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16则

2015-03-26 00:57
文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毕飞宇莫言作家

新闻一束

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

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日前在江苏兴化揭晓。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评委选出25部上榜作品,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10部,包括:长篇小说《蟠虺》(刘醒龙)、《日头》(关仁山)、《耶路撒冷》(徐则臣)、《老生》(贾平凹)、《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五部;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弋舟)、《良霞》(李凤群)、《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等十篇;短篇小说《虚拟》(毕飞宇)、《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薛忆沩)、《小尾巴》(曹文轩)等十篇。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利民表示,评审前,由全国各地的评委推荐提名作品,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专家评委,经过三轮投票,最终评出25部上榜作品。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评论家雷达说,今年作品的整体情况比去年要丰硕。雷达说:“一些作家精心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么表达好中国经验,或者是如何表现中国现实。今年作品的创作手法也比较突出,作品不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结构复杂,需要读者多动脑筋,进行慢阅读。”雷达认为,在当今这个多媒体时代,文学靠自己的语言艺术,依然可以绽放光彩。雷达表示,中国小说排行榜今年已是第十五届,这个排行榜参评作品都是经过评委们仔细阅读而选出的,保证了评比的民间性、专业性和学术性。

2014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揭榜

2014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日前揭榜,获奖作品和作家分别是:《耶路撒冷》徐则臣(中国大陆)、《微喜重行》黄碧云(中国香港)、《女儿》骆以军(中国台湾)、《老生》贾平凹(中国大陆)、《三个三重奏》宁肯(中国大陆)、《妈阁是座城》严歌苓(美国)、《无尽藏》庞贝(中国大陆)、《台北恋人》蓝博洲(中国台湾)、王小妮《一九六六年》(中国大陆)和《谁在暗中眨眼睛》王定国(中国台湾)。《亚洲周刊》认为,这十位作家的作品涵盖广阔的生活空间,从眼前踽踽独行的个体,直至头上闪烁的星空与银河。既有重写个人一生,也有通过一己经验,寻找与时代、历史的关联,甚至跨入未来的科幻世界,拯救当代文明;亦有以贪官题材切入社会的物欲、人性的缺点,深入表现权力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异化;但更重要的是,把浓墨重彩放在“爱的救赎”上面。《亚洲周刊》的评论认为,中国大陆作家徐則臣通过自己走过的那条弯曲、执拗的路,努力寻找个体与时代、历史的关连。香港作家黄碧云化身为“微喜”,把走过的人生路重走一遍,纵使撞得头破血流;小说家的创作从来不只是讲故事,而是“故事反思”,在小说之中有小说的思考,以小说反思小说,或者合二为一;对于台湾作家骆以军而言,书写《女儿》同时是书写“书写《女儿》的方法”。在当代文学中,宿命感是一个被遗忘已久的主题,尤其在中国大陆,更曾经长期被视为禁忌。今年,不少作家却重拾起这个主题。爱,是唯一的救赎之路。

香港作家夺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香港作家陈浩基以推理小说《13.67》获2015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成为首位得奖的香港作家。书中以一个香港警探为主角,融合1967年至2013的香港社会发展背景,得奖同时刚售出国际版权,表现亮眼。书展大奖日前公布并举办颁奖典礼,陈浩基的《13.67》与骆以军的《女儿》、林俊颖的《某某人的梦》获小说类大奖;非小说大奖得主为刘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顾玉玲的《回家》、大陆导演张赞波的首部著作《大路》。评审团表示今年入围名单出现许多曾经得奖的作者,“可见许多作家正处于创作高峰”。如林俊颖以《某某人的梦》二度获奖,评审赞誉其写作形式与呈现的人性风景都堪称“今年台湾小说的奇观”。林俊颖表示本书根据许多亲友的灵感写成,“写作是再一次与他们聚首,告别,也是最好的复仇。”《13.67》作者陈浩基曾获台湾2011年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在台出版过多部科幻、推理作品。人在香港的他透过出版社表示,他的写作生涯始于台湾,希望得奖能鼓舞香港作者投入大众小说写作。

