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译介比较

2015-03-27 13:45吕小莉
关键词:黑奴林纾译介

吕小莉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5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译介比较

吕小莉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51)

宣扬基督教思想是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之一。基督教文化贯穿小说的始终。然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译本对小说中蕴含的基督教文化译介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以及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在基督教文化译介方面的差异,进而指出基督教文化的译介不同程度会受到社会、译者以及读者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基督教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背景;译者;期待视野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黑奴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奴隶制的罪恶,蕴含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基督教文化贯穿小说的始终。《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一年内销量达到三十万册,先后译成二十三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强烈反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中译本也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以及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诞生于两个典型的历史时期,译作有很深远的影响,具有代表意义。两个中译本在对小说原文本中的具体内容的译介尤其在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基督教文化译介的研究不是从语言层面上研究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深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1]基督教文化信息在语言转换中的变化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两个中译本对基督教文化译介方式存在差异,但对两个典型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基督教文化差异译介比较

斯托夫人本人笃信基督教,认为基督教可以拯救黑奴,改变甚至废除奴隶制,黑奴们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小说原文本中,蕴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宣扬基督教思想是小说原文本的主题之一。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与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在基督教文化的译介上存在较大差异,现分析如下:

(一)基督教行为的译介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大量对基督教行为的描述,如祷告、唱赞美诗以及讲解《圣经》等等。林纾删减对基督教行为的译介,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向读者全面呈现出基督教行为的原貌。

小说原文本第四章An Evening in Uncle Tom’s Cabin中详细描述了黑奴汤姆在家中进行祷告会的场景,包括唱赞美诗、祷告以及引用《圣经》中的典故等,黑奴汤姆虔诚的基督教徒形象跃然纸上。林纾在其译本中删除了这部分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将祷告会译介为一次普通的宴请,展示了黑奴汤姆在被卖之前的幸福生活,与汤姆之后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继忠的译本中,较为全面的译介了此次祷告会的场景,包括人们所唱“圣歌”的内容。对于蕴含基督教文化的内容也加以解释。如对“Jordan’s banks”,“Canaan’s fields”and the“New Jerusalem”不仅翻译出了地名,并且说明“此处三者均指天国”。[2]37

(二)基督徒形象的译介

在小说原文本中,斯托夫人刻画了很多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形象,以及受到感化最终信奉基督教的教徒。林纾着重于描述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和反抗情节,淡化了基督徒的形象。黄继忠将基督徒们言行举止以及对基督教虔诚的心理直译出来,典型人物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

黑奴汤姆是小说中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林纾的译本中,黑奴汤姆基督教徒的形象减弱。在小说第十章,黑奴汤姆被卖后将要离家,汤姆一直用上帝之爱来安慰悲痛的妻子。如,“There’ll be the same God there,Chole,that there is here.”“I’m in the Lord’s hands.Nothin’can to no fur⁃der than he lets it.”[3]134林纾将这些安慰的话语译为“按汤姆此人,慈祥宏厚,自忍其苦,仍苦苦慰解其妻,奴中有学问人也。”[4]42小说中的黑奴汤姆为人十分宽厚忠诚,作者将这一性格特征归结于信仰基督教。汤姆在离开家前安慰妻子时,话语中不断提到上帝。林纾的译本中删减了这部分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突出了黑奴汤姆的人物性格特征,与黑奴最后受迫致死情节相呼应,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黄继忠的译本中,黑奴汤姆虔诚的基督教徒形象鲜明。“克萝,那里也有上帝啊。”“我在上帝手心里,他不会让我受太大罪的。”[2]123

