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早期作品中的多样化视角

2015-03-27 04:25王李
关键词:视角浪漫主义

威廉·布莱克早期作品中的多样化视角

王李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早期作品《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复杂思想与简单表述的完美结合,其中多样化视角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赋予诗歌以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来自不同阶层的话语人直抒胸臆,却又各有其局限性,诗人只作为隐含作者客观存在,在戏剧化的场景中向读者展现人类灵魂的多面性。

关键词:《天真和经验之歌》;视角;隐含作者;浪漫主义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37~1827),一个多重性格的天才,才华横溢艺术家,同时也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超长的艺术天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其作品无尽的源泉。他为英国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布莱克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天真和经验之歌》。这部诗集由上册《天真之歌》和下册《经验之歌》两部分构成,其宗旨是“展示人类灵魂的两个对立面”——“天真”指的是人类纯洁的孩童时期,而“经验”所指的是在教堂、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压力下人类由于恐惧,被政治腐朽侵蚀而丧失了童真。两册诗集中很多诗歌基于都是同一题材两个对立面的,它们相互映衬,犹如反射世人百态的双面镜。

布莱克在这些诗歌里把复杂的思想与简单的表述结合起来,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读后却回味悠长。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他很少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自己诗意化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说话人的声音来表达,这些人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各行各业,有牧童,孤儿,黑人,扫烟囱的孩子等等,说话通俗直白,直抒胸臆。作为诗歌的隐含作者,他巧妙地安排这些多样化的视角,借他们之口成功地达成了自己展示人类灵魂对立面的目的。本文旨在解读《天真和经验之歌》中多样化视角并对其分类进行探讨。

在叙事语篇中,“视角”可定义为“在叙事者的话语现实中嵌入主体(人物)的视点”(Jose Sanders &Gisela Redeker,1996:291)。《天真和经验之歌》中大部分诗歌都有戏剧化的话语模式,在这些独白或对话中不同的话语人从自己的视角来表达带有强烈主体观点的情绪。然而,出于不同的情景和主题表达的需要,这些不同视角的话语模式又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本诗集中的多样化视角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戏剧独白视角,这一视角在本诗集中采用得最多,如《苍蝇》,《伦敦》,《羔羊》等,也是浪漫主义诗歌中常见的视角。戏剧独白的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第一人称说话人。他并不是诗人本人,却拥有着独立的人格并有着明确的倾诉对象。说话人直接表露内心的想法,感情的表达也自然有力。这一类视角的显著特点就是客观化和戏剧化。诗人似乎是在完整记录在特定的情景背景下说话人的声音,表面上不做任何评价。以上册《天真之歌》里的《扫烟囱的人》为例。该诗由一个年幼天真的声音在向读者描绘自己的扫烟囱生涯。在小孩子的描述里,被亲生父亲卖掉,剃光头发,在黑色的棺材里睡觉,半夜就得起床等等令人心碎的虐待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似乎这些遭遇都是合理的正常的,甚至在他们心里还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的,相信上帝和天使可以爱护他们。

And the Angel told Tom, if he’d be a good boy,

He’d have God for his father, and never want joy.

然而,这类视角并不代表诗人的视角,诗人作为诗歌的隐含作者,精心设计戏剧化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说话人视角,其目的就是扩展诗歌的解读空间,于浅显处入手,展示说话人的心理历程和思想局限性,起到剖析人性的目的。还是以这首诗为例,从扫烟囱的孩子这个不谙世事天真单纯被宗教麻痹愚弄的视角来看生活和社会,明显缺乏对社会不公的认识。孩子们简单地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上帝的佑护,拥有应得的幸福,布莱克刻意展示的孩子视角的局限性,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足以令任何一个成年有阅历的读者不禁唏嘘,并对压榨孩子的社会体制和愚弄心灵的宗教感到出离愤怒。

浪漫主义诗歌着重个体的情感,强调个人性格的塑造并揭示内心世界的活动,因而戏剧独白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诗歌中得到广泛使用。“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独白诗多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肖明翰2004:37)

