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论”的当代价值——对“灌而不进”现象分析

2015-03-27 03:54杨蕾
关键词: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灌输论”的当代价值——对“灌而不进”现象分析

杨蕾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指导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新形势下,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于灌输论的质疑声,有必要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充实内容,创新手段,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有效发挥灌输论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灌输论;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灌输论实际上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然而,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灌而不进”的现象,致使一些人对灌输论产生质疑。高校的理论灌输中,学生通常是课堂上记笔记,临考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灌输的收效甚微;高校学生对于课程中设置的思想理论课程持有反感的态度,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强制灌输。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发展历程的前提下,重新阐释灌输论的科学内涵,更深入地探索和弘扬灌输论的当代价值。

一、灌输论的科学内涵

灌输论的首倡者是谁?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灌输论的首倡者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他还将哲学的思想比作闪电,当“思想的闪电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能解放成为人”。[2]这些话都蕴含着革命理论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的观点,理论要想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必须从工人运动的外面灌输进去,可以看作是对灌输论思想的最早表述。也有学者认为首次将灌输论系统化理论化的是考茨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文章中有过灌输的思想,但都是些零散的论述,并未将这些思想系统化为科学的灌输理论。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的文章《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对灌输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斗争并不必然产生社会意识,尽管二者存在着相同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但却不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的因果关系。只有在掌握了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无产阶级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而是必须从外输灌输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是灌输论的首创者,他还是将灌输思想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第一人。1902年,列宁在批判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时,在《怎么办》一书中对灌输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他的灌输论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工人阶级相结合,这样才能坚定工人阶级的政治立场,提高其思想觉悟;(2)灌输到工人阶级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工人运动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只有掌握了这一理论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胜利;(3)灌输并不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需要的填鸭式的输入,而是一个包含着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

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实则可以统一。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灌输论所作的贡献。“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灌输论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中重要组成部分。”[4]灌输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基本规律,即为什么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向人民群众传播,并使之接受和掌握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性的原则。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任何形式的灌输都不是我讲你听式的填鸭式的教育,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二、灌输论的当代价值

(一)践行灌输论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社会各界都呼吁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并将这一期望寄托于教育上。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这其中最重要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原因在于它不

仅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素质的实现,也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的决定性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提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否则知识也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利刃。在当下的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出现了弱化的现象,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理会。当今社会在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时不是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是依靠名声、等级来进行划分,学校片面地去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的教育。网络、电视等媒体的铺天盖地的信息输入,使得成人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在无形中浸染着学生的心灵,逐渐成为朦胧的潜在的社会心理,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个人意识突出,集体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明晰等现状给学校教育提出了警醒,强化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并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要切实践行的基本步骤。

(二)践行灌输论是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必然要求

灌输手段历来受到古今中外统治者的重视,它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专利。任何阶级要想实现稳定的政治统治,除了确定的物质基础外,还必须要有一种为本阶级所普遍接受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就是为了清除灌输专制政策的障碍。同样在宣扬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并未忽视过对其主流思想的灌输教育而是十分重视。高等院校开设的政治课、伦理课、价值观课以及隐形的社会服务等,都是在用灌输手段实现对其主流意识的控制。“如果说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域中呈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则将其凸显为根据灌输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建设。”[1]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必然被一种思想所占据,它决定这个阶级的政治方向,然而社会意识并不能自发产生,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之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理论坚定才能做到政治坚定。尤其是面对当下西方社会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和渗透,更不能削弱了灌输教育。改革放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思想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更包容的环境。新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侵蚀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借助文化扩张极力向外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甚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乘虚而入,试图混淆人们的意识形态、动摇人们的政治立场。对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建设,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灌输,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否则,这将直接动摇根基,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三、灌输论的实现方式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既要研究掌握传统的方式方法,也要对灌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切实提高灌输的有效性,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再次实现灌输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展现的强大力量。灌输论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本本模式,而是一个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的动态的实践过程。主体运用多样的手段将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输入给对象,并进而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外化,形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一)正确认识灌输实践的主体和对象

面对当前思想教育中出现的“灌而不进”的现象,我们先从灌输的主体、对象进行分析。首先,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使人们普遍树立了权利意识;建设和谐社会凸显出意义世界建构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出个人对精神层面丰富性的迫切要求,这都反映了个人化的社会趋势。作为承载社会与国家负担的个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个体的自身诉求扩大化,原先单纯的理论灌输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理论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更多的关注情感教育,先以情感人,再以理服人,缩小灌输者与接受者的距离,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同时也要注意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防止灌输过程中“一窝哄”的现象,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而不是大刀阔斧式的短时教育,将一元化的根本目标同层次化的具体目标相统一,逐步推进思想教育。其次,作为灌输主体的教育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要使自己的教育富有魅力。理论坚定才能做到政治坚定,教育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真学、真懂、真用,坚信自己宣传的意识形态。同时要以身作则,课堂上运用丰富的知识旁征博引教人向善,课下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引领风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

(二)拓展灌输的阵地

提高灌输的有效性,改变“灌而不进”的现象,不仅要注意对主体、对象的把握,而且也要强调教育内容的大众化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首先,教育内容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同,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的中国梦正是大众化的具体体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口号的提出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将教育的内容置于人民群众的现实和需求中进行灌输,很好地提高了有效性。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传递主导价值,引导教育对象的知信行的转化,而这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教育内容蕴含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企业文化等隐形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特点很好地适应了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有利于个人在对教育行为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

灌输论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重要思想武器,当前面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和创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周琪.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4.

[4]孙来斌,申海龙.评“灌输论”的学术争论[J].学术争鸣,2009.32.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