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隐喻的意向性解释

2015-03-27 04:04赵芬
关键词:意向性通感意向

一、通感隐喻概念

作为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通感(synaesthesia)不仅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同时还能实现语言生动形象,具体逼真的审美效果,历来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Syna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syn意即“一起”、“一样”、“熔合”;aesthesia意为“感觉”,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一起或同时感觉”(perceiving together)。在西方,对通感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描绘声音是词类“有取于触觉方面措施的‘隐喻’”,“声音的高于低与触觉之为利或钝是类同的”,这种最早的关于感觉之间的类比(通感)是一种隐喻的论述。 [1]《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也指出,“synaesthesia”是“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项描述其他感官印象”(Terms relating to one kind of sense-impression are used to describe sense -impression of the other kind),是一种“隐喻的运用”。 [2]所以,通感中不同感官间的沟通转移,实际上就是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了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这与隐喻“通过另外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的本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感本质上是一种隐喻,而且是一种涉及了不同感知域之间相互映射的特殊隐喻,称为通感隐喻(synaesthetic metaphors)。

对通感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修辞学、心理学、语义学、神经科学、认知语言学等。其传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通感的构成方式、语言特征、修辞功能、语用功能和运作机制等方面。以往从映射论的角度分析,通感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类感官中的特征由低级感官形式向高级感官形式,由简单感官形式向复杂感官形式进行了映射;而概念合成理论的观点认为,通感的产生是处于不同心理空间的人类的知觉领域进行相互投射和整合最后形成新显结构的过程。这些对通感生成机制的研究大都只强调本体和喻体各成分之间的映射和整合,而对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意识活动发挥的作用涉及不够,没有深入到心智思维里去。因此,本文拟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观点对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理解机制进行探讨,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通感表述中的感官修饰语(通感修饰语在此指任何与感官感知有关的表达)与本体的搭配是有悖逻辑的,但为什么并不影响人们对本体的认知?(2)意向性是如何使得本体和有关的通感表达建立起联系的?

二、意向性的内涵

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一词出自于拉丁语“intention”,意为“指向”或“意在”某个目标和事物,是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颇受关注的中心概念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认为,意向性是某种心理状态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是涉及世界中的客体和事物状态。 [3]也就是说,意向性既是心智表象外在世界的一种现象,又是心智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表征能力。 [4]指向性和表征性构成了意向性的两大特征。指向性指的是认识主体的心智指向外部世界的某一事物、事态的一种“表象”;表征性指的是认知主体的心智对所指向的外部世界的事物、事态的感知、再现能力。

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智哲学的一个分支。认知主体通过语言指向外部世界的事物并通过语言表征主体的心理状态,以此建立起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塞尔的观点,语言的这种指向和表征能力是意向性赋予的。所以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及其理解都可以通过意向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三、通感隐喻的意向性解释

(一)通感隐喻表达为何能指向本体的认知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参照徐盛桓关于隐喻的定义,我们拟对这一特殊隐喻作出以下定义:

一个语言单元U,U,IS,M是通感隐喻,当且仅当:

1. U在实指的情景下在语句中找不到它约定的所指。

2. U在特定意向性下却能有所指,如指某个M。

3. M与U分属于不同的感知觉域且至少在一个方面相似。

“实指的情景”是指在一定范围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所谓通感隐喻,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单位U通常不是(不指称为、不约定为、不描写为、不解释为)M,简而言之,就是U和M的语义搭配是有悖逻辑、不合常理的。如:促织声尖尖似针。促织的声音激发的是听觉感受,无法约定为视觉范畴的“似针”以及触觉范畴的“尖”。但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在一定意向性的作用下U和M却又可以隐喻地搭配使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句对其加以说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如果语言单位“缕缕清香”被视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记为U  IS M.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代替“缕缕清香”,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缕缕清香”不约定为“渺茫的歌声”,所以在个这表达式里找不到它的所指。

(2)在一定的意向性的影响下却能用“渺茫的歌声”代替“缕缕清香”。“缕缕清香”触发了作者的嗅觉方面的感官信息,作者可能出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采取称赞的心理取向对这缕缕清香进行描写,说出了这样的句子。

