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磊 李莉 张建乐
摘要:根据2009-2011年秦皇岛海域浮游生物、大型水母拖网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和历史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出现水母、浮游生物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水母有30种,其中刺胞动物门2纲5目17科,栉水母门1纲1目1科;大型水母包括沙蛰、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四种,对滨海旅游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密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和密度变化也不大。
关键词:秦皇岛;水母;沙蛰;海蜇
水母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众多研究表明,在某些近岸海域或半封闭型海湾,水母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和鱼类补充的重要因子,甚至是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控制者[2-4]。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渔业捕捞强度加大、富营养化程度加重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很多海域范围内出现了水母大量繁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海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活动及滨海旅游业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皇岛海域海水浴场众多、海水养殖业发达,但近年来沙海蜇、海月水母等大型水母数量呈增加趋势,该海域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受到了一定威胁。因此对秦皇岛海域水母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非常必要。
1材料与方法
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秦皇岛海域布设了三条监测断面,采用专用水母拖网网具进行拖网调查,并在断面上设置9个站位进行浮游生物定点采样。调查时间为2009年至2011年的6-9月份,每年进行6次。浮游生物监测方法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5-2007)要求,采用浅水Ⅲ型和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取,所获样品用5%甲醛固定保存,采样结束后在实验室内进行镜检分析;拖网采用专用拖网网具,囊网结构,网衣孔径20 mm,网衣长度4 m,拖网方式为海面平拖,计数捕获的大型水母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利用该单位在该海域进行的浮游生物历史调查数据和该海域水母类研究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秦皇岛海域水母种类
根据本项目实测资料以及本单位在该海域的历史监测资料和相关文献[5-12]查询结果,共统计得到在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水母30种,其中刺胞动物门2纲5目17科,栉水母门1纲1目1科(见表1)。从种类组成来看:水螅水母纲的花水母目和软水母目种数占绝对优势,分别出现14种和9种,两者占总种数的77%;大型水母4种,分别属于钵水母纲的旗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目,占水母总种数的13%。从水母出现的季节分布来看:多数出现在夏季,共26种;春秋季发现的水母数量相当,分别为10种和9种;冬季仅发现2种水母,分别为球形侧腕水母和锡兰和平水母,两者均为广温种,冬季发现水母极少的原因除了水温较低外,与冬季现场监测较少、数据缺乏也有一定关系。有3种水母仅在春季发现,14种水母仅在夏季发现,1种水母仅在秋季发现,没有仅在冬季出现的水母种;有7种水母在2个季度中均有发现,5种水母在3个季度中均有发现。
根据2009-2011年在秦皇岛海域的拖网调查结果,2009年8月8日拖网发现大量海月水母,但8月下旬以后拖网调查均未获得水母; 2010年发现的大型水母也主要为海月水母,但总体数量不多,密度较小;2011年大型水母较少,拖网未获得水母,仅在8月份拖网调查过程中,发现能见海面内偶有海蜇出现。
从水母毒性来看,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有毒水母均为钵水母纲中的大型水母,包括沙蛰、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13]。根据相关调查和报道[14],秦皇岛海域伤人水母主要为沙蛰、海蜇和海月水母,其中沙蛰毒性最强、危害最大,海蜇也经常造成伤人事件,近几年海月水母数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其个体和毒性稍小,造成的危害不大。白色霞水母毒性较大,但在秦皇岛海域出现较少。1987年夏北戴河海滨浴场爆发大规模水母蜇伤事件,蜇伤3 000人,死亡5人[14]。2005-2011年,秦皇岛每年都有浴场游泳者被蜇伤的报道,致伤水母种类主要为沙蛰和海蜇。
3浮游生物特征分析
水母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少量的鱼卵、仔鱼为食,水母的数量分布和种类组成可能造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15]。本文根据我单位在该海域开展的浮游生物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对该海域浮游生物特征进行分析。
3.1浮游植物
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来看:2010年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2类53种,其中硅藻49种、甲藻4种,主要优势种为高盒形藻;2011年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3类49种,其中硅藻34种、甲藻14种、金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
从浮游植物密度分布来看:2010年和2011年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6×107个/m3、9.09×106个/m3,两次调查平均密度差别不大。
根据2007年5-10月在秦皇岛进行的浮游植物监测[16],共记录浮游植物有 3类67 种, 其中硅藻54种、甲藻11 种、定鞭藻和绿藻各 1 种,平均密度1.14×107个/m3。跟近两年调查结果比较可知,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密度未发生显著变化。
3.2浮游动物
从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来看:2010年度调查共获得浮游动物4类17种、幼虫(体)12种以及鱼卵、仔鱼,其中桡足类5种、水母类9种、原生动物2种、毛颚类1种,优势种类为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2011年调查共获得浮游动物5类15种、幼虫(体)11种以及鱼卵、仔鱼,其中桡足类6种、水母类6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原生动物1种,优势种类主要为薮枝水母。两年度调查浮游动物种类基本一致,且桡足类和水母类均为主要浮游动物种,但优势种略有不同。
从浮游动物密度分布来看:2010年和2011年密度平均值分别为316个/m3、750个/m3,2011年度多数浮游动物物种密度较上年度有所增大,其中薮枝水母的密度较上年度显著增大;两年度7-9月份密度逐月变化趋势一致,7月份密度最小,8月份密度最大。
根据本单位2005年8月在秦皇岛北戴河生态监控区进行的一次浮游动物监测结果(共获得3类12种、幼虫(体)11种以及鱼卵、仔鱼,其中桡足类9种、水母类2种、软甲类1种,平均密度332个/m3,主要优势种类为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皇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和密度近年来变化不是太大。
4小结
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水母30种,其中刺胞动物门2纲5目17科,栉水母门1纲1目1科;大型水母包括沙蛰、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四种;近年来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密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和密度变化也不大。
参考文献:
[1]
张芳,孙松,杨波.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研究I.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J].海洋与湖沼,2005,36(6):507-517
[2] M atsak is S, Conover R J. A bundance and feeding of medusae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as predators on other zoop lankton in Bedford Basin (Nova Scotia, Canada) druing spring. Can. J. F ish. A quat. S ci. , 1991, 48: 1419-1430
[3] Schneider G,Behrends G. Top-down control in a neritic plankton system by A urelia aurita medusae—A summery. Ophelia, 1998, 48: 71-82
[4] 马喜平,孙松,高尚武.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I.群落结构及其年季变化[J].海洋科学集刊,2000(42):91-99
[5] 和振武.秦皇岛和北戴河的水母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4):69-74
[6] 蒋双,陈介康.黄渤海水媳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地理分布[J].海洋通报,1994,13(3):17-23
[7] 和振武.我国的水媳水母[J].动物学杂志,1964,6(2):53-57
[8] 张金标.中国海域水媳水母区系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1979,1(1):127-137
[9] 马喜平,高尚武.渤海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00,20(4):533- 540
[10] 洪惠馨.水母和海蜇[J].生物学通报,2002,37(2):13-16
[11] 和振武.中国的钵水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194-198
[12] 洪惠馨,林利民.中国海域钵水母类( Scyphomedusae) 区系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1):18-24
[13] 洪惠馨,李福振,林利民,等.我国常见的有毒海洋腔肠动物[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32-45
[14] 张明良,秦士德,李明,等.中国北方海刺胞动物蛰伤人群的调查[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3,29(4):265-268
[15] 吴颖,李惠玉,李圣法,等.大型水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渔业,2008,30(1):80-87
[16] 张建乐,陈海.北戴河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10,29(4):407-411
(收稿日期:201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