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颁奖

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近日颁奖,铁凝的《暮鼓》、金仁顺的《僧舞》、范小青的《下一站不是目的地》、叶弥的《亲人》、刘庆邦的《习惯》、苏童的《她的名字》、林那北的《前面是五凤派出所》、阎连科的《把一条胳膊忘记了》八篇作品获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为只针对短篇小说的奖项,评奖范围是发表在《作家》杂志“金短篇”栏目中的作品,旨在表彰具有优秀艺术品质的短篇小说,鼓励一直坚持短篇小说创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振兴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作家,促进短篇小说的创作繁荣。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由格非担任主任,胡平、施战军、彭程、叶兆言、林建法、何向阳、张清华、李洱、东西、张学昕任委员。评委会通过两轮投票从《作家》2013年“金短篇”栏目刊发的所有短篇小说中选出了最终的获奖作品。

作家声音

莫言称正在构思准备创作反腐作品

莫言日前表示,他一直有创作反腐题材小说的想法,目前正在认真构思准备。当然,是用戏剧的形式来写,还是用小说的形式来写,他还没有想好,但毫无疑问是写人的。莫言是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的“聆听大家”系列访谈中作上述表示的。这个题材为什么非要写人?莫言认为,权力、金钱、这样那样的诱惑,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对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块试金石。把人物放在这样一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去考虑,把人物灵魂放在道德、法律的显微镜下来研究,容易写得比较深刻。“讲述中国故事,当然要理直气壮地赞美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就,同时也不应该回避存在的问题。”莫言说,“迟迟没有动笔,就是希望写出来让我自己首先满意,而且希望写得深一点。”莫言发表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曾在《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等小说中,对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进行了批判。

毕飞宇自称聊文学容易感到幸福

毕飞宇日前在北京发布了自己的九卷文集《毕飞宇文集》和两本新书《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写满字的空间》。在现场,毕飞宇说:“聊文学我容易幸福。”他说自己的新书就是聊出来的。《写满字的空间》是毕飞宇第一部随笔集,是作者对于写作、生活、读书的记述和思考,展示了紧张的小说创作之外毕飞宇的另一面。另外一本《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是毕飞宇和学者张莉之间关于创作的对谈。二十年前自己的夜聊对象是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后来变成了导演娄烨,如今又变成了文学批评家张莉。毕飞宇的资深“聊友”李敬泽说,作家分为两类,一类特别能写的,一类特别能说的。“但毕飞宇好像属于既能写又能说的,有时候说的比写的还好。”新作《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的书名让不少读者觉得有趣,毕飞宇这样解释,自己这句话是有对象的,对象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含蓄。每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都怀着特别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但是毕飞宇不想做一个难得糊涂的人。“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一直告诉自己,所谓真话,不说出来等于撒谎;所谓真相,不说出来也等于撒谎。”毕飞宇在同张莉的聊天中达成共识,“在我们这种特定的文化处境下,勇敢地打开牙齿,让生动的舌头做它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贾平凹说我的誉毁在人间

日前,贾平凹凭借《老生》获得2014年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年度好书的称号。在获奖感言中,贾平凹说:“能入选十大好书,是对我过去一段时间的认可,也是我的一种释然。这如同一个瓜农辛苦种了一些西瓜,瓜熟后,买瓜的人说你这个瓜不错,我就没亏长瓜的这块地。也没亏这一年的劳作,然后就去种来年的西瓜了。热爱写作,写作就不厌烦,如同吃饭从来不会厌烦。作家就是写作品,除此之外,就是不务正业。在我还能写的时候,多写些,尽量写些让读者还认可,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从前我说过,鱼的坟墓在人的肚腹,我的誉毁在人间。现在,这话依然在耳边。”此次获奖的文学类十大好书分别为: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阿来《瞻对》、贾平凹《老生》、王小妮《1966年》、格非《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庞贝《无尽藏》、徐则臣《耶路撒冷》、陈丹青《无知的游历》。

花千芳称仍将边务农边写作

作家出版社日前推出網络作家花千芳的两本新书——《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和《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因在去年参加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花千芳声名鹊起。新书发布会上,花千芳诚恳地聊起了他的写作与生活,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被高度关注背后,依然如旧的一边务农一边写作,过着似乎与这个时代并不相融的“耕读”生活。“我不会把所有精力放在写作上,我家还有50亩地呢。”花千芳认为,他在东北务农,每年有好几个月的农闲时间,已足够写作之用。花千芳称,他除了从网络汲取信息之外,有两部经典小说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一本是《三国演义》,还有一本就是《红楼梦》,我看了不下50遍”。而谈及网上的争议,花千芳毫不掩饰,“有人说,‘花千芳,你写东西吧,论点论据有的时候不准确。我特别看重这块,只要是有人提出来了,甭管他当时给我说的多么尖酸刻薄,我会专门写文章感谢人家给我的指正。”对于务农与写作的关系,花千芳说,务农对他的写作也有帮助,“我们家住在长白山的余脉,我们的田不是平地,不能用机械,必须用手工。比如在秋天收割中,脑袋里面就会迸发一些灵感。”

