祭文”“送礼”“发卡”和“祈福”等入口,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祭奠,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钟文典先生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弘扬钟文典先生的先进事迹与崇高品质,继承钟文典先生的遗志,从而奋发有为,立誓为社会多做贡献。
(六)举办纪念文化名人活动。纪念是用事物或行动表达对人或事的怀念的一种行为,其意义在于重温、感悟和激励,让人们在纪念活动中,在缅怀文化名人生平事迹的同时,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领略名人风采,感悟人生,奋发向上。因此,有关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诸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研讨会、客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广西地方史研讨会暨纪念钟文典先生诞辰等各种有特色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集学术交流与纪念文化名人于一体,集中展示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化名人资源,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县域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的广泛关注,提高蒙山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带动蒙山县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足见我们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毋庸置疑,文化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文化名人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好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
钟文典先生不愧为蒙山县乃至广西及至全国史学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他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蒙山、为广西、为中国史学界贡献出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文化产品,为今人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作为子孙后代,我们完全有义务也有责任承继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我们也完全有信心和有能力开发利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名人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事业。诚如学者所言:“开发文化名人资源是扩大其影响的方式之一,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点,经济效益又能反哺文化名人资源的研究开发,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最佳的开发效果。”[27]以钟文典先生为杰出代表的文化名人及其研究成果无疑是蒙山县得天独厚的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名人资源,对于提升蒙山县的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名人文化资源在蒙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蒙山县的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实力,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注释:
①参见唐凌:《“在田野里发现历史其乐无穷”——钟文典先生治史方法简论》,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朱从兵:《钟文典与太平天国史研究》,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②钟文典:《太平军在永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
③钟文典:《太平天国人物》,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金田起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⑥钟文典选编:《罗尔纲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⑦钟文典:《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辫》,载《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⑧钟文典:《有关太平军永安突围后进军路线的几个问题——与崔之清同志商榷》,载《历史档案》,1988年第3期。
[1]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钟文典.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广西的原因[A]//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钟文典.拜上帝会斗争基地的创建[A]//广东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4]钟文典.太平军在永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5]钟文典.反帝反封虽败扰荣——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J].广西文史,2001(1).
[6]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7]钟文典.太平天国起义与乡土宗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8]钟文典.洪秀全与皇上帝、孔夫子[J].社会科学家(桂林),1991(5).
[9]钟文典.“小天堂”之路为什么那样曲折艰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1).
[10]钟文典.“太平天子”与欧美资本主义[A]//广西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广东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论文集(续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钟文典.论太平天国外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2]钟文典.“苦力王”与中国近代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13]钟文典.太平天国妇女问题漫谈[J].学术论坛,2001(1).
[14]钟文典.论李秀成[J].学术论坛,1980(1).
[15]钟文典.谈李秀成的“洋务”观[J].苏州大学学报,1983(2).
[16]钟文典.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籍贯考[J].文物,1979(7).
[17]钟文典.陈玉成籍贯再探讨——兼评《关于陈玉成的祖籍问题》[J].学术论坛,1982(5).
[18]钟文典.《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为西王有难禀东王等》辫析[J].学术论坛,1991(6).
[19]钟文典.试说洪宣娇[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20]钟文典.李秀成亲族“族谱”我见[J].玉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1]钟文典.论李秀成[J].学术论坛,1980(1).
[22]钟文典.历史人物研究与气节问题[J]学术论坛,1990(2).
[23]钟文典.太平天国史调查答客问——为庆祝罗老学术研究六十周年而写[M]//史式.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4]朱从兵.钟文典与太平天国史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5]钟文典.客家与太平天国革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26]钟文典.太平天国与天地会在思想制度上的关系[A]//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论文选(1949—1978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27]王雪丽.宜昌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屈原和王昭君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3).
Features and Main Achievement of the Researches by Zhong Wendian into the History of Taiping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Cultural Celebrity in Mengshan County
LAN Wu1,LUO Ji-ming2
(1.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1;
2.Yulin Senior High School, Guangxi Yulin 537000)
As a cultural celebrity,Zhong Wendian is a prolific writer who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prominent research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Movement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His achievement has been one kind of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Mengshan County,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uccessors.The full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cultural celebrity in Mengshan County is undoubtedly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gshan Country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enrich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 country,the enhancing of the popularity,reputation and cultural influence of Mengshan Country and so on.The resources of the cultural celebrity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timul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Mengshan Country.
Zhong Wendian;the Taiping Movement;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cultural celebrity
K092
A
1673—8861(2015)03—0012—08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6-08
蓝武(1970-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史、民族史。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2013年度项目(FW20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