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他们来传承,要在中学校园中继承和创新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创新;美德;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代中学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然而,把目光转至当前,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类似“高帅富”“白富美”等等所谓“现代化家庭背景的形容词”;在公车上,“老幼病残专座”基本上被青壮年占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如果坐视这种情形发展下去,若干年后,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还秉承着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呢?社会共识是不是会彻底转向“嫌贫爱富”?与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在中学校园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校园中创新美德教育呢?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未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即使有些中学开设了该课程,内容也过于单一化,多为课程大纲内的革命历史教育,并未开设深入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此外,很多学校也欠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主讲教师,有些老师担心被说成是“老古董”“过时老师”,而不愿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有61%以上的中学生表示未接受过长期专门的德育,76%的中学生表示并不喜欢德育,有接近50%的中学生表示德育“没必要,没兴趣”。相关数据还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19.7%的中学生没有公交车上让座的习惯,其中女生占6.2%,男生占13.5%,男生是女生的两倍,甚至有5.36%的中学生从没有让座的习惯。所以,学校应对各级学校统一规定,统一标准,将传统德育列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每周至少开课两次,时间不少于两个课时。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从小加强德育,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形成健康的心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编写传统美德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的基本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宗旨要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并结合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突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开设由浅入深,由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制订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简明生动的教材,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地方和校本教材。
三、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的系列内容,学校不仅应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学校也应更加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为了使传统美德教育更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力图让每面墙壁说话,从教学楼的一楼开始我们针对不同楼层年级的特色,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联动车,从浅显的语句,到可爱的卡通造型,从学生简短的感悟体会,到稚嫩的简笔画无不渗透着他们对美德的理解。在每个教室门前的特色展板上,学生更是积累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
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和谐校园和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现途径。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各方协调配合,家长、学校、媒体、学生有效互动,全社会积极开展德育和宣传,并从根本上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定能有效改变目前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我们定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光彩,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参考文献:
李昌伟.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J].天津教育,1993(0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