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锦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旅游业现已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各国的旅游资源需要更好地走向世界,旅游宣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介绍、描写、宣传,拓展境外游客的知识,激发其旅游、参观的兴趣。呼唤行动与传递信息正是此类文本的主要功能。然而,不少旅游宣介资料的翻译缺少目标语受众与语境意识,致使译入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和在译入语交际环境中的连贯性受到严重影响,翻译质量不容乐观,其传播效果堪忧。译者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译文适应目标语受众和目标语境,是当前旅游宣介资料翻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将旅游宣介的翻译纳入一个既彰显译者主体性,又关照目标语受众和目标语境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来审视的话,则对其更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还能为之建立一个完善的译文评价体系。为此,本文引入关联-顺应模式,从译者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角度,探讨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希望能对旅游外宣翻译工作有所启发和裨益。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从而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接受者需要的是最佳关联,即花费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强的语境效果,并据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1]1991年,Gutt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领域。他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不同之处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因此,翻译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即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而能产生预期的理解。[2]然而,关联翻译论长于解释力,却无法充分描述话语使用的具体规律。
1999年,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指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并强调交际是动态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就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严格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商讨性包含着自身的不确定性。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没有顺应性,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3]但是,顺应论长于描述力,解释力却不如关联理论强。
国内学者杨平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翻译的过程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首先,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在原文文本明示的基础上,从原文的认知语境中获取最佳关联语境,译者据此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译者必须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通过不断灵活选择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动态顺应目的语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方式、语言结构、语码风格等语境,在目的语中重新构建这种联系,使译文读者通过最少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取得最佳关联,从而使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一致。
在关联-顺应模式下,译者是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现有的认知资源,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语言选择,动态顺应目标认知语境,满足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实现译文读者的认知和谐。该模式以“最佳关联选择”和“动态顺应”为原则,既彰显译者主体性,又关照目标语受众和目标语境。旅游宣介以“信息”和“呼唤”功能为主,其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基本上是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活动,更多考虑的是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在形式与内容的取舍上,重在传递译文的功能而不是原语语言形式,这一特殊的翻译要求正好与关联-顺应模式的“最佳关联选择”和“动态顺应”原则相一致。如果译文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顺应目标读者和目标语境,不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与读者达成认知语境中的互明并形成最佳关联,又哪来译文的读者效应?没有读者对译文的心领神会,又如何实现译文的“信息”和“呼唤”功能?因此可以说,关联-顺应模式赋予译者极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充分关照了目标语语境和目标受众,对以信息和诱导性为最高目的的旅游宣介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汉英旅游宣介无论是从语言本身或语言外部的语境来说都有诸多差异,但其提供信息与呼唤行动的功能却是一致的。故翻译时,译者的重点不是亦步亦趋地逐字翻译,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选择各种翻译策略,顺应目标认知语境,实现译文的预期交际。Verschueren认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后者又分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下面结合实例,从译者针对目标语境所做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的角度,对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分别展开描述与解析。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如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3]汉英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结构,故在旅游宣介资料的翻译中,每个译者应以最佳关联为原则,不断地选择、顺应目标宣介语篇的语言结构习惯和风格。
例1:The swaying pail trees,the golden beaches,the crystal white crests of the gently lapping waves——our island paradise can be yours.
棕榈树在风中摇曳,波浪轻柔地亲吻着金色的沙滩,荡起银色的涟漪—我们天堂般的海岸在向您召唤。
这是一则旅游宣传广告,原文语言朴实,风格简洁,几乎在罗列景物,可照字直译为“摇曳的棕榈树、金色的沙滩、轻轻拍打海岸的波浪、水晶般银色的浪头—我们天堂般的海岸就是你的”。这样的翻译非常忠实原文的内容,但读来缺少韵味,发挥不了原文的劝诱功能。译文“化静为动”,将英语中占优势的三个静态的名词短语(黑体字部分)分别转化为汉语常见的动态的句式(黑体字部分),不仅顺应了汉语的行文习惯,而且易于实现原文的预期功能。
例2: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凉风习习,是一处十分适宜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It is an ideal tourist place with clean air,gentle breeze,and mild climate in four seasons.
