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鑫玺,曹俊军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凝练性、朦胧性等特质,遣词造句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以求学生逐一理解诗句的内涵,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并完成预设的教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表明上“严谨有序”,实则是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导致古诗课堂沉闷、机械化。这种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呵护、忽视学生主动性、参与度的现象在我国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课堂这个空间并不是沉闷的一潭死水,它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鲜活体。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他的书中提到教与学这个特殊的空间,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既有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这个空间应该沉默和争论并存[1]。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空间,恰当运用“有效动态生成”的策略,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效动态生成”即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把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教学变革要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由灌输—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主动探究,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运用“有效动态生成”的策略,有效改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参与状态,既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也有利于教师领悟自我和实现自我构建。
在“有效动态生成”策略影响下的古诗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反倒像一场激烈的辩论会,教师随时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真实可靠的教学资源。经过不断讨论,学生并不是勉强同意老师的观点,也不是机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在体验中寻找意义,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共享大家的努力,其最终目的在于共享成果和共建意义,全面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课堂已然是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小型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生喜爱且能够发挥他们潜能的共同体,也是一个能让老师“忘我”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师生相互尊敬、一起参与,教学计划只是一种结构,但界限随时在改变,而且其中有许多惊奇和发现,动态资源不断涌现,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比正式的教学行为还要重要。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影响着学生投入程度和成绩,决定着一个由一群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班级能否顺利发展成为极具凝聚力的团体,让它充满希望,互助互爱,有旺盛的求知欲[2]106。
基于前文的讨论,以及对“有效动态生成”内涵与特征的界定。下面将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初步探索有效动态生成策略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的应用。
学生是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鲜活主体。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经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面对学生的独特思维,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是执拗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提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工作是收集思想——好的,坏的,聪明的,愚蠢的,跳动的,平静的。尽管教师也有自己喜欢的思想,但从不放弃别的思想。因为他所有的思想都非常敏感,因此要当心不伤害每一种思想[3]。
在古诗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充满好奇的学习者,可以先请学生来分享自己学过的或者喜欢的古诗,接着让学生请教“词典先生”,理解今天要学诗题的意思,并共享信息,实现其自我表达的需要。教师则注意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借力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收集他们的奇思妙想,适当点拨,把其发言犹如织物一样编织起来,顺藤摸瓜,顺势而为,自然而然板书出诗题,过渡到新课上来。
初读古诗,学生首先面临的是生字词问题。以往都是教师把生字、难字板书在黑板上,采用教师带读,全班跟读的方式来教授新字词。跟读的时候,有学生敷衍不读,因为教师预设的不一定适合每位学生。表面上全班同学读得整齐划一、朗朗上口,其实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遭到了忽视,只能带着疑问匆忙跟着教师进入下一个环节。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备好每一个学生。我们可以请“字词小高手”来课前收集每位同学认为的新字、难字,并在上课时上台讲解新字词,学生和老师在聆听的同时,也担当“小法官”的角色,对于错的地方“严切纠正之”。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利用引发的这些鲜活资源,以学定教,把每一位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心理学家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由个人的兴趣、好奇心或是获取快乐体验这一目的而引发的时候,就是出于内部动机[2]110。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凡是其感兴趣的,能够引起他们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易于理解的事物记忆保持的时间就会较长一些。内部动机能使个人以特定方式采取行动,因为它能给个人带来满足感或快乐,因此在初读古诗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这种内部动机的力量,再加上外部动机的有效刺激,也就是教师的反刍引导,学生就能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快速而准确地读准生字词,整体上感知古诗。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采取同伴合作学古诗,一起探究,建立小型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学习共同体可以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小到两个同伴之间,大到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同伴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为检验效果,教师会让学生提出同伴合作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会就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要开展合作学习,构筑“倾听关系”是至关重要的[4]。这种“倾听关系”不仅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合作,还包括学生聆听老师的教诲,这是确保倾听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课堂生成团体智慧的激发者、引导者和调控者。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与单向灌输教学的教师差异就在于是否借助“反刍”保障了班级全员的学习,能否有效地引发利用课堂动态资源来实现学生的参与权。
同伴合作教古诗便是教师向学优生借力,让一些原本不会主动举手发言的孩子,逐渐获得表达的自信、思维的自信,乃至合作的自信[5]。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课程,也学会了表达他们自己有关课程的思想,学会倾听新出现的、可能影响他们的观念和信仰的团体智慧[5]。教师有效利用这些智慧资源,引导学生细读古诗,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感受古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在教师创设的语感情境中,体味到诗句中所包含的情感,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小学生仍处于表象型学习者,因此纯言语性材料对于其是不利的[6]。但是,如果材料能够提供多种信息的表征,既包括图片、图表,又包括明确的言语说明,效果将是最佳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比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高丰富的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源,便于学生获得整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尊重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迸发出的资源,形成有效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在整体感知和理解了诗句情感的基础上,诗句的内容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一定的画面,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句的声律之美,运用有效联想和想象,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诗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的。
有效动态生成策略在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构建学生喜爱的古诗课堂,同时也是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避免表明热闹,华而不实,真正让学生想学习古诗、会学习古诗、乐于学习古诗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1.
[2][美]阿兰兹.学会教学[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德]莫妮卡·菲特.收集思想的人[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
[4][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沈文华.在路上:“慧教学”成长记[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5.
[6]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