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灵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优势视角”的概念。从此以后,开始了最早的关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探索。之后,优势视角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并迅速扩展到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和家庭服务等社会工作领域,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在同一时期,能力建设、抗逆力培养以及赠权理论的兴起,使得优势视角迅速取代传统的问题视角而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时间的全新视角。在优势视角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之时,我们是否应该观察到,深入研究有关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少之又少。因此,作为社工,在其应该停下脚步,重新思考和审视在各种后现代理论涌入中国时,抗逆力的培养难道真的像许多学者强调的狭隘的优势视角来培养案主的抗逆力吗?本文试着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社会工作中合理运用问题和优势视角解决问题。
“抗逆力”是由英语resilience翻译而来,而这个概念主要指压力的应对。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困境会有不停的反应,有适应的也有不适应的,随后的时间里,研究者研究了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进而总结并提出这个新的概念。近年来,在社会工作领域,培养案主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模式已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抗逆力的概念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个普遍认同的意见。
陶欢欢、刘玉兰的特质论把抗逆力看成是人的一种能力、潜能、特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抗逆力是适应良好的结果,而不是固定的特质。与此同时,过程论者认为,抗逆力是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在某一时点上相互影响博弈的过程(N.F.Watt,J.P.David,K.L.Ladd&S.Shamos,1995)。
一般地谈及抗逆力,又可用“恢复力”“忍耐力”,即表示案主面对困境时的回弹、回应,是一种适应逆境的能力,一种自我保护,能使困境中的儿童或成年人成功摆脱出来的能力,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强大,从负面生活处境中恢复起来。
关于抗逆力的研究,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概述:
1.主观性。抗逆力是以主观性的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研究载体,论述出危机因子与保护因子的运行机制和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特质均指的是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强调一定的主观性。
2.客观存在性。这是指抗逆力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体实实在在的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具体体征。
3.过程性。抗逆力体现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这是一种时间过程中的研究是动态的,绝非静态的点的研究。
4.方向性。虽然有学者将抗逆力的努力方向定义为是朝向积极正面的,但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抗逆力的方向既有积极的方向,又存在消极方向的可能。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与抗逆力的工作基础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培养案主的抗逆力是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的。目前,实践中培养案主的抗逆力必定需要理论上对抗逆力的研究,研究的视角有两种,一种是问题视角,另一种就是优势视角。但是否这两个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研究过程中历史的产物,换句话说,是否就是优势视角完全取代了问题视角呢?
问题视角,顾名思义,它主要是以案主陷入的问题为核心,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案主进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目前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上,具体的过程即是对案主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界定问题,最后通过对问题属性的判断制定出一系列帮助和改变案主的计划。
任何一个规范的理论、视角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也正是不同的假设才得以区分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模式。简单地说,问题视角的假设是基于对人的理解体现被动性,案主的脆弱性是问题产生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会被冠以“无能者”“没用人”等特征。所以,社会工作者会对问题、偏差行为给予过多的关注,相应的,社工的介入程度会很深,案主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性很大。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都反应了这样的视角。
优势视角反对将案主的问题本身进行放大化,将服务对象问题化。他们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力,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肯定。优势视角以个人的优势为基础,以最大的限度挖掘和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一种社会工作助人模式。
Dennis Salleebey对优势视角的基本理论原则分为:(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2)创伤、虐待、疾病都是伤害,但也可能是可转变的资源;(3)与案主合作时,我们以最好的对待、服务于他们;(4)合作成为社工帮扶对象的最好方式;(5)环境中都是可用资源;(6)创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的联系是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
从上面的假设来看,就是开始重视各服务对象的优势,不仅是添加了问题的一个对立面,也提出了服务对象成为自己生活的中心,改变了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的立场问题,这成为挑战问题视角的证据。
作为理论上研究抗逆力的两个视角,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也被广泛重视。
现在对抗逆力的研究视角更多基于优势视角。理论上看,抗逆力已逐渐演化为优势视角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工具,而在实践中,从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成为社工实务的普遍倾向,强调人在面临压力时潜能能激发案主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克服困难。但这是完美的状态,笔者认为对优势视角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太过于理想化。因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他的发展历程是动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是动态的,是社工与案主在一段时间内互动的活动。所以说,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领域不是承接和替代的关系,优势视角只是相比于问题视角在某些方面而言是一个新的看问题的方式,在反思了问题视角的缺陷之后提出的观点,如果非要说成某种关系的话,那也只能用并列来形容。
