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榕
摘 要:全球化是指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与各国互动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上层建筑之上的思想必然也会受到碰撞和冲击。全球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冲击,造成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弱化,只有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普适教育相结合,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相结合,我们的道德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67-02
一、全球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冲击
(一)民族意识的弱化
自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来,一股“全球化”的潮流在全球盛行。冷战结束以后,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更是以原来所不曾有过的趋势,在全球发展开来,进而推动了“全球化”对各国的影响。“全球化”不仅给各国带来的是经济的影响,而且也使原本分散在全球各个部分的国家紧密的联系起来。“全球化”不仅使各个国家的文化流入到全世界,也使得不同国家在生活、意识等方面受到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封建闭塞的时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向世界打开中国大门的进程中,世界看见的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国的崛起,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下,一步步的走向富强,并且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盛世。在不断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我们也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壮举。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中国加入到WTO的同时也融入到了世界主流的文明,并且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真正的开放不仅仅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一般的开放,即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特殊规则的缺陷,而是指一方面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的文明,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这一点来看,“全球化”对我国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的开放,视野更加的开阔,开放意识和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全球化”对我国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全球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文化交流,它更多的表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民族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相比于西方文化来说,它便是一种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冲击,不仅仅是对弱势文化长久以来的文化成果和文明积淀的冲击,更是会对决定弱势文化以后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冲击。一旦这个决定因素遭到冲击,必然会对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带来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二)国家意识的弱化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发展,唯有开放国门,跟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立足。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国家关于国家主权的论调不断的传入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然把全球化当作一个推行西方意识形态的途径,试图借这一时机淡化国家意识、弱化民族意识,从而使国人失去传统的民族认同感。一些学者更是提出了,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西方的意识形态伴随着商业化流入到中国,在与西方世界比处于弱势位置的中国,很难不受其影响。一方面,它使我国人民更加注重全球化,使其有了更广阔的眼光,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这个社会,去关注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所传授的全球无国界、全球民族论的观点,动摇着民族意识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制止,我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二、全球化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本身具有阶级性,我国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一直都公开的宣称我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所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是可以的。但是直接的道德教育也要有一个限度,应该仅仅限定在向学生传递我国的道德立场、道德意图和道德目标,而不是传递道德的方方面面,过多的道德说教,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怀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周围,尤其是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对于中国道德的传统说教的反感和排斥,造成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
而间接道德教育就是指一种渗透式的道德教育,将中国的道德间接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在学生不关注、不理解中国道德的前提下,强制性的向其灌输有关中国道德的知识,是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反而会造成反感和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意识越发的强烈,这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道德教育。因为这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模式忽视了其真实感受,很难把中国道德内化于受教者的心中。
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道德教育我们应该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道德,使其对中国道德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另一方面,将中国道德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完成对中国道德的认知,使学生从身心上深刻感受到中国道德,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二)道德理想教育与普适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中,我们习惯了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的教育,在学生中间宣传一种道德理想化,而脱离了道德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道德理想”并非“道德”的全部。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使得我们忽视了道德也是具有具体化和历史化特质的。
因此,我们应该将道德理想教育与普适教育相结合。在“全球化”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所具有的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忽视这些现存的实际和变化,一味的向学生灌输道德理想,其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化,要求我们要进行普适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尽管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人民所处于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这些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它们都会有某种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道德精神,这些基本道德精神成为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向学生进行普适的道德教育,对于他们将来与其他国家人民进行友好往来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为不同国家学生进行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而且也会避免一些不利于相互向往的冲突。
(三)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和现代道德教育方式相结合
中国传统的道德方式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时至今日,随着现代性技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不断的涌入中国,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入,更重要的是各种意识形态对中国道德意识形态的渗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我们更应该将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
首先,我们可以赋予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命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地位中占有重要的优势,它们通过现代技术的影响,源源不断的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传入中国,我们可以对西方这种传播教育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将道德知识简单的上传到网络或是制作成多媒体,还可以将一些现代技术的工具增加一些中国道德的内容,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图文并茂的功能。其次,由于中国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条件限制,我们无法加强将中国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了克服道德实践的难以实现,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模拟中国道德的真实情景,比如“德育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强道德教育在网络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多元的网络环境中,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面对“全球化”给我国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如果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的面对挑战和机遇,同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我国的道德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宫希魁.论国货意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3).
〔4〕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