徐则臣认为一个好作家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作家徐则臣日前在首都文学工作座谈会上说,不久我做了一场讲座,一个听众找到我说他写作有十多年了,可还是籍籍无名,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出过书、获过文学奖,现在还给我们做讲座,你觉得作为一个作家你成功了吗?我发自内心地回答说没有,没有成功,只有失败。不独我,很多人也都谈到过“文学是一个失败的事情”,关于“失败”这个词,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写小说《耶路撒冷》的时候,花费时间比较长,用了6年进行创作。其实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心情是有些恐惧的,因为架构一部作品需要涉及很多东西,包括叙事方法、结构形式等,前面的很多作品都用过,写的时候心里没底。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手边放了很多大部头的作品,我看这些作品的目的不是想从里面找到哪些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好东西,而是挑毛病。并非这些作品不好,而是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些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也许都面临着和我一样的关于对“失败”的苦恼,但他们却坚持把作品完成了,于是有了这些著作,这给了我信心,鼓励着我完成了作品。一个好的作家一定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作品信息

刘庆邦长篇反腐小说《黄泥地》出版

刘庆邦最新长篇小说《黄泥地》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极具现实主义力量,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性故事,编织进村支书卸任、改选、告状、上访等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事件之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刻揭示了在中国农村这块土地上,改革的艰难,人性的坠落,人心的冷漠,正义与善的软弱和无望。刘庆邦是擅长写农村题材的作家,本书主题虽是较为常见的善与恶的斗争,在作者笔下却表现得具有深刻意味——如“善”非纯善,像房守现力主告倒房光民,背后是盼着自己的儿子接任,高子明支持告倒房光民,是因为后者没有批给他宅基地,而房国春告倒房光民的有力武器就是后者出卖耕地,但他没有提到那块耕地紧邻自家的祖坟……等等,充分体现了善恶斗争的复杂性,在描绘双方斗争的过程中,经常写到村人对这斗争的围观,人们观而不劝,都是漠然的明哲保身,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看客心理的揭示与反思。与此同时,故事涉及的有关土地问题(比如,房光民上任伊始就卖了村里几亩良田给砖厂烧砖)、关于村级和县级党政领导的腐败问题等等,都是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者借主人公房国春的眼睛,看到耕地被卖被毁时所流露的深深忧愁、对一届届基层领导人换汤不换药的腐败所流露的深深焦虑,都能让人感到作家对农村、对土地、对子孙后代的深厚感情,感到作家的现实怀抱、责任与良知。

莫言《酒国》罗文版在罗马尼亚发行

罗马尼亚人类出版集团日前在位于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人类书店举行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酒国》罗文版首发式。人类出版集团旗下的人类译文出版社社长德尼莎·科默内斯库女士说,《酒国》是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5部莫言小说。《酒国》的译者是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主任卢米尼察·伯兰女士。伯兰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和翻译工作,她翻译的莫言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去年出版发行。伯兰表示,莫言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她今后将努力把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罗马尼亚读者。人类出版集团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出版商之一。人类译文出版社迄今出版发行的莫言小说包括《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蛙》《天堂蒜苔之歌》《酒国》。

乔叶推出散文集《深夜醒来》

小说家乔叶的散文集《深夜醒来》日前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散文集收录了“深夜醒来”“咬文嚼字”“吟游四方”3辑共39篇文章。内容涉及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对旅行意义的哲思,语言通俗清丽、感人肺腑。乔叶曾出版散文集《天使路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等多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以及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六六文化随笔《六个脚印,走着瞧》出版