抗逆力的研究发现,人在面对自己的危机和困境时,他原本的潜质就会被唤醒,产生应对困难的力量。但是力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积极的力量,有的是消极的力量,有的符合常规,有的违背常规,有的甚至表现为问题,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关于抗逆力的方向性的定义。社会工作者如果能够透过问题看到抗逆力,从优势方面挖掘出案主的力量,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力量。因此,看到问题和发现优势对引导抗逆力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其方向性有积极性的作用。
Dennis Salleebe虽然指出优势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但他曾表示视角的指出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与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焦点直接相关。优势视角提出的字面意思就是优势能涵盖所有的内容,但全面地看,优势视角的提出不是单方面纯粹否认问题的存在,如果社会工作者过份关注案主的不足,就会以问题为中心去组织社会服务活动,相反,如果过份关注案主本身的能力与资源,就会在社会服务活动中注重开发案主的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不再是案主眼中人生舞台的主角,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优势视角也不是否认问题的存在,只是希望改变对问题的过分关注,关键是寻求案主问题和优势的平衡去有效地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理性看出案主的问题,运用案主及其周围的优势资源解决问题。显然,问题和优势是案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去无视优势的存在,也不能去否认问题的存在,虽然问题不是全部,但却是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不能只是从问题的视角出发或者撇弃其他专注优势的视角帮助案主,必须在正确看待案主问题的同时启动案主相信自己的力量,结合优势去完成人生的超越。因此,优势视角要倡导不是排斥问题存在的优势,而是通过对优势和问题的正确理解,将两个视角的结合,在平衡中达到服务的成功。
培养案主的抗逆力,引导案主抗逆力的正向功能,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在正视案主的问题,同时调动服务对象、家庭以及社区的能力和资源,从而超越问题的限制。这两个无法截然分开的两个部分,社会工作需要有既关注问题又关注优势的两个视角,因此,无法偏废的两方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应该关注哪一方面,究竟是以哪一方为主流的助人方式,而是在整个助人服务中怎样保持问题和优势的平衡。这样,问题和优势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就有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就案主遇到的某种具体的情况,是问题还是优势;第二就是对生活的基本的态度,是以问题的视角来看待还是用积极的优势视角来看待问题。
在社会工作中,案主个人或者其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不论什么程度,社会工作服务者要明白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弱势群体,能够理性地看待,要明白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模糊了自己和案主的眼睛,过分放大优势,而偏离客观。这是作为社会工作在服务和提高案主抗逆力的第一步。与此同时,让服务对象相信自己拥有某种不受环境限制的抽象的优势,能够关注到周围的资源。从这方面来讲,社会工作在对待案主所处境况时关注问题和优势时,问题视角为首要视角,承认劣势是得到改善的第一步。优势视角在问题评估的过程中能具体全面的看到案主自身以及周围可以利用的资源。当问题和优势成为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时,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此时的问题是指个人不管任何努力,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而这个问题不是因为问题存在的本身,而是因为案主总是以一种消极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态度看待生活。优势则是指在遭遇生活中的局限特别是当案主陷入各种困境中时,能让案主在生活的局限面前乐观的向前进,能以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和信心,它的核心是能让案主有一种相信自己拥有某种不受环境限制的优势,同时能在生活的逆境中仍然关注自己能力的发掘和运用。由此可以看出,对待案主的现有问题,应该要将问题视角放在第一位,但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则要在问题首位的基础上,以优势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度困境,学会调适自己,学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平衡问题和优势。
以问题问首位的视角是让案主和社会工作者贴近实际生活,理解面临的困难,给问题和能力结合提供契机,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势视角的运用,在不忽视服务对象的问题时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发挥。
“服务对象”、“案主”是社会建构而来的名词,不可否认,他们代表一群因为环境或个人而暂时条件的缺失无法适应环境无法自给自足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面临“问题”的人,这就要求承认问题的存在。尽管优势视角对问题视角的基本逻辑和框架进行深刻的反思,把问题视角中忽略的优势带入了社会工作,拓宽了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的范围,但这并不是否认问题视角存在的价值和应用的理由。培养服务对象从困境中自我修复的能力,就需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倡优势和问题视角相结合的平衡服务,看到确有问题,假设人人都有优势,使优势和问题的结合有具体的场景和基本的指导规则。
[1]D.Saleebey,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Extensions and cautions”,Social Work,1996.296-305.
[2]D.Saleebey,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possibility and problem”,In D.Saleebey (4th ed.),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pp.278-302),Boston:Allyn and Bacon,2006.284.
[3]刘建民.优势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张坤.优势视角下司法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11,(11).
[5]童敏.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6]杜妍智.工读学校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社会工作优势视角.[J]社会工作,2011,(4).
[7]郑运爽.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干预的社会工作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