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顺应论视域下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

2015-03-27 04:04陈月
关键词:莎士比亚译者译文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著名的作家和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不同的翻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他们在理解和观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意译和直译是比较常见的译法,前者主要从作者的精神和韵味着手,后者则比较关注译文的存真,以此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语用顺应论视域下莎士比亚诗句作品的翻译成为现阶段的一个新的翻译理论发展方面。

一、语用顺应论概述

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学理论,具有包含性和解释力,在《语用学新解》书中Jef Verschueren明确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受到有意识、无意识、语言内外部的影响,其中在语音、语调、词汇、搭配、句法、篇章等地方都有可能发生语言的使用选择。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三大特点,说话人在语言试用中才能够进行不断的语言选择。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是指语言具有列选择的可能性,后者主要强调通过对语言原则和语用策略高度进行灵活的选择,而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构成语言顺应性的另一种形式。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在不用的语言项目和环境中语言使用者通过在可供选择范围之内对语言进行选择被称为语言的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顺应性提供了语言选择的可能和原则,这是语言顺应性成为语言使用核心的重要前提。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凸显程度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语言现象,是语言顺应论主要提倡的方式。不同的语言方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将语言理解和生成的选择同语言应用的环境相适应是语境关系顺应的主要任务。进行语言交流时双方的背景、心理情感以及双方交际所发生的时空环境是语境的主要因素。从语言的语码、语体、语篇类型、不同类型的话语以及话语原则等多个层次对语言做出选择是语言结构客体顺应的体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动态顺应,在不同时间、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的环境下交际双方能够对语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从而使话语产生意义。交际者在意义产生的过程中出现的感知、表征、计划、记忆等认知心理活动被称为顺应过程的凸显程度,在语用学方法中,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以及对认知、社会、文化风方面促进交际者对语言使用的深入理解。

二、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

莎士比亚(1560-1614)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所处的时期也称为“伊丽莎白时期”(1485-1625),在那个时期莎士比亚诗剧是当时英国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所以又被称为“莎士比亚时期”。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1856年通过“舌克斯毕”的形式被传入到中国(戈宝权,139),我国田汉在1921年出版的《哈孟雷特》是中国出现的首版白话文,目前,在中国对莎士比亚的著作出版了将近数百万本。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三种全译本:(1)朱生豪(1912-1944)与虞尔昌(1914-1969)分别翻译的20个剧本和10个剧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957年出现在台北世界书局;(2)(1902-1987)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在1967年由台湾运东图书公司进行出版;(3)朱生豪翻译31个剧本,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朱生豪逝世50年后,全国对《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文有将近十种版本,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参考和借鉴朱生豪的译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重新印刷和修订进行出版。其中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和报导方平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也分别在大陆的书市上出现和出版。除此之外,在市面上单部莎士比亚的剧本被将近数十位的翻译者进行出版。在莎士比亚诗剧译本中经常可以发现各种令人赞不绝口的文子,其中具体表现在文字优美流畅,句子在韵味、音调、气势、节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品味。莎士比亚的诗剧经过多次的出版和印刷,目前在我国的译本已经超过了200万册;为了方便我国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一方面,很多译者对作品不仅有详细的注释和题解,还给予了完整的背景介绍和简评,有的甚至还标有相关问题考证;另一方面,有的译者为了表现出一定的探索精神对莎剧进行某种诗体的创新和引进。脱离了汉语诗歌的韵律,很难为读者所理解,效果也大大降低,据了解,我国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本以散文的形式的主,当然也存在少部分的诗体译文的散本,这部分的译文在形式上失去了抑扬顿挫的效果,读者不能体会到上下文中原有的“声音反复出现的规律”或“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感,在感官上不能达到豁然一新的效果,译本出现的汉字数过多,甚至有的语句还十分的不顺畅,仅仅是作为道白的文字读者也会觉得太长了。莎剧流传到中国也将近有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就探讨如何对莎剧以诗体的方式进行表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应该按照原始剧本的形式,在对其译本时也应该采用诗体。在进行译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作品的精华、忠于原文意思、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又要反应时代背景,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语用顺应论在莎士比亚诗剧翻译中的应用

