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视角的师范院校写作教学改革

2015-03-27 11:58:29陈登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教师范生生命

陈登平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我国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很多高校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与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建设体系自然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这一改革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重点任务”[1]1。如何培养地方急需的适应地方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生人才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从中等师范生到高等专科师范生,再到本科师范生,又到全科型师范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师范生,最终教育的落脚点都应该在“应用型”上,即培养出来的师范生都能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

小教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语文教学岗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而写作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而因此秉持什么样的写作教学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就是小教师范生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写作教学理念,只有教学理念正确了,我们的高校针对小教师范生的写作课程改革才能有明确的针对性。

一、问题的提出

小教师范生正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之前都有一个实习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解读为检验小教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抱怨根本不会改小学生的作文,更不会写评语。无独有偶,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撰文说:我们写不好文章,是老师根本没教[2]。那么,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真没教过我们写作文,还是根本不会教,或者是教学方法不当,又或者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当中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其实,我们小教师范生不会改小学生作文,也不会教小学生作文,甚至连自己都不会写作文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笔者根据平时上课对学生的提问和布置写作任务时发现,师范生自从进入高校以来基本不从事写作活动,连日记都很少有人写,普遍的反映就是“老师,我们根本不会写作文了”!

造成我们师范生不会写,不会教,不会改作文的原因,我们要从源头找起,笔者以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国家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导向有偏差;二是我们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国家写作教学目标导向问题

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根本没教我们作文的原因就是国家应试教育的政策导致的,中小学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考试的体裁就是所谓的“文学性散文”,因为文学性散文不可教,所以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有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写前指导,就是审题训练;二是写后批改,包括讲评[2]。对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基本不涉及,尤其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则根本没人提起过,这种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所谓写作指导,导致学生为写作而写作,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没有把写作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结果就是假话、空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目标使得教师不愿,也不能教学生写真正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即便新课标里有很具体的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的要求。另外,传统的“文以载道”写作观念仍然占据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应试时,“文以载道”是写作的唯一目的和要求,而对于写作是为了生命和灵魂的需要则成了非主流。

这样的现状,我们以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指挥棒的方向不改变,任何所谓的写作教学改革可能都产生不了大的作用。

(二)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除了顶层设计偏差之外,我们高校内部的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目前大多数高校小教师范生涉及写作教学内容的只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基础写作”两门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课程。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的,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教师教的时候也不会太认真教这方面的内容,更不会让学生去学习和训练写作教学了。而“基础写作”这门课,看似全面周到地学习了各种文章体裁,但正因为是“基础”,也不会涉及小学写作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写作训练也少,训练主要也是针对文章体裁,极少有针对性地涉及小学写作教学。

另外,还有“小学作文教学”这门课程,但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并不合理,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心思进行训练指导了;另外,也没有必要针对全体小教师范生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因为并不是全部学生都将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实习,他们将来也不都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但这门课程的完全取消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要有针对性地开这门课,即针对将要参加小学语文教育实习和将来有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小教师范生开设。

写作教学应该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应和传统意义上的 “三字一画”基本功并列,因此,应用型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能力应该成为考核的一项内容,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早日做出相关安排。

小教师范生写作能力低下,毕业后不能胜任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主要是由以上两个大的原因造成的,当然也还有其它原因,比如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写作教学也不重视,小教师范生也从没重视过这项技能。

二、基于应用型视角的小教师范生写作教学理念

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要么我们一时无法解决,要么还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尤其是顶层设计者的认可。因此,要改变小教师范生不会写不会教的现状,笔者以为目前可以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首先从理念上进行改变,要使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应该秉持以下写作教学理念。

(一)写作教学应该充分尊重生命成长的需要

很多学者在论述写作教学的时候都说要“激发写作兴趣”,可是,一个人的兴趣能保持多久呢?兴趣是一时的,难以长时间保持,尤其难以一辈子保持,所以,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即便被激发了也不一定能让他热爱写作;要让一个人热爱写作,只有让写作成为他生命成长中的需要,让写作成为他的艺术表达,这样,即便在写作过程中充满艰辛和痛苦,也会使写作成为他的兴趣的。

