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的现象,也是研究者和语言学习者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第一语言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语言文化早已深入骨髓,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所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往往会下意识地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约去处理目的语信息,于是乎母语迁移的现象就产生了。
Shachter认为学习者之前学到的知识限制了学习者学好第二语言。Odlin给予了迁移明确的定义:迁移是目标语言和之前已然习得的其他语言之间相似点和不同点的差别造成的影响。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形式和规则不同而造成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利的干扰,它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从而产生错误的语言。体现在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可以从词汇、句法和话语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词汇迁移
(一)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语搭配的影响
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相似含义的中英文词汇在进行词语搭配时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比如英语在过去时态中表达“若干年之后,某人做了某事”,会用到“…years later”这样的搭配,若换做将来时态中则要变成“in…years”,而中文中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而中国学生很容易错误地以“after”一词来通用。再比如用see/look TV来代替watch TV、black tea代替red tea、big rain代替heavy rain、big wind代替strong wind、 busy traffic代替heavy traffic等等此类的错误不胜枚举。
(二)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性理解的影响
由于汉语中某些词性现象的缺失往往造成对英语词性理解上的疏漏和不深刻,主要体现在对英语名称、动词和冠词的理解上。汉语中名词无可数和不可数之分,因而初学者经常会在英语写作中错用或漏用可数名词后缀“s”。同样,汉语中动词也无及物和不及物之分,因而中国学生常常忽略了对于不及物动词接宾语时常与之进行搭配的介词的记忆。最后,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冠词的滥用或漏用同样是源于中文中没有这一语言现象所致。
(三)文化差异所致的负迁移对英文写作中措词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经常导致汉英词汇内涵的迥异。譬如,中英两族对“龙”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的差别,常常导致“dragon”一词在写作中使用不当。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常与邪恶力量以及罪孽联系到一起,而在华夏民族的眼里龙作为图腾崇拜,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再譬如,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下流、色情庸俗的含义,因而有“黄色书刊、电影、录像”一说,而在英文中却无此内涵意义。再则,西方人常会用“packed like sardines”来形容拥挤不堪。而沙丁鱼并非大部分中国地区常见的食用鱼,所以在汉语中我们曾看到“泳池里人满为患,如同锅中煮饺一般。”这样的句子,因为“饺子”才是广大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美食。
二、句法迁移
(一)意合和形合之别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讲究形合(hypotaxis),主要表现为句中或句际使用大量连接词语以及相应的语言形态从而表明上下文之间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意合(parataxis),往往少用连接词,也缺少类似英语的语言形态,句法结构比较松弛,很少出现多层复合句。因此,汉语语言常需要人们从语义和语境去揣摩意会才能解读其字里行间的蕴意。
由于受母语意合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写出多个谓语动词并用或毫无逻辑关联、散乱拼凑起来的错误句式,例如:1.There are many students go abroad.(go应改成非谓语形式going或go前面添加定语从句引导词who)2. Some people think pets make too much noise and disturb the neighbors, others consider keeping pets a good way to kill time.(others前应加表示转折的连词while)
另外注重形合的英语强调句子中的主谓一致关系,即主语的单复数形式变化以及谓语的时态和人称的变化,而意合的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语言形态,因而学生在写作时也容易错误使用谓语动词的形式。
(二)主题突出与主语突出之别
主题是语用概念,而主语是语法概念。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信息单位话题和评说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因而主语和谓语不可缺失。
由于对这种差别缺乏了解,中国学生经常在写作时写出没有主语的英语句式或者主语和谓语没有找准的错误句式。譬如:走在田野里,空气很新鲜。这样的句子在很多中国学生的笔下就变成了:Walking in the field, the air was fresh.再例如:与电影不同,电视可以一直看,无需再花额外的钱。在学生的作文里通常是“Unlike the movie, TV shows on continuously, and doesn’t need to pay any extra money.”可见,在英语写作中,明确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所在。
三、话语迁移
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英文章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提倡中庸和谐、自然主义、集体主义的华夏文明使得汉语文章常常采用“螺旋式”写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从外围暗示主题,通过剥离层层现象最后揭示主题,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豁然明朗之感受。然而,宣扬个人主义、效率法则的欧美文化则要求其行文方式也是“直线型”的,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文章的每一段落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展开。
由于对这种行文组织方式的不了解,中国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受到外国读者的理解和接纳,并常给人一种嗦累赘、不明所以的错觉。
四、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强化学生母语文化的修为
好的母语基础可以促进对外语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母语的语言知识和本国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英语写作中深刻把握英语语言的词汇搭配、词性差别和句法规则、才能够提升对外国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汉语文化修养。
(二)通过大量阅读发展语言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良好开端,它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新的语言和文化中来。阅读量越大,对词汇、成语、句法、行文组织模式以及异国文化就越熟悉。因而,广泛阅读是极具指导性的、是获取正式系统的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倡导阅读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阅读。
(三)适当引入英汉差异对比分析教学法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揭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特征,并对因此产生的错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抵消并弱化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干扰。正如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的那样: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应该把目标语言知识的学习建立在通过两种语言的每一个细节比较的中英文之间差异的基础上。
五、结语
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表现在词汇、句法和话语等不同的层面。英语教学者应当不断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衍生的过程,不但要做好语言法则的知识传授工作、更要适当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加强母语修为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地道的英语文章、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效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
(注:本文系“教育部英语国家级特色专业“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S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