近日,著名作家、编剧、话题女王六六继《半句实话》之后出版了最新文化随笔集——《六个脚印,走着瞧》。书中收录了她在国外旅行时对中西文化差异、人类文明的真知灼见和深度思考。六六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记录了和爱人秀才、儿子偶得共同经历的文化之旅,在亲历贵族式生活方式、医疗、教育、文化、历史等见闻中审视人类文明的传承,反思中国未来的发展,尽显其内心浓厚的人文关怀与豁达随喜的个人魅力。在新作中,六六以一次文化“豪旅”刷新国人对现代化的中国与老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认知。她从日常小事考察国外的医疗、教育、信仰与习俗,告知读者们:在生存问题上,英伦贵族“已经泯然众人矣。甚至,比众人还要操心困苦。”你以为中国女人压力最大?六六会告诉你:英国女人都三头六臂,男人只是社会的装饰品!你以为中国看病最难,国外服务最人性,六六却深感中国的医疗服务绝对是最高效的。你以为英伦教育以玩为主,六六却说英国高中生比中国学生更累!你以为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很科幻?六六却唤醒你:他们还没进入网络时代,而中国已弯道超车!

海外文坛

海地女作家卡赫斯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海地女作家亚尼克·卡赫斯日前荣获了2014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评委在赞扬卡赫斯获奖作品《沐浴月光》时表示,这部美丽的小说,充满了神秘、无形美。亚尼克·卡赫斯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海地一个大家族的传奇故事。小说讲述了两个家庭中四代人的故事。小说围绕着海地农民的主题展开。这部小说讲述的不仅仅是海地人的遭遇,它的主题是广泛的,每个民族都会涉及到这些议题,比如,死亡、历史暴力,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有大自然,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或是神圣的、或是无形的。”获奖者还表示,“大家都说小说作家获奖,这是作家本身自己的努力,但我總觉得身后有一个永远与我脱离不开的背影,这就是我土生土长的海地。而且,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我能够获得这个殊荣,我决定评委把目光投向了女性作家,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娜·塔特《金翅雀》将改编成电影

2014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唐娜·塔特的《金翅雀》,小说继承了讲故事的传统,选取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以一幅荷兰名画《金翅雀》为线索,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西奥多·德克的成长故事。《金翅雀》是17世纪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的重要作品。法布里蒂乌斯是伦勃朗的学生,32岁时死于代尔夫特恐怖爆炸案。历史与现实在爆炸声中仿佛实现了穿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不清。暴行与灾难带来的苦痛重复上演,作为目击者的艺术珍品《金翅雀》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恐怖袭击、世界名画、承受灾难的孩子——小说摆出了一个宏大的也很时兴的背景。在爆炸声中开启的故事,既反映了新千年的恐怖事件和反恐的当下主题,似乎也是在回应作为小说重要线索的《金翅雀》的前世今生。生于1963年的唐娜·塔特,坚持着十年磨一剑的敬业态度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却很难得迄今为止的3部小说《秘史》、《小朋友》、《金翅雀》本本畅销。据悉,美国著名编剧皮特·斯特劳恩正在将《金翅雀》改编成电影。唐娜·塔特的创作实践似乎是在表明,畅销书和文学经典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托尔金《圣诞老爸的来信》中文版发行

英国文豪托尔金经典绘本《圣诞老爸的来信》中文版日前出版,出版方世纪文景表示,本书虽然由鼎鼎有名的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托尔金所著,但《圣诞老爸的来信》是托尔金特别为孩童所作,注重的是故事性与戏剧性,与他的“严肃”著作(如《魔戒》、《精灵宝钻》等)并不相同,文中使用的也是孩童们可以理解的浅显表达。写信的圣诞老爸其实就是托尔金自己。第一封信写于1920年,当时最大的孩子约翰只有三岁。圣诞老爸的来信一写就是24年,贯穿了托尔金家4个孩子的童年时代,一直延续到小女儿14岁。书的内容爆笑逗趣,极富戏剧性,除了最早几封短札内容简单,从1925年开始渐渐变长,内容也变得丰富,一方面是内容要匹配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也是托尔金又免不了构思故事之心的蠢动。书中,有许多“圣诞老爸”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手写稿,他寄来的图片也都收录在内。此外,还有熊哥的字母表,这些字母是他有一次在洞穴中迷路之后,受到小妖在墙上的壁画启发而发明出来的。托尔金写给孩子们的信正是使用了这种字体。据出版方介绍,《圣诞老爸的来信》采用精装布面,内文全彩印刷,在排版上也下足了功夫。希望无论手感还是阅读体验都能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需求。

猜你喜欢
毕飞宇莫言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过去的年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毕飞宇: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毕飞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