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地位发挥层面研究

2015-03-27 10:22:26韩西苗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作莫言

韩西苗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450000)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地位发挥层面研究

韩西苗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450000)

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了原作,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对“不可译”的修辞的创造性翻译,对原作的能动阐释和改写,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解构主义;主体性;译者;创造性叛逆

1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经由“耶鲁学派”的保罗德曼等四人的推广和阐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开始衰落。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及研究的先驱,瓦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指出虽译作来源于原作,但它是来自原作“来世”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在于发现趋向目标语言的特殊意念,这种意念产生出与原作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是建立在译者自身理解和创造性阐释之上。

雅克·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宣读《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巴别塔》一文中,德里达从巴别塔本身具有的多重含义和未完成性入手,提出了“延异”的概念:语言的不在场或缺席。意义具有差异和延异的特性,延异是产生差异的根源。最后的确定性和终极性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既然原作的意义是无法再现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走的就是一条需要偿还债务的不归路。德里达从哲学的高度层层剥离,最终解构了“忠实”的概念。

劳伦斯·韦努蒂则把解构主义的思想应用于文化研究,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审视了17世纪以来的文学翻译。他批判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占主流的通顺归化的翻译观,提出了去中心化的,异化的,抗阻式的翻译策略。他反对的不仅是归化,而是欧美国家的我族中心主义的强势文化,呼吁被殖民国家通过异化翻译抵抗帝国主义的暴力和打压。

由此可见,解构主义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颠覆原作至高无上的地位,原作者的绝对权威,消解了原作译作,原作者译者的主仆,等级关系。树立了原作和译作平等,互文的关系,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2 译者主体性

在中西方长达两千多年的翻译研究中,译者被认为是“舌人”“叛逆者”等,翻译也被认为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解构主义者的观点则颠覆了这一地位。尼采的“上帝已死”使人站起来了,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使译者读者站起来了。

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主体能够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有原作者,译者,读者等,显然,这些主题中居中心地位的是译者。

刘军平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反应方法上凸显译者的独特性的过程。查建明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这些定义虽不同,但都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即译者不是被动地传递作者的声音,而是能动地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阐释与改写。

3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发挥的层面

3.1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

2012年莫言获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其中莫言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而作为汉学家的葛浩文不仅熟稔中国文化,而且对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也有自己的看法:

“所谓的知识分子小说他们(美国人)不怎么喜欢。他们喜欢的有两三种吧,一种是sex(性爱)多一点。第二种politics(政治)多一点,他们很喜欢的。其他像很深刻地描写内心的作品,就比较难卖得动……另外一种就是侦探小说。”(华慧,2009:B02)除此自外,葛氏也提到中国的历史小说也颇受欢迎;另外所谓的美女作家如棉棉,卫慧,春树等的作品也很受追捧。而这些文本以及这些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进入到葛氏的翻译视野之内。葛氏对萧红,莫言,姜戎等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也为他的译作在国外畅销奠定了基础,让国外读者,学者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了解了莫言,最终帮助莫言获得了诺奖。

而莫言对译作和原作关系的解读也很好的阐释了解构主义翻译观。作为原作者的莫言,对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他会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生死疲劳》等虽然来自原作,却是原作“来世”的生命,译者赋予了原作的第二生命。

3.2译者对修辞等“不可译”语言的创造性改写

头韵,尾韵,双关等修辞手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无法翻译的。而钱歌川翻译茅盾的《动摇》就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传递了原文的审美。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

译文:——“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look for trouble.I have the possibilityofbeinga member ofa Committee!”

——“What's a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vaguelycaught the sound…(钱歌川译)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谐音双关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没有多大的关系。该例的翻译策略是使用修辞效果相似而字面含义不同的双关(committe和common tea)来代替原文的双关(委员和桂圆),尽可能弥补了原文的损失,同时又通过偏离实现译文功能与原文相同,再现了原作的趣味性。

3.3译者对所译作品的能动阐释与改写

相比较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可译性限度较大。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修辞以及表现力等因素的差异,译者通常会创造性地采用适当的补偿策略对原作的信息进行阐释和补偿,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原作的审美,意蕴。而这样的创造性翻译与忠实的翻译要求并不矛盾。

张谷若翻译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1957/1991),其英译本的注释多达436条。这些注释长度从几个字到数百字不等。其中不乏关于英国维塞克斯民俗社会风貌的介绍,也在能够彰显哈代个人哲学观(宿命论),职业特性(对建筑的兴趣)等方面做出解释,使读者对小说的了解更近了一步。

又如,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翻译家纳博科夫在他早期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大胆的引人瞩目的归化翻译法:原作中的英伦少女爱丽丝背诵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译作中俄国小姑娘安妮亚背诵的是普希金的作品;原作中的威廉大帝变成了基辅中世纪的弗拉尔王子;原作中的英镑也变成了卢布。“纳博科夫早期的翻译实质上继承了俄罗斯的翻译传统,即通过翻译的归化与挪用来丰富和拓展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视野,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输血补气之功效。”

3.4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译学所定义的原作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译者已经不再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比如,郑振铎与周策纵同是诗人,又都分别译出了泰戈尔的StrayBirds。可是由于二人翻译目的与翻译情境的不同,郑振铎出于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将其译成了《飞鸟集》。而周策纵则由于当时处于丧父之痛中,读到此诗集后,“心情得到沉重的共鸣,透澈的解脱和深切的慰安”,加之诗人长年旅居海外的凋零之感,将其译为《失群的鸟》。(周策纵,《失群的鸟》,序,p.ⅵ)

而涉及到句子的理解,也同样如此。

例:If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第6首)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郑译)

如果你怀念太阳时便流泪,你也就怀念星星。(周译)

“miss”一词同时有“怀念”和“错过”两个意思。周译取其前者,而郑译取其后者。这种理解的不同使周译人情味很浓,而郑译则富哲理性。应该说二者都是译者在理解上对原诗句意思的阐发,都未超出文本所设置的语言和逻辑的限制,因此也都是合理的。

4 结束语

解构主义翻译观颠覆了长久以来的原作与译作,原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在解构主义的关照下,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取,翻译风格的把握,以及对原作的阐释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选择权。解构主义翻译观并没有导致译者对原作意义的无限播撒,或完全不忠实于原作。反而使原作通过译作,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得到了新生。

[1]刘军平.从跨学科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四个维度及其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

[5]朱晓晖.“异化”——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Research on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in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vism

HANXi-miao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Xinzheng,Henan,China 450000)

The deconstructivism translation theory deconstructs the supreme authority of the writers and the original texts and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are demonstrated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translator's selection ofthe translated text,the creativ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writ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tyles adopted tothe same original texts.

deconstructivism;subjectivity;translator;creative treachery

10.3969/j.issn.2095-7661.2015.02.027】

H315.9

A

2095-7661(2015)02-0091-03

2015-05-07

韩西苗(1983-),女,河南邓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译作莫言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去的年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what用法大搜索
爱如莫言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6
莫言不言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2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Chinese Television Fan
莫言的职场启示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