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思考
朱小波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中出现的困难学生群体,我们在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在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在对先进分子的培养和困难学生的帮扶基础上构建“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以形成良好的互促互进学习氛围。
关键词:困难学生群体;先进模范作用;“1+2+3+4”体系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众多因家庭经济、性格交往、就业困难等方面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伴随着大学生涯的开始,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困难因素的存在导致其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学习无法安心、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偏向孤僻等,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俨然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在学生困难帮扶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在对先进分子的培养和困难学生的帮扶上构建“1+2+3+4”党员带先进分子,以及和先进分子共同帮助困难学生的培养、帮扶体系,建立起党员、先进分子和困难学生学习帮扶小组,形成良好的互促互进学习氛围。
(一)“1+2+3+4”体系构建背景
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在发展党员问题上往往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不重视对党员队伍的继续教育和有效管理,导致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党员之后出现思想松懈、服务意识下降、党性观念淡薄、党性修养不够、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情况,导致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党员素质也有所下降;另外,有些高校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会面临入党积极分子自身素质不强、或政治热情不高、上进思想不积极等问题,在加上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有限,难免出现入党积极分子在成为党员时自身的整体素质有所欠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要求,不仅要看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和思想道德品质的状况,还要看能、才、绩,看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1]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着部分因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性格问题等导致的各种困难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平时表现低落、上课散漫、生活无序,给高校德育教育和自身成长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2]
针对目前党员党性修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不高、党性意识不强,以及如何做好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我们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学生这些个体融入“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以,以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学生上进意识,帮助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也解决困难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促使他们积极上进。
(二)“1+2+3+4”体系构建
所谓“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是结合高校的党员先进队伍群体和各类困难学生群体而成立的培养、帮扶体系,这个体系由1个党员、2个预备党员、3个入党积极分子和4个困难学生组成,建立起1个党员带2个预备党员带3个积极分子带4个困难学生的个人成长帮扶模式。在这个培养、帮扶体系中,党员是组长,预备党员为副组长,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可以是l个正式党员针对4个困难学生的帮扶,也可以是3个党员(含2个预备党员)对4个困难学生的帮扶,还可以是6(党员和先进分子)对4个困难学生的帮扶。通过这种培养、帮扶体系,党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小组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服务意识;入党积极分子在与党员共同帮扶困难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积极向党员同志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而困难学生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帮助下,也能够很好地树立起自己今后奋斗的目标,向先进分子学习,继而形成互促互进、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良好学习氛围。
(一)制度保障
由于“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需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学生相互配合才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因此,必须制定相关《“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工作细则和培养帮扶记录表,明确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及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1+2+3+4”体系的实施,建立起帮扶小组,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让高校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组长、组员等明确自己的责任或义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对先进分子的培养和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各小组也应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对小组工作进行跟踪、总结,切实、有效、持之以恒的开展好“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二)建立相关档案
由于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分为学习困难、交往困难、就业困难等,为切实做好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应提前根据不同的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各类困难档案并及时更新。小组中党员、预备党员、甚至入党积极分子都需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群体的基本材料,明确所帮助的学生属于哪类群体,做到在帮扶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当然,在“1+2+3+4”的小组建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合适的帮扶小组,并一起纳入相关档案。这些档案可以放入党员或预备党员的党员材料中,作为其在高校期间响应党的宗旨为学生服务的一个证明,也可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发展党员时的一项证明材料。
(三)定期汇报、及时跟踪
“1+2+3+4”先进分子培养、困难学生帮扶体系不仅是针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也是针对先进分子的培养。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工作的不断推进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或问题,因此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推进情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1+2+3+4”体系中要求每小组每两月对本组成员进行一次民主测评,由党支委成员和组长负责,组长分别到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所在班级进行民主评议,对其工作、生活、学习情况进行鉴定,提出下一季度培养考察要求,督促其不断进步;困难学生则根据困难类别到其宿舍、班级了解其困难改善情况,调整下一季度帮扶计划,帮助其不断克服困难。
另外,小组成员可以每季度填写《“1+2+3+4”培养帮扶记录表》,各成员就本季度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困难克服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和认识进行客观自评,对本小组本季度的整体表现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最终将帮扶记录表上交所在学生党支部,由党支部考察鉴定后报经学院党委审核后一式三份分别存入每个党员档案。
当然,对于短期帮扶不能脱困的学生,小组要进行长期跟踪,定期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合适的帮扶措施。小组先进分子在帮扶中应相互积极配合、齐抓共管,探索建立一套对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有效机制。
(一)党员应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1+2+3+4”培养、帮扶体系中,党员是组长、预备党员是副组长。由于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与普通同学相比主要差异在于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行为、品德等各方面具有的先进性,政治成熟、学业优秀、品德高尚。因此要求党员和预备党员在“1+2+3+4”培养、帮扶体系中要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体系中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保持党员先进性,在做人做事上都能为小组带好头,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思想,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真正体现出“—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效果。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工作任务,通过教育与锻炼,使作为大学当中领军人物的党员,能做到在喝彩声中讲优患,成绩面前谈问题,繁荣背后看危机,针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进,不断提升自己,永葆先进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赢得群众的拥护。[3]倘若党员在小组中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那么对先进分子和困难学生的培养和帮扶也就无从谈起。
(二)入党积极分子应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在“1+2+3+4”培养、帮扶体系中,入党积极分子是关键,既要做到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主动向党员同志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又要协助党员共同做好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在这个过程中,入党积极分子不仅体会到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还能认识到自己与党员之间的差距,促使其不断学习,尽早达到党员标准。而入党积极分子的优秀表现又会促使党员同志不断自省、不断提高自我。积极分子通过参加党的活动,充分了解党的基本知识,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党的认识,解决思想上的疑惑问题,还可以从其他积极分子和党员那里学到很多东西。[4]
(三)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小组的认可程度
在“1+2+3+4”培养、帮扶体系中,重点是对苦难学生的帮扶。而在帮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困难学生群体本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接受对其帮扶,反而继续堕落,这会给帮扶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党员和先进分子的不断努力,帮助困难学生群体逐渐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力求上进。另外,困难学生群体对帮扶小组能否认可也是影响“1+2+3+4”培养、帮扶体系工作开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2]赵远远.创建高校“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理论观察,2013,(4).
[3]朱珍葶,尚丹.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探析[J].学理论. 2010(27)
[4]姚永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的“六动”环节[J].江苏高教,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