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剖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2015-03-27 00:58史步娥
关键词:视域协作高校学生

史步娥

(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剖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史步娥

(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本文主要对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教育认同理论和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突出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育认同理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规模不断扩大,加大社团管理的难度。在社团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混乱、制度缺乏、定位偏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薄弱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现象,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式的改革,成为目前高校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将教育认同理论合理地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上,为社团管理提供了一种新形势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社团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教育认同理论的内涵

(一)自我成长能力

在教育认同理论中,自我成长能力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成为佼佼者。

(二)情绪控制能力

教育认同理论中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并不代表忽视其自身感情的发泄,而是要理智地处理好情绪。一个好的情绪能够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效率,升华自己的情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学生要注意及时地合理调整情绪,以免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学生学习生活。当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提升时,就会更好地应对遇到的问题。

(三)自我认知能力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是建立在尊重他人和自尊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学生从幼稚过度到成熟的表现。在大学社团管理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团环境,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地改正,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之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互相协作能力

由于参与高校社团的学生比较多,许多事情的完成需要借助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能力。因此,加强培养学生互相协作能力在高校社团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间的互相协作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融入高校社团,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在互相协作中提高社团的整体管理水平。

(五)人际交流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帮助自己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促进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人际交流能力通常是指和他人形成亲密和尊重、包容他人的能力等。高校社团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沟通交流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文化、政见、价值观等,加强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六)形成目标能力

大学社团是一个拥有明确活动目标的集体。大学生在参与社团各类活动中应该具备形成目标的能力,在明确集体目标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目标意识。在利益的诱惑下,客观地进行目标的选择,从而提高社团的整体效益。

(七)完好的人格

促进学生形成完好的人格是建立高校社团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学生参加完社团集体活动中,完善学生自身人格,实现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协调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解析

所谓的“社团”其实就是社会团体。其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相同兴趣和特点的人聚集起来形成的非政府性的组织团体。由于高校社团的组成元素是学生,不仅在社团定位和群体意识方面都具有显著的青年学子的特点,而且社会性质的定位与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因此,高校社团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它是建立在校园当中,但又与社会紧密相连。随着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社团建立的规模不断扩大,其社会的性质也不断增多,是社团的活动层次逐渐提升,加大高校社团管理和社团发展相协调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现状

(一)学生社团管理不足,出现混乱局面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参与是比较自由的,完全依靠学生自己选择,没有携带任何强迫性,对于入团、退团也依照自由原则,其组织构成的形式、活动主题以及社团成员等很容易发生变化,使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松散性等特点。由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内部构成组织不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监督体系不够完整等缺陷,最终导致社团活动不能顺利的开展。再加上社团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社团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等原因,降低了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丧失了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发展。

(二)社团文化建设落后

高校学生社团中,学生各抒己见,对文化的接受能力不同。由于大部分的学生社团只是片面的追求社团规模的扩大,不重视社团文化的建设,造成社团文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新思潮的不断演化,一些社会非主流文化给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冲击。当前社团文化普遍存在商业型、娱乐型以及消遣型的特点,使高校社团偏离了建立轨道。

(三)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一个学生自愿参加、自觉参与的课外学习团体,还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在现阶段大学教育中,学生成为校园的主导者,其成长环境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全新的挑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学生干部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就会影响整个社团运作的效率,在每次社团活动中,如果只是仅凭少数的社团干部进行规划布置,那么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活动执行的效果。再加上社团的评先制度不符合实际,就会引起社团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扰乱社团秩序,影响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在高校社团中,学校对社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致使社团的硬件软件设施不够完善。举行大型社团活动时,社团成员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新颖的活动形式。长久发展下,社团的发展丧失了活力,只能单单依靠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来维系社团的建立,导致学生不愿意加入社团活动,直接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偏离了社团建立理念

高校学生社团建立的理念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以后的事业,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但是,随着高校学生社团规模不断的扩大,其作为新型的广告资源,有着很大的商业价值,得到不少的商家越来越关注,由于高校学生社团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学校财政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执行学生社团活动,就不得不利用商家提供的资源和费用,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的合奏。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片面的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企业的利用,成为企业在学校推销和营利活动的附属机构,致使学生团体的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在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分析

(一)培养高度责任意识

应用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意识。大学生在积极加入并参与学生社团管理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与社团成员融合在一起,很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对社团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而且为学生高度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中应用教育认同理论还能够在社团原有的优秀文化中使学生的思想或者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影响,抛弃自己的个人主义观念,提升了学生的高度使命感,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学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二)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可以大大地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校园充满着多彩样的校园文化,它随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发生着变化,同时又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构成校园文化建立的基础资源,所以将教育认同理论应用到高校社团的管理中,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自己营造的校园文化中,从而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升华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给大学生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应用教育认同理论,加强了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学生社团不能局限在各按各的主张办事,不相互配合的局面,在坚持自我为主导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和周边学校社团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分享资源,达到优势互补的成效,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活动。当学生在加入社团活动时积极地参与到社团的管理中,进行策划布置社团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在各个社团的友好往来之间,增强了学生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还有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融洽的校园环境。应用教育认同理论来进行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了带动了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体制

在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加大了对学生社团经费、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地引导社团通过获取社会团体投资等形式来筹集活动经费,为学生社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有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学生自主开展的方式。在社团活动中,社员成员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项目的策划,然后再组织学生来执行,最后在经过各种客观的环境进行评价,既锻炼了自己,也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有许多社团活动是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活动,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和社会亲密接触,在接触中,增加自己的见识,从而使学生提前体会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建立优秀的社团文化,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社团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保证。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建立是整个学风建设的载体,因此在开展校园活动时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明确社团活动的主题,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建立层次性高的校园活动。例如,增强不同专业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感悟到不同思维模式的魅力,对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总而言之,广泛地开展高校学生社团间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六、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将教育认同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上,提出了新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充分地发挥出在高校中建立学生社团的有效性作用。在之后的高校社团建立中,应该重视社团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社团活动的投入力度,建立优秀的社团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团结协作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认同理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1]甘英,刘阳.教育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探析[J].青春岁月,2013,(5):114-117.

[2]李云.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3):11-13.

[3]陈必华.论教育认同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53-55.

[4]王运东.社会管理观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教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9):102-105.

猜你喜欢
视域协作高校学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协作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