1.写作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传统的教师形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冯建军认为,这三者“最终就统一为一件事——‘授业’”。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职责和角色,现在的教师“授业”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只是一个以“教书为业”的人,说难听点,就是一个“教书匠”。而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知识”,教书的目的是“育人”[3]309-310。具体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要让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贯穿着生命的意识。

首先,教师自己要充满人文情怀,对写作充满乐趣。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满人文情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对于自己所教的语文写作,要充满乐趣,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上好语文课,上好语文写作课。无论是高校中教写作的教师、小学语文教师,还是目前的小教师范生,都是如此。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悲观厌世,对生活没有一点激情,是被迫地站在这个讲台上,教写作更是被迫和无奈之举,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兴趣的。教学活动对他来说和他当老师一样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热爱生命的激情,他不仅教不好写作,可能语文课也是无法上好的。进一步说,对写作充满乐趣,体验写作是在描摹生命的律动,教师要能体会写作中的苦与乐,而且要能把如何描摹生命的律动和苦乐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生命的律动,对写作充满兴趣,写作也才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反过来,当写作成为生命成长中的需要的时候,他会对写作更有兴趣,更能充满人文情怀,更加热爱生命。

其次,教师要有尊重生命的情怀,尤其是要有尊重学生生命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充满智慧热爱生命的鲜活个体,我们要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对待,而不是一根根没有生命,不会思考的木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他们。面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生命,尊重他们的情感,就不会对他们目前还不会写作而冷嘲热讽,而是在“教”他们写作技巧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在写作中体验生活和生命。

2.让学生通过写作成为一个个“好人”

为什么小教师范生语文方向的学生要秉持写作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好人”?因为,学前阶段的学习基本以游戏为主,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比较明确,可以说小学阶段为一个人思想和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阶段,对于学习来说,主要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写作的良好思维习惯是否养成可能将影响一个人将来的写作成就。同时,言为心声,一个人在文章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写作教学能让孩子充分尊重生命,写作能让一个孩子在将来成为一个好人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好人”?学者刘良华在《什么是一个“好人”:论学业测量的价值效度》中论述了“好人”标准的中西差异,他指出:中国近代课程“全盘西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两个遗憾”:第一是引进西方课程体系“以自然为对象”的“坏思维”的时候,并没有引进与之相关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第二是中国课程改革既丢弃了“儒道合一”的中国古典政治教育,又没有引进西方的“民主政治”教育[4]249-255。造成的结局自然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既丢失自己的优良传统,也没有学到人家的精华。那么在当下,我们对现有课程目标应该怎样进行重新评估?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好人”。

丁念金在《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人学基础》一文中说基于人学的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念应该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有完整的素质发展导向,注重学生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操作方略[5]256-262。这篇文章应该说明确否定了“以自然为对象”的“坏思维”,高举“人学”旗帜,提出了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以“人学”为基础,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者冯建军更在《教育的人学视野》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即生命,主张让教育为生命而存在,反对“工具性教育”,认为现代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原点,陷入了功利之中,沦为“工具性存在”,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主体道德教育,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并提出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有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和自我约束性五个方面[3]271-274。依笔者的理解,以上学者的论述,一个“好人”的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培养一个既能充分尊重个体生命和生命欲望又能充分发扬民主、追求自由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其次,明确语文写作是使小学生将来能成为“好人”。当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旗帜以来,我们的教育也逐渐“科学化”了,把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也同样“科学化”了,语文篇目被“科学”得完全碎片化和面目全非,又或者在应试要求下标准化了,语文课里的人文情怀和审美需求则被有意无意忽略了。语文写作教学同样受此理念影响,语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书写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感悟,写的东西就是某种“套路”或者“程式”,有如封建时代的八股文,里边谎话连篇,我们的培养目标似乎就是培养一个个写作“机器”,把小学生都教成一个个撒谎的人。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不是机器,因此面对小学生这样鲜活的生命,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还是一张等待蓝图规划落笔的最基础时期,我们应该纠正以往这种所谓的科学化教学套路,回归到教学是“育人”的工作中来。对于语文写作教学来说,“育人”该秉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言”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一理念。同时,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这一理念下,我们既要发展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在教作文的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做一个“好人”,告诉他们写作就是写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切看法,要写出真情实感。另外,我们还要培养他们在写作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如何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