二、基督教文化译介差异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译介过程中,译者的翻译活动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即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着重于研究译者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与其相关的许多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上。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操控着翻译行为。[5]林纾和黄继忠对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均受到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清朝末年,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使中国大地民不聊生,文人志士无不寻找救国的良方。林纾在其翻译的小说中告诫中国人“黄种将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武力保护下,基督教强制输入中国,传教士随之进入中国。但基督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完全靠武力和掠夺。文化传播规律表明,外来文化要想根植于新环境中,必须适应当地社会的特殊情形,满足当地社会的需要。[6]洋务运动兴起之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只能靠翻译西方的书籍来解决洋务运动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当时,译作大出自传教士之手,这就使很多传教士进入洋务学堂和其它机构中去,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但,对于晚清传教士的工作,晚清人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人们开始重视小说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梁启超等人积极进行小说的创作和翻译工作。翻译小说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政治小说”以及揭露外国侵略的历史小说,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进步作用。[7]晚清出版机构也蓬勃发展,其中商务印刷馆规模和影响最大。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就出现在晚清时期。在晚清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林纾所译的《黑奴吁天路》着重于黑奴所遭受的虐待以及黑奴的反抗故事情节,忽略了小说原文本中基督教文化的传递,受到了当时读者的欢迎,影响深远。

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于1982年出版。研究80年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要从建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发展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革命化的指导方针,在对外文化交流面奉行的标准是革命的和进步的。随后根据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按照“反帝”和“反修”的标准进行,对于外来文学实行“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标准,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对外来文学作品的译介发展处于低潮期,政治意识形态操纵着外来文学作品的引入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黄继忠的第一个译稿完成于1985年,但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个译稿不仅没有如期出版,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被焚毁。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文学时代,80年代的文艺方针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学更关注“人性的价值”“人的解放”。90年代之后的文学开始关注社会多元化发展,致力于将本民族文学融入到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改革开放至今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时期,规模大,范围广,影响力强。对外来文学的译介得到重视,翻译机构众多,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及翻译理论被译介到国内,适应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于1982年出版,这是第一部白话文全译本。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对外文化的开放的新时期,小说原著中的基督教文化较为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二)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受到翻译环境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勒菲弗尔指出,翻译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他们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8]159对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来的差异实质上反映出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者在语言能力、教育背景、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译者首先是读者,要深入理解小说原文本的内涵思想。其次发挥译者的母语语言功底,将小说原文本带入译入语的语言环境中。再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反映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特点。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林纾精通古文,被誉为桐城派名家。但是林纾并不是一心考取功名的人,他从小兴趣广泛,研习过韩柳欧曾的古文和杜元白的诗歌,对唐宋小说也非常感兴趣,这就为他以后用古文翻译西方小说做了最初的训练准备。林纾一生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一百六七十种。他虽然不懂外文,却成为与严复齐名的大翻译家,有“译才并世称严林”(康有为语)之称。[9]109林纾不通外文,他的合作者就尤为重要。与林纾合译《黑奴吁天录》的译者是魏易,二人合作翻译了五十多种书,许多作品的质量都很高。魏易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肄业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曾任教育部翻译,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又担任大学堂英文教习。因此,魏易有能力充分理解小说原文本的具体内容。林纾将自己的爱国思想倾入到翻译事业中,希望通过翻译的作品启发人们发愤图强。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是为了激发国人亡国亡种的危机感,让中国人从黑人的悲惨境况中看到自己将来的命运。《黑奴吁天录》正是要以黑奴作为前车之鉴,唤醒中国同胞,团结一致,爱国保种,反对外国的奴役和压迫。《黑奴吁天录》政治目的性强,小说原文本中浓墨重彩的基督教文化在译本中体现较少。林纾在译本的《例言》中写道:“是书,专叙黑奴,中虽杂收他事,宗旨必与黑奴有关者,始行着笔。美人信教至笃,语多以教为宗。顾译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为传述,识者谅之。”[4]2林纾将自己翻译此小说的目的讲述清楚,尤其提到了原小说中的宗教内容的删减原因,译者对基督教不了解,并且与其翻译此小说的政治目的不一致。

