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霞
摘 要:不同地区的城市景观显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安庆作为千年古城,百年省会,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内涵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以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研究为例,探讨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可进一步突显安庆古城景观环境特色,使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名人文化和佛教文化特色得以呈现,以提升安庆古城形象。
关键词:安庆;古城景观;文化内涵;风貌特色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30-02
一、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1.自然风貌特色:安庆地处东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区,有“半是山城半水城”“龙山凤水”之称,大、小龙山为背,皖江、皖河及周边湖泊为裙,安庆依龙山凤水而居,是湖、山、江景交相辉映的古城,功能丰富的山水镇,先后被列为“安徽省皖西南旅游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域内有天柱山、花亭湖、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石塘湖公园、狮子山公园等多处风景名胜,形成了靠山近水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环境。
2.历史文化特色:安庆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称。安庆,建城787年,从1760年以后的178年间,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有远古时代的薜家岗文化、春秋时代的古皖文化、中国文坛“桐城派”、黄梅戏等等,涌现出众多本籍名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两弹元帅邓稼先等为天下人知。
3.民风特色:移民文化是安庆民风之魂。安庆建成700余年,屡遭战乱侵扰,人口流失严重,至明初,大半为外来移民,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庆为安徽省治,八省通衢,更为官绅云集,碰撞交织,构成安庆民风的独特色彩。
4.文物古迹特色:安庆上百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数量繁多。目前城区范围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百处,列为各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有50处,现存历代古建筑410处。迎江寺、振风塔、敬敷书院、谯楼、焚烟亭、钱牌楼、倒扒狮、陈独秀墓园、革命文物陈列馆、玉虹街古城墙等及其他重要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5.区域事件活动:安庆作为皖省首府,近二百间发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失利,是太平天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907年徐锡麟起义,为辛亥革命会党起义第一枪;1908年马炮营起义,为新军起义第一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次年建造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为中国近现代机械工业、军事工业之源头;之后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安徽银元局、安庆飞机场等,在安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些也赋予了古城安庆新的生命内涵和历史价值。
6.交通区位优势:安庆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四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和“二横二纵”的铁路网、4D级天柱山机场、对外港口长江水道和建设中的安庆铁路大桥等,现已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为一体、四通八达、有着明显的交通区位和地理优势的交通网。
7.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安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支撑,目前安庆已拥有安庆石化、华茂、曙光、海螺、胡玉美等多家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近年来,安庆市GDP增长仍不断增长,2013年跃进安徽前三甲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安庆市《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给安庆带来新机遇,发展安庆旅游业,宣传安庆文化,力求将安庆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圈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安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当前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政府建设、房地产开发都在努力追求和打造地域性、文化性和特异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传统景观文化元素和符号的滥用、片面的认识和对传统园林文化的词汇和语言的推广,使得真正能够代表新时代对传统景观文化理解和诠释的作品少之又少。安庆古城景观环境建设也不例外,可说的多,可看的少;记载的多,存在的少。
1.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思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变得越来越趋同,天南地北,千城一面。安庆古城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山水环境,但在城市的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安庆古城缺乏历史的继承性和时代的超前性,景观的外延和内涵发展总体来说落后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或旅游城市,城市特色不够鲜明。这里面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城市设计者与管理者缺乏创新的、超前的、发展的、系统的理念。对于安庆古城景观发展,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批判的继承和宏扬宜城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同步,建设山—水—城—文富有宜城特色的城市环境,那将是安庆城市景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2.内涵不足,手法单一。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是在不经意中的自然暴露,使人们在无意中就能感觉到。在现代安庆城市景观环境发展建设中,安庆景观地域文化与地域历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其景观表现手法单一,缺少艺术提炼,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缺乏文化内容的设计,显得呆板,缺乏品味,还有许多中不中、洋不洋、新不新的设计让人无奈,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历史的历练,这些使得安庆古城中的历史建筑、历史古迹、古街古巷与城市现代景观环境格格不入,没有由点串成线、由线连成面的衔接和融合。这些作品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忽略了景观本质,从而影响了景观作品的整体质量。
3.一味模仿,粗制滥造。只有精致、精美的景观质量,才能有力的表达文化,质量较低的文化景观,不但不能传播文化,反而会影响到文化的优越性。从南到北,很多城市景观在形式、色彩、材料上大同小异,相互仿效,少有特色鲜明、意味深长的作品。肤浅、缺乏内涵和质感的作品,不仅对城市的发展,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安庆现有城市景观设计缺乏对古城历史文化、地理区位、传统风俗、社会变迁、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深入透析,缺乏对自身特色的深层次认识,景观艺术停留在表面,没有体现出精髓和本质所在。有些城市建设还暗箱操作、生搬硬套、偷工减料,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低质量的设计和施工,更谈不上文化产品人文精神的体现了。endprint
4.资金缺乏,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力。由于资金短缺,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导致对文物、土地、景观环境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太平天国英王府、谯楼、江西会馆、大观亭名胜保护区等地方的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或难以展开,使安庆古城建设困难。与此同时,天后宫片区文物也面临着大规模的拆除,安徽省立第一监狱、安庆唯一保存的老当铺、最精美的西洋大门楼等将不复存在。虽然安庆已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城中的各种古建筑、古街区正在慢慢消失,怎么担负得起“文化城市”的称号。
5.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环境意识淡薄。景观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不够,市民缺乏爱护和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没有形成全民参与,让安庆古城文化的精髓真正的融入广大市民的生活中。生活在安庆古城中的人们对古城景观的敏感度、关注度不高,显得无动于衷,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增强安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感,把名城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立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和部门,主要解决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切实规范责任行为和文物古迹的审批、保护、修复、处罚等制度与原则,统一规范,统筹协调,推进名城建设与发展工作。
2.建章立制。编制、实施和全面落实《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安庆重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各专项规划,明确保护对象、内容和原则,加强古街、古巷、古镇、古村落、古宅保护,加强大观亭、英王府复建与整治,朱家坡—迎江寺、清真寺—大南门等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严凤英、邓稼先故居等保护工程。建立点、线、面统筹兼顾的保护范围,坚持保护与利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促进安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体化发展。
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安庆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庆优势资源和公众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布散、规模小、利用率低、系统不完善、设施不足等问题。安庆市政府应以规划先行,引导城市各项建设,避免重复拆建,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其功能,适当其规模,先进其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带头、部门组织、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民营、外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安庆古城的景观环境建设中,鼓励私人及其机构建办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同时把城市土地、道路、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及其他城市资源作为商品业务,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实现主体企业化、资源利用的商业化、政府行为方式的规范化。
5.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安庆都市媒体资源,构建新闻传媒新格局。开展安庆历史景观文化讲座、竞赛、论坛和文章写作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文物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与安庆日报、广播电视台、安庆新闻网、移动多媒体技术等传播载体配合,增强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安庆城市宣传力和辐射力,彰显安庆城市特色与个性,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古香古色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
要实现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结构框架和内容,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古城安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佛教文化、黄梅戏曲文化、水乡文化有机交织,皖山、皖水、皖文化的源流、积淀,形成安庆古城特有的精神载体,提升了安庆古城的整体价值和城市文化内涵,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具有实力和活力的安庆。
参考文献:
〔1〕方晓珍.皖江名人资源开发与安庆旅游产业发展[J].江淮论坛,2009,(4):186-191.
〔2〕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沈向阳.安庆古城格局特色保护的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6-30.
〔4〕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山水旅游开发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9):117-119.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