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

2015-03-27 07:34:25孙文宪
华中学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本雅明文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专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

【主持人语】本辑专栏发表的三篇文字,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不同话题。

第一篇《“浪荡子”、寓言家与孤独者:本雅明论波德莱尔》是通过本雅明关于波德莱尔的论述来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对于熟识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读者来讲,这个话题似乎有些陈旧,但是作者却能从本雅明的思路和观念中,看到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论思想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从而在双重意义上——本雅明的结论和本雅明的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些特点。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中,本雅明是非常独特的一位;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他的一些见解往往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导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相异,更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着自己的读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本雅明为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评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承继的经验;对此,我们期待有更多更深入的研讨。

第二篇文字是上期发表的《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述评》的续编,梳理和评述了1979年至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和研究情况。这个时段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打破极左思潮的困扰,获得长足发展的三十年。阅读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这些材料,相信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读者会有远比文字描述更丰富的感慨和思考。

第三篇论文通过读解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两个文本,讨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早期状况,指出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也有巨大贡献;其提供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重要意义。(孙文宪)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本雅明文论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美育学刊(2022年3期)2022-06-08 03:30:04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46
南方
文学港(2017年11期)2017-12-06 18:48:18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40
论《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