(一)顺应语音

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是构成语音的四大因素,诗歌中经常出现重音、节奏、语调、声调的韵律特征,它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种载体。一般来说,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音特征,顺应语音或者韵律特征进行翻译叫做顺应语音,在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幕第五景中的语言描述写道:“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我要等舞阑后追随左右,/握一握她那纤纤的素手。/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作者在这段描述中采用两行押一个韵的手法字里行间体现出罗密欧首次见到朱丽叶时的爱慕之情。为了使读者产生原有的韵律,保证文字通畅的基础不失原文的魅力,朱生豪根据翻译的语音顺应论,采取了意译和押韵的手法进行译文。

(二)顺应词汇搭配

在进行译文的过程中,英语更注重语境的塑造,只有抓住了语境,才能对词义进行正确表达。当某一词语不能出现在语境之内,翻译者则不能准确地找出对应的译语。译者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时,需要根据实际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一旦出现词汇搭配,词义翻译就显得更加有利,所以,养成词汇搭配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梁实秋在翻译《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第二景时,为了体现出格拉西安诺彬彬有礼地对巴珊尼欧作出承诺,通过对文章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详细和生动的描述,译者采用了顺应词汇搭配的方法。文中梁实秋把“respect”翻译成为“尊敬”或“敬意”。如果将原文中的“talk with respect”翻译成“带着敬意地说”,则“谈吐尊敬”不能词汇搭配。为了使上下文的语境符合整个文章意思,在词汇的选择上根据顺应理论把“talk with”翻译成“谈吐”时,梁实秋选择了“斯文”这个词汇,不仅符合当时的语言语境而且使整个文章更有生气。

(三)顺应物理世界

在翻译的过程中,时间指称和空间指称是物理世界中研究最多的两大内容,中英文对时间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其中在英语中时间指称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具体的表现为:此时、现在、昨天、下个月、前年等等。然而在汉语中常见的时间表示为腊月、秋分、冬至等。绝对空间关系和相对空间关系是空间指称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地点关系”,其中具有参照对象的空间关系被称为相对空间关系。例如:在英语用语中,门外有人敲门,作为房屋主人为表示礼貌态度正确的回答则是“I’m coming”,而不是“I’m going”。说话人把客人作为参照点进行回答,由于各国读者和翻译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莎士比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莎翁的作品翻译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和突破,在这场跨时空的交际活动中,为了选择恰当的译文词汇,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时空差异的因素。另外,梁宗岱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七十三》中,把“the time of year”直接翻译成“这个时节”或“这个季节”,在原文诗句中莎士比亚描述了“黄叶”、“枯枝”和“荒坛”这些表示秋天景象的特征。根据翻译应顺应时间指称的准则,译文应该符合物理世界的顺应,梁宗岱可以把“the time of year”直接翻译成“秋天”。

(四)顺应心理世界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顺应作者和读者的个性、信念、欲望、动机、意图等认知和情感心理进行语言选择,这个过程被称为心理世界的顺应。译者作为莎翁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具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在传播艺术作品的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的对作品进行理解和享受,译者首先需要对莎士比亚的认知和情感世界进行了解,在掌握作者观点、立场以及意图等信息后,译者最好能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采用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呈现。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李尔王》第一幕第二场中顺应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和价值认知,考虑到中国受到几千年的封建保守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将原文中的“bed”翻译成“床”,相反,在原著中“bed”一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英国当时的社会风情,而且含有一定的戏剧效果。

四、结语

在我国莎士比亚诗剧的散文译本广泛受到高中以上的文化人的青睐。印数上千的莎士比亚其他译本也同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拜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汉译最佳体裁,是带有中国传统戏曲诗体的莎士比亚剧本。这种诗体剧本被广大现代人所理解和欣赏,由于它在体裁上打破了传统的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我国古代传统风格,采用舞台演出的方式,把地道的汉语更新为具有语音规律和韵味的诗歌。这种诗体剧本把中国民歌和传统诗歌(诗、词和曲)进行有效的结合与发展,对翻译者的要求颇高,一般的文人没有深厚的中外文功底是不能完成实现和创造。语用顺应论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些角度为译者研究莎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学特点,使读者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和鉴赏,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如何巧妙地应用顺应理论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翻译和分析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莎士比亚(素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