第二类是对话诗歌,即针对一个话题,两个说话人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对话。双方的话语是互为交织的,每一方由于自身视角的局限性都代表大相径庭的一种心态。采用这种视角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向读者更好地展现对立的观点。然而与戏剧独白不同的是,由于对诗歌表达和理解的要求较高,这种写作手法在英国诗歌中很少见。在这一类诗歌中,诗人必须熟悉两种视角的心理,了解双方的性格,生活背景和动机,也应避免人物刻画太过于夸张。其次,他必须选择具有两面性的平台以供双方视角充分发挥,譬如对爱与恨,生与死,问与答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布莱克娴熟运用这一手法成功地为展现人类灵魂的两面性的写作目的服务,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本诗集中有三首对话诗歌:《婴儿的欢乐》,《保姆的歌》和《泥块和小石子》。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泥块和小石子》。这首诗记录了一块被牲口践踏的泥和小溪里的石子的对话,折射出不同的人对于爱这个最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一个把爱看成

是无私奉献:

“Love seeketh not itself to please.

Nor for itself hath any care,

But for another gives its ease,

And builds a Heaven in Hell’s despair.”

另一个则将爱理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

“Love seeth only Self to please,

To bind another to its delight,

Joys in another’s loss of ease,

And builds a Hell in Heaven’s despite.”

诗人仅仅陈述相遇双方的对话,没有多着一句自己的主观评判,留给读者去考量这两种爱情观念的是非对错。表面上似乎泥块单纯无私的爱情观是正确的,石子那种贪婪自私的观念有违常情,但是诗人用“trodden with the cattle’s feet”来描绘无私者的痛苦处境,自私世故者却得以在一边享受。在残酷的现实中,两相对比,单纯的视角显得如此愚蠢,如不转变观念审时度势,迟早会像泥块一样消亡,借助这样两种思想意识的碰撞,诗人告诉读者:在冷酷的社会环境下,天真无处安身。

最后一组是复合视角,即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陈述一段对话,从而形成视角的转移,完善戏剧性的诗歌背景,换句话说,是戏剧独白中的对话。《天真之歌》中的《引言》,《梦》,和《经验之歌》中的《扫烟囱的人》属于这一类。以《扫烟囱的人》为例,这首诗是描述一个旁观者的眼中扫烟囱的孩子的悲惨处境。这个旁观者也只是普通人,他所见到的孩子已经被摧残至不成人形,毫无人的尊严和人性而言,只能说是“A little black thing among the snow”,发出的声音在他听来也只是无意义的哀嚎。而在他与孩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他们比旁观者更深刻地明白自己痛苦的来源就是吃人的社会和宗教。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无力也没有胆量与之抗争,只能苦苦挣扎。诗中的两个视角都是有局限性的,都摆脱不了自身思想意识的桎梏。

与以上两种视角相比,这一种复合视角为诗歌主题添加了更多可供解读的层次。读者所见不仅仅是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包括说话人眼中的另一说话人的言行。然而第一说话人的视角并不是全能的,所以他的陈述带有强烈主观性,而隐含作者在作为旁观者冷静记录的同时也故意表现这些局限性。这类诗歌要求读者更多地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在早期作品中,布莱克和大多数浪漫主义诗人一样,重视原始朴素的人性,认为最纯真的情感和想象是最接近自然的,因而从不在作品中教导人们应该如何去做,而总是与这些视角保持客观的距离。作为诗歌的隐含作者,他重视各个视角的独立人格,并巧妙地安排这些视角来剖析人类灵魂的多面,有意展示出人性的不完美,毫无保留地表现不同群体人物思想的局限性,用语言描绘出不同心理状态的形成过程,以达成自己揭示人类灵魂完整对立面的目的。可以说,作为一个革命性的艺术家,布莱克的创作目的不仅仅是要挑战当时的社会体制,还要挑战藏在体制背后的矛盾的人性。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虽然布莱克的诗歌是对普通人心路历程的模仿性的艺术创作,但是已经无意间带有一些原始朴素的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色彩,这一亮点在当时的诗歌中是少见的,具有先锋实验的性质。就其历史性,威廉?布莱克很明显走在时代的前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也无愧于今日的荣誉。

参考文献:

[1]Blake,William. The Selected Poems of William Blake [J]. Hertfordshire:The Wordsworth Poetry Library,1994.

[2]陈兵.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以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的诗作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2-75.

[3]龚培培.戏剧性独白中的话语世界[J].科技信息,2007.154-158.

[4]Sanders,Jose &Gisela Redeker. Perspectiv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 and thought in narrative discourse [A].InSpaces,Worlds, and Grammar [C].Ed.Gilles Fauconnier &Eve Sweeter.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6.

[5]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28-39.

猜你喜欢
视角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探析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