(二)重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教学的统一

教育一如人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长期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根据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合理地进行教育设计,预测教育的活动,可对于非连续性教育对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则甚少关心[3]176-188。在作文教学中,无论是连续性还是非连续性其实对一个人写作水平和写作思维及思想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新课标中关于语文习作(初中即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的阶段目标安排,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的,这其实就是写作教学的连续性得到重视的证明,可这只是对写作目标的重视,而对写作具体过程的指导很不明确,对一些偶然性因素在写作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则很少提及。我们在实际的写作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小教师范生注意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教学的统一这样的理念。

1.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

小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总是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过去的写作指导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6]172,教师往往根据学生最后文本提出自己的批改意见或者修改意见,而对于学生写作过程的具体指导只停留在立意和文体等要求上,缺乏对学生整体写作过程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与指导。

首先,重视写作准备阶段的指导。以往的写前准备阶段指导就是对写作进行立意训练和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要求,对于进行写作训练的目的和价值则很少顾及,学生则是为写而写,对此,我们要力求改变这样的现状,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和激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应当根据写作的总体序列安排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自己的具体写作目标,引导学生热情参与和观察社会和生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的指导内容自然就是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可以随时出一些小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观察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加强对写作实践环节的指导。这是我们以往写作教学最为薄弱的环节。写作实践环节一般包括立意与取材,构思与谋篇,起草与修改环节[7]163-257。写作实际就是学生把自己内在的独特感受和形象等诉诸书面语言的过程,是将“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的过程。学生是写作的实践者,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用自己的思考干扰学生的思考,要倡导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6]181。在指导过程中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的“文体”知识,不要给学生提过多的要求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写作动机后,应该着力指导学生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围绕一个主题,应该如何更广泛地进行取材,又该怎样进行构思与谋篇才能更符合内心的表达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指导过程中,尤其是小学生写作,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爆发出来的“奇思异想”,甚至尊重他们不符合我们“文体”常识的一些表达方式。

再次,重视对写作修改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写作一般只停留在“起草”阶段,而没有“修改”阶段,教师也只对学生作文的成品感兴趣,对于学生是否修改及如何修改基本不过问,所以,我们这里单列一点,以引起重视。如果说写作是一种表达自己生命的活动,修改作文同样也是一种展示生命的活动。对“作品”修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古至今已经有了很多论述,只是我们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有意无意忽略罢了,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对作文修改的重要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作文的修改,不断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身体力行,更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修改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修改水平,提高写作的总体水平。比如自己修改之外,还可以让小组一起讨论修改。值得我们注意和强调的是,作文修改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修改错别字和病句这样的技术层面,更要修改作文的“思想”,深入分析写作者的丰富情感,关注他的内在愿望表达,分析他的逻辑思维,尤其是对小教师范生的作文来说,更要修改他的逻辑思维是否正确。指导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态度生硬,语言冷淡,指导语言过于简单等,比如只说“描写不够具体”,至于哪里不够具体,要怎样具体等都没有指出来,学生自然也就一头雾水,无从改起了。

2.重视写作心理问题与写后评议

学生怕作文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力不行。一篇作文从搜集材料到最后成品,其实经历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历来都是我们教师不重视的,因而也没有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更不要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另外,作文写完后的评议,教师历来基本上是贪图简便,写上三言两语拉倒,评议不具体,作文发回给学生也没有提具体修改要求,更没有组织多种评议模式了。

对写作过程的指导都是按学生身心发展来安排的,有很强的规律性,当属于连续性教育,没有特别强调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及评议过程虽然总体上也是属于连续性教育,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偶然性因素会比较多,有些偶然性因素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写作生命,因此,偶然性因素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生怕作文的具体原因很多,也存在个体差异,但总的原因都是觉得自己作文水平差。如何让他从怕作文到喜欢作文,直到成为表达内在生命的一种需要?这里的心理转换问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要认识到达到这种心理转换可能存在于写作的任一过程中,也有可能根本不在写作的过程中,而是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一个人突然发现他搜集素材的时候就很有表达欲望,这个时候,如果你尊重他的这种欲望,他的表达成功了,以后他就可能热爱上写作了;或者日常生活中,他突然就有某种写作冲动,即便这种冲动写出来的文章也许不是“高大上”的,但也有可能成为他迈上写作之路的起始。尊重写作主体的写作欲望是第一位的,同时鼓励他勇敢地树立信心同样也很重要,如何让他树立信心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但有一条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打压、谩骂和讥讽。

