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开篇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
傅永梅
(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论语》开篇话语表明,学与习要适时结合、要加强团队建设、要有平和的心态与创新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要抓住这三个方面,注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相结合,要在学校内加强团队建设并保持有特色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平和的发展心态、注重交友。
关键词:论语;新建本科院校;教育
《论语》的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字面来看这三句话,似乎并不难理解,但是,这看似结构松散的三句话,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怎样培养学生:一是注重反思实践,在学习中不失时机地反思与实践,在实践中领会与验证知识;二是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培养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提高学校的社会价值;三是确保不断创新,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也依然保持奋发状态,要注意与学校特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要迅速成长,必须从实践、团队和创新三方面加强,促进教师和学生有生命地成长,促进学校有生命地发展,以较短的时间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解答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和学生成长的首要途径。教师和学生通过“学而时习之”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般的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1](P1)钱穆先生将此句译为“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2](P5)傅佩荣先生译为“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3](P2)解释的关键在“学”、“时”和“习”三个词。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阶层,“学什么”、“什么时候”和“怎么习”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学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去反思和实践它,教师和学生就会觉得高兴。
(一)“学”与“习”
1999年以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校布局向着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一大批由专科独立或专科与中专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它们属于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多学科(少部分是单学科或综合性)本科院校。[4](P61)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品牌弱势、区位劣势、条件较差等,在生源争夺战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学生多数出生于小城镇或农村。[5](P115)
1.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紧密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相对于老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如果全盘照搬老本科院校的教学显然不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不利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问题,重点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如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乐学、好学,才是发展的根本,要时刻关注教学内容要与工作实际密切联系,要根据他们将来可能的工作实际,选择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综合。
2.学习内容注重以点带面
由于从事的是基层职位的工作,因此从学习内容来讲,既要包括基础知识,又要包括专业知识,既要有当今学术发展的前沿,又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延伸。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很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学校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每一章节都精讲细学,因此要注意从教材中选择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点”进行教学,通过“点”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最后多面结合形成专业的“体”,使学生对知识有总的理解。
(二)“反思”与“实践”
知识只有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被我们所整合,也只有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转化为我们个人的智慧。学校要通过学科建设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建设辅修课程来辅助与拓展主干课程,授课教师要在课堂中将自己的实践、当地的实际、行业的特色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加强“反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从中找出与实践相联系的部分,并通过对这部分的思考,达到对全部理论知识的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构建模块化课程。加强与当地市场和行业特色的联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分配与融合。尤其要注意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加入当地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让学生能对社会现实有所理解。
2.注意“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对理论知识的社会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课程建设规划,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实习、训练、试验、证书培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要通过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室以及校外产学研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实践的范围与层次。
(三)“时机”
在教学中,新建本科院校要改变以往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要多渠道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实践,通过实验课、实践环节、暑期实践、实习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尤其是要注意抓好学生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师生合作,加强学生科研团队建设;要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的产学研项目研究,鼓励教师产学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的第二句,一般解释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1](P1)“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2](P5)“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3](P2)这些解释都点出了“朋”和“远方”,但我们要关注“朋”的组成,“朋”不仅包括“远方”还应包括“近处”,即所谓“近者悦,远者来”。
(一)“朋”
“朋”既指不同属性的个人,又指不同的团队。人是个体的,但同时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人,具有“类”属性。
1.加强团队建设,提高社会适应力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个人能力不强,但群体意识较强,也易引导成为不同的团体。由于当前的社会生活是群体性的,所以学校应该在学生学习期间引导他们加入各种类型的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与角色认同,达到身份定位的效果,既可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角色准备,又可通过团队建设,加强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和发展。
2.与不同属性的人交朋友,提高创新能力
人在社会上要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交往,不可能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学生要发展,一定要与有不同思考的人交流,与老师交流、与长者交流、与优于自己的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是别人都优于己,而是要能找出别人长于己之处,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快步跟进、寻求突破。学校要提倡“小先生制”,即让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当“小先生”,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和情商较高的优势,引导低年级学生更快地成长,同时还鼓励高年级学生与老师、长者交朋友,从他们那儿学习如何更好地成长。
(二)“远方”
“远方”既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远方”,要加强交流,又指专业设置上的“远方”,要加强校内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校际间及校企间同一学科的交流。
1.学校要加强交流
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注意加强与兄弟院校和企业的联系,通过学分共认、师生交流、异地实践和共同培养等方式,加强学生培养和教师成长,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可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专业学科上的交融,大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应当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全部,而应当作为其发展的垫脚石,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发展得更好,就要让自己的学生视野更开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多、创新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大学的教育不应当只是拼一时的就业率,更应当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适应力,让学生能在社会上快乐地生活着。有句老话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这个说法依然有道理。
2.学生要注意与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的联系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受到原有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在校接触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等影响,在专业成长方面与老本科院校有一定的距离。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须一方面从知识的使用上下功夫,将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与不同层次的人交往,了解应用的实际、提高自己的认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知识间的联系着手,将所学的知识与不同专业的知识相融合,扩大自己知识的广度,提高联系与创新的能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一般解释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P1)“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2](P5)“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3]我们要关注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落实什么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以及如何让社会“知”学校,要如何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情况下还能笃直前行,做到“不愠”。
(一)“知”
“知”是指知道、了解。既包括学校积极向社会宣传自己,也包括学生个体要主动与社会及他人接触,提高影响。
1.学校要融入社会,主动宣传自己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宣传,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学校,让学校走近社会,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是当地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认同。而这首先就要做到主动与社会相融合,积极参与社会主导的各项活动中,让学校的身影在社会中不断显现,并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形象,提高社会影响。
2.学生要与社会及他人接触,加强自身适应能力
学生一方面要知社会所需,主动融入社会,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要知他人所好,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但与人交往也是适应社会的重要一环,有好的情商、积极的处世态度,个人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人帮助,得到也会更多。
(二)“不愠”
“不愠”在这儿指不能因为社会的不认同就自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校不断地与社会融合,与当地经济融合。通过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提高就业率,以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1.学校要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个或多个专科学校发展起来,而这些专科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当地经济磨合过程中,有一个甚至是多个专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和在一定区域内居于领先水平。这些专业在发展中由于符合当地的需要,发展前景好,学生就业也就相对容易,社会正面影响也更大。学校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个阶段发展的不需要或社会的某些人、某些时候对学校的负面评价多而放弃自身的发展,认准重点,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实现突破。
2.学生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立足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专业与实践的联系上,由于交叉学科的创新特色,使得老本科院校由于思维的惯性而不易突
破,而专业的实践性更是新建本科院校结合当地实际而表现出来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原生态的。当然可能在某些时候,这些创新作品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引不起企业的兴趣,但学校要持续培养,通过不断挖掘,不断积累,学生的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将会不断加强。
总之,《论语》的开篇点破了“学”与“习”之间的关系、团队建设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教育上要在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做好与社会和行业的沟通,注意不断创新、共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加强积累、要注意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傅佩荣.解读论语[M].北京:线装书局,2006.
[4]樊彩萍.新建本科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5]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