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爭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讚美水,他认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他说崇高的德行应该具有水一样的品格:“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爭,故无尤。”他试图借水的品格来给人的行为树立一个榜样:水自身柔弱至极,善於滋润万物卻不与万物爭高下、论长短。一个人要效法“水”的无私善行,就要做到水一样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体现道的“上善”之水所拥有的是“不爭”的品格。老子所说的“不爭”,通俗地讲就是不爭利、不爭名、不爭功。
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名将冯異就具有老子所说的水之“不爭”的特性。冯異跟随刘秀起兵,一直以治军有方而著称。每次战斗后都要为战士们评功论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爭功闹得不可开交,唯独冯異每次都独坐在大树之下,任凭光武帝评定。於是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叫“大树将军”。冯異直到去世,都从不居功自傲,一直尽忠王室。当然,他的美德也使他深得刘秀的信任,並且得到了开国武将难以得到的善终。
“不爭”所产生的理想效果,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爭。”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导我们效法水之“不爭”,並非是教人凡事不求进取、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用无为的心来做有为的事:一个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深沉渊默,即“心善渊”;待人像水一样仁爱友善,即“与善仁”;说话像水一样有信,即“言善信”;从政要像水一样持正平衡,即“正善治”;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效能,即“事善能”;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即“动善时”。老子心中,水有“七善”: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勳不可谓不厚。可它卻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裏洼在哪裏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水至柔,卻柔而有骨。九曲黄河,纵有多少阻隔,东流入海的意志未曾有一丝动摇;浪击礁盘,即使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崖头滴水,日复一日,滴水穿石,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从不起分别心。
五曰灵活。水不拘束、不僵化、不偏执。它因时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故曰“水无常形”,能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六曰透明。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光明磊落、无欲无求。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水不汲汲於富贵,不慽慽於贫贱,不管置於瓷碗还是置於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呎,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若人能像水一样低姿态、心宽容、泛爱众,以自身崇高、美好的品德去感化他人,博得他人尊重与景仰,这才接近於老子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