其次,重视作文评议中的偶然性因素。以往作文评议都以教师为主,一般写三言两语,最多找一两篇教师认为写得好的范文读一读,让别的同学模仿,这种评议模式没有把写作者当作写作主体,忽略了写作主体的情感因素。我们现在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写作主体自己学会评议和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组织小组讨论评议,也可以是教师针对具体的个别作文面批面改。在评议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出现的一些偶然性因素,因为你的否定性评议,他可能从此讨厌写作;也有可能因为你的肯定性评价,他从此热爱上写作。和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一样,我们要肯定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三)既重视会“写”,还要重视会“教”

1.重视会“写”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充满人文情怀和热爱生命,热爱写作的同时,也还是要掌握写作基本技巧的。关于教师在某个方面的水平是否要完全超越学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作为一名教语文写作的教师,会写作只是一项基本功。作为高校教师也好,小教师范生也好,小学教师也罢,能够写一手好文章,才有足够的“底气”让学生也写出好文章来。因此,重视会“写”能力培养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语文写作与语文整体课程被学生忽视一样,历来不被学生重视,小教师范生对写作课也不够重视,更不会去写了。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去写才有能力,我们不能想象从来不动笔的人却能突然写出一手好文章来。因此,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写”,不断动笔是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要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小教师范生的基本写作规律和技巧主要在“基础写作”课程里教授,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才可能在写作中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再次,重视“练笔”。写作能力的取得源自不断练笔。目前小教师范生写作能力普遍欠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练笔太少,而练笔少的原因无非一是怕,二是真没兴趣。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做法,除了传统的练笔模式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比如开设博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客互相链接,大家在博客里互相探讨社会和人生,当然也包括探讨写作技巧。在学生练笔到一定程度后,鼓励他们向网络和报刊积极投稿,提高他们被认可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的快乐感与幸福感。

2.重视会“教”能力的培养

小教师范生自己会写还只是个人的写作能力,但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具备会“教”的能力。作为将来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小教师范生,毕业后是要教学生怎么写作的,关键还是要学会指导,掌握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指导艺术就成了前提条件。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成为出色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而且还要培养出色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小教师范语文教师,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得心应手。

三、结论:超越现代的课程观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及后来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反思[8]1,我们且不说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究竟好不好,但其中的反思科学革命,高扬人文主义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我们现在的课程是建立在科学主义之上的,因此对于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语文的写作教学,我们自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

美国教育家杰恩·弗利纳在《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一书中说,被现代主义思想控制下的学校课程就是“物”,学校和教育部门因此就是控制机构[9]145-146,而我们前文已经论述了,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机器”,也不是“产品”。因此,我们要有超越现代的课程观,学校和课程都是“学习型”组织,当中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语文作文教学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生命需求,尊重他们内在的生命表达,既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也重视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偶然性因素,小教师范生自身既要会“写”,也还要会“教”,唯有如此,才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在不断的写作中重塑自己的灵魂。

[1]黄建绮.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策略[J].三明学院学报,2015(1).

[2]王荣生.怪不得写不好文章,老师根本没教.[EB/OL],观察者网,2014-12-22.http://www.guancha.cn/wangrongsheng/2014_12_22_304047_1.shtm l.

[3]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刘良华.什么是一个“好人”:论学业测量的价值效度,杨向东,黄小瑞主编.教育改革时代的学业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丁念金.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人学基础,杨向东,黄小瑞主编.教育改革时代的学业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孙建龙主编.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9][美]杰恩﹒弗利纳.课程动态学——再造心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小教师范生生命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小教与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8期)2022-12-10 02:36:42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校您好
戏剧之家(2020年8期)2020-04-08 01:26:01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元认知策略在五年一贯制英语小教专业预科段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教师读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