黄继忠是一名文学翻译家,自幼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大学时学习英语专业,有着深厚的英文功底,并且一直致力于经典著作的翻译。黄继忠1956年开始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但由于“反右”的冲击而未能完成。在劳改期间,黄继忠用零星时间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感叹自己与小说中的黑奴有着同样的命运,对黑奴的境遇抱有极大的同情心。时隔2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因此,黄继忠本人对小说原著内容以及主题的理解力是毋庸置疑的。黄继忠在其译本的序中详细介绍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背景、原小说出版后的影响、小说作者背景,同时对小说的内容、主题以及人物形象进行了剖析,对原著的译介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小说中作者着力渲染的基督教思想,黄继忠认为这是一大缺点。“由于斯陀夫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具有强烈的传布福音的愿望,因此,贯穿在全书中的说教色彩过于浓厚。”[2]1尽管如此,黄继忠翻译出了小说原文本中体现的有关基督教思想的内容,向读者传递了基督教文化。在翻译经典名著时,黄继忠推崇直译法,代表著作有《论语》和《道德经》,在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中对基督教文化的翻译也有体现。小说原著中出现的有关基督教的信息,黄继忠一一翻译出来,并且将读者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加以注释。对于小说中出现的众多虔诚的基督徒,黄继忠忠实于原著,没有抹掉宗教色彩,还原了小说人物原来的形象,更完整地将小说中的基督教文化呈现到读者面前。

三、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

小说原文本在脱离其母语语境进入译入语语境之后,原文本中所蕴含的异域性特征在译入语语境中是无法完全传递出来的。同时,译入语的文化特征通过语言的方式渗透到译本当中。刘耘华指出,译本由于受到两种不同方向的文化力作用,故其意蕴与文体上的“变异”或“叛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入语读者及其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精神。[8]100“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提出一个概念。“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0]读者在阅读文学翻译作品的时候,常从本民族的审美视角出发,带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

尽管在晚清时期,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译作较多,但是林纾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强。上自当朝大臣、文人名士,下至一般百姓都成为林译小说的读者。五四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学家多半都收到过林纾的影响。在晚清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读者期待的是开拓视野、能够寻求救国良方的作品。《黑奴吁天录》出版后,立刻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当时的报刊上常常有关于《黑奴吁天录》的评论。鲁迅在读完译本之后,深为此书打动,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曼思古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9]81

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使用的英语包括白人使用的正式语言,也有黑人英语和俚语。林纾采用文言文对原著进行翻译,在晚清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钱钟书认为林纾不是用古文而是用比较通俗的文言文进行的。在《黑奴吁天录》中,林纾保留了如“上帝”“圣经”等包含基督教文化的外来宗教用语,但在其它方面,用文言阐释了基督教的文化,文体比较正式,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阅读期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随之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读者经历了与外国文学隔绝的漫长时期,期待视野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读者期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异域文化。在新时期,外来文学的译介开拓了读者的眼界,给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带来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在文化禁锢和文化专制的废墟上重新站立,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11]中国文学正处于转型时期,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引进迎合了文学界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融合的期待。从语言上看,黄继忠的译本采用的是白话文,适应了当时读者的要求。黄继忠在《汤姆大伯的小屋》序中提到之前的译本文字过于古,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情况,所以他采用白话文来进行翻译。黄继忠的译本中对基督教文化大多采用直译,大量使用书面语和四字成语来翻译有关基督教文化内容。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的出版符合读者变化了的期待视野,受到读者的欢迎。

结语

在信息交流不畅通的时代,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读者了解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译者是否能传递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外来文化,影响到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外来文化了解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基督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的一种,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译者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蕴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译者与读者自身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林纾和黄继忠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译介小说原著中的基督教文化,适应了各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要求,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2]黄继忠.汤姆大伯的小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Stow,H.B.Uncle Tom’s Cabin[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林纾,魏易,译.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

[5]Lefevere,Ander.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

[6]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15.

[7]孔立.林纾和林译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5.

[8]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9]孔庆茂.林纾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10]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

[11]谢冕.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5.

责任编校 秋晨

H315.9

A

2095-0683(2015)01-0095-04

2014-11-17

2013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2013SQRW114ZD)

吕小莉(1982-),女,安徽灵璧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黑奴林纾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