汉语重意合,故其喜用层层推进、“从多归一”的句型结构,而英语重形合,故其句式倾向于开门见山,层层分解,“从一到多”。本例中,译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差异,将原文的“分-总”叙事方式转化为英语常见的“总-分”方式;此外,将汉语中惯用的六个四字结构(黑体字部分)的内在含义重新进行逻辑整合,用三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黑体字部分)译出了其实际意义,避免了逐字翻译所带来的信息堆砌,言不中的。以上处理,充分顾及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欣赏期盼,保证了译文的流畅通达,信息明确,读者一目了然。
作为交际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3]旅游宣介除了具有信息功能,还必须突出呼唤功能,因此读者的心理需求不可忽视,译者只有关注目标语游客心理世界的差异,寻求最佳关联,才可能让译文为异国游客所接受,而不至于产生不解、甚至排斥心理。
例3:峨眉山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距成都156公里,走高速公路需1.5小时。主峰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看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Taking the 1.5 hour drive for 156 kilometers along the expressway from Chengdu 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southeast of China,You will arrive at the well-know scenic spot Mt.Emei.Ascending its summit Jingding(the Golden Top),you can enjoy a wonderful spectacle,range upon range of rolling mountains covered with snow stretching westward,a wide expanse of flat land lying in an eastward distance,with clouds sea,sunrise,“Buddha’s Halo”and“Holy Lamp”as the four natural wonders.Entering the mountains,you will find yourself among large,green woods,exuberant vegetation,quiet streams,roaring falls,etc.Then you will know why it is entitled to one of the best-known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It thus has been listed as a Worl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原文是一篇景区宣介,从宏观语篇角度来看,全文采用的是汉语景区宣介喜用的第三人称,从景区角度出发,强调其交通便利、风景秀美、声名显赫;微观景物描写部分则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和对仗手法(黑体字部分)营造出一种十分引人入胜的意象景观。译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采用第二人称,即英语旅游景介大多采用的“YOU-FORM”形式,不仅顺应了英语读者的语言语境,娓娓道来的语气更可以与其直面交流,满足其心理自尊,唤起其积极的心理感应;译者另将原文景物描写部分的四字结构和对仗手法营造的景观意象,通过独立主格和名词短语转化为具体、平实的形象罗列。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顺应了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利于译文的接受,使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达到了最佳关联。
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3]旅游宣介的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其中文化语境的差异不可避免,故翻译时要动态选择翻译方法,顺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使其在最佳语境效果的帮助下,获得对译文的接受与理解。
例4:玉兰堂庭院中除配植白玉兰外,其铺地亦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组成“玉堂富贵”的吉祥图案。
The ground of the courtyard is paved with patterns made up of magnolia,Chinese rabapple,peony and sweetscented osmanthus,symbolizing wealth and auspiciousness with“yu”in“yulan”(magnolia),“tang”in“haitang”(Chinese crabapple),“fu”(wealth)in“mudan”(peony)which stands for riches in Chinese culture,and“gui”in“guihua”(sweetscented osmanthus).
本例的原文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由四种花组成的吉祥图案的隐含意思,即“金玉满堂、吉祥富贵”,原文读者用较小的处理努力获得了较大的语境效果,找到了最佳关联。但是译文读者很难把明示信息—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组成的图案和隐含信息—富裕、好运和吉祥联系起来。因此,译者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和个性,做到了“紧贴原文”,又顺应了读者的文化语境,消除了读者的认知障碍,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帮助读者在译文中找到最佳关联。尽管行文多少有些累赘,但读来异域色彩浓郁,不会使读者生厌。
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不同文化的人群,思维和行事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他们对同一事物在各自世界中的解读方式也不一样。时空因素对语言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在旅游宣介资料的翻译中,针对物理世界的选择与顺应主要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表达的选择与顺应上。
例5:The Glacier Express is superb in all four seasons:shimmering peaks in summer,snow-covered,fairy-tale scenery in winter,fabulous Alpine flowers in spring and a kaleidoscope of color in autumn.
一年四季,冰川快车都会带给您无与伦比的旅行体验:春季,阿尔卑斯山鲜花娇艳动人;夏季,冰川玉峰熠熠发光;秋季,各种色彩缤纷绚丽;冬季,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本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季节顺序做了调整,顺应了汉语的时间表达习惯,易于译文读者的接受,有利于原文预期功能的实现。
可见,在关联-顺应的理论框架下,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即译者充分考虑译文与原文认知语境及对应读者间的认知能力的差异的基础上,依次针对语言语境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以最佳关联和动态顺应为原则,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去强化目标认知语境,降低目标读者的认知努力的过程;翻译时可灵活采用以归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杂合翻译策略,以最佳交际效果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注:本文系河西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资源概念的张掖市旅游语言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3-10)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1.50.
[2]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4.107.
[3]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8.173,55-56,88-89,91-94,95-102.
[4]安美丽.关联与顺应理论视角下中英文字幕翻译过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3-107.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李宏鹤.顺应理论视角下语用翻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30.
[7]李莹.论旅游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226-229.
[8]刘婷婷.浅论关联理论中的译者角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8-94.
[9]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1):98-102.
[10]王爱华.入乎其出,出乎其外—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转化与重写[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3-107.
[1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