(3)“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分属于不同的感知觉域且至少在某一方面相似。“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促发感官感受上存在相似性,即清香促发嗅觉上的愉悦和歌声促发听觉上的愉悦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通感隐喻作为一种有悖逻辑的超常搭配,其表述背离了本体,之所以还能指向对本体的认识是由于意向性的作用结果。通感隐喻表达M就是认知主体对本体U的意向性解释的内容。

(二)通感隐喻表达如何与本体建立连通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认为,意向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其中,意向内容指的是人们的意识活动所关指的对象,即所注意的内容。在通感隐喻表达中体现为本体即语言单位U;意向态度指人们在描述所关指的内容时持有的情感和态度。对通感隐喻的表达如何与本体连通的解释就涉及到这两个方面:作为意向内容的语言单位U与通感修饰语的选择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符号使用者意向态度的选择。

1.通感修饰语的选择

在语言使用中,人们的意识活动关指的是实际的语言单位U:当该语言单位表述为通感隐喻时,被修饰的事物,即本体U,主要通过某一种感官知觉体现出来。通感修饰语就是由事物的内涵属性引发的一种心理感受,而这种心理感受再通过一定的感官知觉体现出来。事物的内涵主要包括:结构和位置、特征和属性、生成和来源、功能和作, [5]如What a noisy scarf it is!便是通过scarf颜色鲜艳这一物理属性造成感知主体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发一定的心理感受继而再通过听觉感受“noisy”来对其进行描绘。

由此可见,通感隐喻表达中,通感修饰语的选择受到本体的心物属性的影响。心智哲学理论中属性二元论认为,每个物理实体都包含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物理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状特征,依附于事物本身,能为主体的感官感知并还原为事物自身,如上例中“scarf”的颜色就是其物理属性的一部分。心理属性则指“事物自身的性状特征等作用于感知主体的心理所得到的‘心理感受’,例如所引发的感受、愿望、信念、感情等”, [6]它也由事物引起,但却不能像物理属性那样还原为事物本身。由此可见,物理属性决定心理属性,心理属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感受色彩,它可以引发认知主体对感知对象的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以认知主体的意图为立足点,经过一定的过滤和调整最终生成为一种具有新颖、独特特征的语言表达。

我们试以前文提到的“促织声尖尖似针”这一例句进行分析:“促织声”(U)具有音调高的物理属性,而这一属性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心理令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属性,即对于旅居异乡,思乡心切的诗人而言,涉及听觉感官的促织尖锐的叫声会引发与涉及触觉感官的针扎相似的痛苦的心理属性,这种心理属性经过调整后便生成了通感隐喻这一新颖性的语言表达。

2.通感隐喻使用时意向态度的选择

通感隐喻得以成立,除了通感修饰语的选择要受到本体心物属性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到符号使用者在使用通感修饰语指称本体时的意向态度的选择。任何通感隐喻的表达都可视为认知主体根据其意图以一定的意向态度为立足点,对进入意向性的意向内容所引发的感受和认识进行处理后做出的解释。下面我们试以两个例句具体分析符号使用者在使用通感隐喻时的意向态度选择:

例2: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例3: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例2出自钱钟书的《围城》,在这一通感隐喻表述中,意向内容是“依恋着的笑意”,符号使用者所持的意向态度是正面的、赞扬的。这便不难理解符号使用者使用听觉上的“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来指称视觉上“依恋着的笑意”,描绘出方鸿渐品味唐小姐笑容时心理上的愉悦与意犹未尽之感。而同样是描写笑,例3却成了“苦笑”。在这句话中,符号使用者持有一种负面的意向态度,通过味觉上的“苦”来指称视觉上的“笑”,描绘出荆轲刺秦失败后的无奈绝望之感。由此可见,对意向态度的不同选择会影响符号使用者对意向内容的解释。任何通感隐喻的表达都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方面,通感修饰语的选择要受本体心物属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符号使用者要选择适宜的意向态度对意向内容做出解释。

四、结语

本文从心智哲学意向性理论的视角,以通感隐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通感隐喻表达得以成立的原因。研究表明通感隐喻之所以可以用某一种感觉描述另一种感觉是主体意向性的结果。意向性是实现U-M指称连通的原因。通感隐喻的建构过程可以视为主体受意向内容的心物属性影响,再通过意向态度做出适宜的选择,最后涌现为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

猜你喜欢
意向性通感意向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